董晓菲 尚颜颜
[摘 要]在分析辽宁沿海对东北腹地产生联动作用的支撑条件基础上,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深入分析了辽宁省海陆产业关联程度,探讨“一带一路”背景下辽宁海陆产业发展模式。结果表明,辽宁省与东北地区经济联动基础条件充足;辽宁省地区经济与陆地产业关联度高于海洋产业;海洋第一、三产业与陆地产业关系较密切,与陆地第二、三产业关系最为密切;海洋第二產业与陆地产业关联度较弱;辽宁省陆地经济与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联系较强。提出辽宁省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的海陆复合产业链发展模式、科技带动模式及生产要素流动模式。
[关键词]“一带一路”;海陆产业;联动效应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8)11-0048-06
产业关联是指上下游产业之间存在的技术经济联系。在产业、企业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中,产业联动可以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提升区域竞争力[1]。海陆产业联动发展模式正逐渐成为沿海地区带动腹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形式。如今,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正处在转型期、瓶颈期,“一带一路”建设中为东北地区带来新一轮发展机遇。辽宁省是“一带一路”建设中连接关内、亚欧大陆桥的重要一端。在此背景下对辽宁省海陆产业的关联效应与关联模式展开研究对于“一带一路”战略的实现及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国外学者对海洋产业关联方面的研究要集中在海洋产业自身关联及对国民经济的带动。Pontecorvo[2]基于投入产出方法研究了海洋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国民经济贡献。Bhat M.G.和Bhatta?熏R.从外部性视角探讨产业的海岸带布局影响[3],Jin[4]和Kildow[5]等研究了海洋产业自身关联关系及对国民经济影响。国内学者着重从海陆经济一体化[6]、海陆产业耦合[7]、海陆产业链[8]视角和角度探究海陆产业差异、联系、关联度、耦合度及演变趋势[9-11]。由于海洋产业系统与陆域产业系统之间存在灰色关系,而灰色相关分析在已知相关信息较少的情况下,可以较为全面地研究产业之间的两关系,因此,灰色关联分析成为研究海陆产业关联互动的较为常用的方法。如董晓菲等基于灰色关联理论对东北沿海经济带与腹地海陆产业联动研究[8];段志霞等和隋鹏飞等对山东省海陆产业联动的研究[12,13];常玉苗等和谢子远等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江苏省和宁波市海陆产业关联效应研究[14][15];此外,王莉莉等也尝试通过投入产出模型方法研究海洋产业对海洋产业系统及整个经济系统的波及效应[16]。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许多学者指出辽宁省和东北地区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对这一背景下辽宁沿海港口、外贸、产业、旅游未来发展与可能的发展模式做了较多定性研究[17-20],相关定量研究比较缺乏,对新形势下适合辽宁海陆产业联动模式的探讨较少。因此,本文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分析辽宁沿海与东北腹地产生联动作用的基础支撑条件,基于海陆产业关联效应的计算结果来定量分析海陆产业内部结构发展特点,进而探讨新形势下的辽宁省海陆产业联动发展模式,对经济仍处于转型期的整个东北地区而言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
一、辽宁沿海与东北腹地产生联动作用的基础支撑
(一)海陆资源丰厚
丰厚的海洋资源与矿产资源将整个东北资源供需市场交互连接,成为区域实现互动的源动力;完善的海陆交通基础设施为沿海与腹地要素流动提供媒介。辽宁海域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生物、油气、矿产、港口、海洋能、滨海旅游等),东北腹地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铁、锰、铜、钼、铅、锌、金等金属矿产,煤、石油、油页岩、石墨、菱镁矿、白云石、滑石、石棉等非金属矿产以及稀有元素),二者资源供需市场互补优势是要素流动的发生条件。东北地区铁路高密度覆盖,公路四通八达,其中京哈、沈大两条干线铁路及沈大高速公路、京沈高速公路成为沟通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及关内的纽带和桥梁,沿海六大港口群是东北地区的对外窗口,与五大洲14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航。其中大连港和营口港2015年跻身中国集装箱吞吐量前10位,货物吞吐量分别为4.15亿吨和3.38亿吨,排名第十位和十二位。
(二)海陆产业关联效应强
沿海经济带产业由于关联度大,经济带动性强而成为区域经济展的重要实现途径。海陆产业相互渗透、相互关联形成产业集群,不断延伸产业链,建立健全相关配套产业,实现由海向陆、由一产到多产的带动局面是沿海经济带不断发展的动力。辽宁沿海地区依托丰厚的自然人文资源、港口资源逐渐发展起渔业、海洋运输业、滨海旅游业、石化产业、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建材、机械等产业,并逐渐形成产业集聚区,带动金融业、保险业、加工业、旅游业、代理和信息业等配套产业,完成海陆产业对接,延伸海陆产业链条,从而活跃腹地经济市场。
(三)市场主动配置
市场配置因素是指某个特定地区具有一定的资源禀赋以及金钱外部性、规模外部性等区域外部性。企业在市场中占有主导地位,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可以按照市场规律运作,发挥企业作为市场的主导作用,引导资金流、信息流和物资流在沿海经济带和腹地区域间集聚、发展和壮大。辽宁沿海经济带港口群的发展打开了沿海地区经济市场,也打开了东北腹地与外界交流的大门,拥有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凭借沿海及腹地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对内对外两大市场的需求,辽宁沿海临港工业区迅速崛起,国内外相关产业企业纷纷落户辽宁省沿海地区,如鞍山钢铁、大连船舶重工、华晨宝马、锦州重型、东软等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引导资源规律流动、优化资源配置。
(四)发展战略方向支撑
国家对海洋经济的重视大背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逐渐重视发展海洋经济,加大对海洋事业管理、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投入。两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国家战略、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辽宁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构想为东北腹地经济发展提供政策支撑;“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进一步推进了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使辽宁成为日韩、东南亚、环渤海湾、华东、华南等地区连接中亚、蒙古、俄罗斯远东以及欧洲等地区的枢纽中心和现代物流基地,辽宁与东北地区在东亚经济圈的中心区位优势凸显。
二、辽宁省海陆产业关联效应测度与分析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我国海洋产业统计数据还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海洋产业系统属于典型的灰色系统,海洋产业系统与陆域产业系统之间存在大量灰色关联信息。与数理统计方法相比,灰色关联分析对数据要求较低、计算量小,样本数目要求较少。因此本研究选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辽宁省海陆产业关联效应进行测度。本研究采用的数据来源于《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7-2015)。其中将国内生产总值与海洋生产总值,国内三次产业与海洋三次产业对应之差作为陆地生产总值、陆地三次产业产值[13]。(表1)
(二)辽宁省海陆产业关联效应分析
1.地区经济与海洋产业和陆地产业关联度分析。以辽宁省历年GDP作为母序列,分别计算海洋生产总值和陆地生产总值与辽宁省地区经济的灰色关联度(表2)。从表2可以看出,辽宁省地区经济与与陆地产业和海洋产业关联度分别为0.9328和0.4542。地区经济以陆向型经济为主,海洋经济的发展为辅。体现出辽宁省海洋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与地区经济发展联系不够密切,应引起相当的重视并积极发展沿海海洋产业,充分挖掘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潜力和带动能力。
2.陆地产业与海洋产业关联度分析。将辽宁省的陆地生产总值和陆地第一、二、三产业产值作为母序列,分别计算海洋第一、二、三产业产值与陆地生产总值、陆地三次产业产值之间关联度(表3)。結合表3,海洋三次产业与陆地经济关联度顺序为海洋三产业>海洋一产产业>海洋二产产业。辽宁省以海洋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和服务业等为代表的海洋第三产业与本地区陆地经济的发展关系密切,渗透性强。辽宁省是东北地区唯一一个临海省份,海岸线绵长,风景秀丽,港口资源丰富,海上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对陆地经济产生很大带动。此外,海洋第三产业是为海洋开发的生产、流通和生活提供社会化服务的产业部门,涉及的上下游相关产业与配套服务产业繁多,可能与陆地各产业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互补性;虽然辽宁省是名副其实的工业大省,临港产业集聚特征显著,工业化程度高,但其海洋第二产业与陆地经济关联度却低于海洋第一产业,主要原因可能是辽宁省海洋第二产业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不够,产业类型多还停留在对海洋产品的简单加工,产业链短,产品单一,没有与陆地产业很好的衔接。此外,海洋第二产业对海洋资源有很强的依赖性,海洋资源的有限性和人们对海洋资源的保护意识的增强都会对海洋第二产业的发展产生制约;而在此期间,辽宁海陆运输业的快速发展降低了海洋第一产业成本,养殖与生产技术不断更新也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对陆上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断提升。
对比分析海洋产业与陆地第一产业关联度排序:海洋二产业>海洋三产业>海洋一产业;海洋产业与陆地第二产业关联度排序:海洋三产业>海洋一产业>海洋二产业;海洋产业与陆地第三产业关联度排序:海洋三产业>海洋一产业>海洋二产业。可以看出辽宁省海洋三次产业与陆地第一产业关联度均较低且差别不大,海洋经济对陆地第一产业整体关联不强;其中,海洋第一产业和陆地第一产业的发展较为独立,二者分属两个系统基础层,限制因素交叉面小,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延伸缓慢,技术联系薄弱。相比海洋第三产业,海洋第二产业与陆地第一产业的关联度略大,可能因为辽宁省海洋第二产业在整个海洋经济中的比重相对较大;海洋三次产业与陆域第二、三产业关联状况相同,即海洋第三产业与陆域第二、三产业联系均最为密切,其次是海洋第一产业,最后是海洋第二产业。海洋运输业源源不断为陆域产业提供交通运输服务,也为海陆经济发展中对人才、技术、资源的吸引与扩散提供条件,与陆域产业逐渐呈现网状联系。
3.陆地产业与海洋及相关产业关联度分析。将辽宁省陆地生产总值作为母序列,比较分析主要海洋产业、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和海洋相关产业产值与陆地生产总值关联度(表4)。可以看出,辽宁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与陆地经济关联度最高,其次是主要海洋产业,最后是海洋相关产业。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是海洋第三产业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过程中紧密联系的科研、教育、管理及服务活动。其与陆域经济较高的关联度说明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在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海洋信息、技术服务等配套产业和服务发展势头良好,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海洋产业管理与服务能力较强,海洋环保意识不断增强,为新兴海陆产业链的产生和发展提供环境和社会保障。
三、“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辽宁省海陆产业联动模式探讨
结合辽宁沿海经济对东北腹地经济增长作用的基础条件和海陆产业间及与地区经济和陆地经济之间的关联效应分析,可以看出辽宁省海陆经济联动发展过程中存在陆域经济比重偏大、海陆产业发展不协调等问题。面对“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机遇,辽宁省海陆产业发展模式选择应该将着眼点放在整个东亚经济圈的中心。在打造能够带动整个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具有辽宁省特色的海陆产业发展模式的同时,也要培育在东亚经济圈内适合的产业发展模式,既实现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腹地产业联动又能形成对周边各国产业发展互补特点或竞争优势。
(一)海陆复合产业链发展模式
海陆复合产业链是基于海陆产业间密切的联系和产业链间延伸交汇的情况下形成的。海陆产业链延伸并交汇形成复合产业链是指陆域产业的海向延伸和海洋产业的陆向扩展,实现海陆产业的无缝对接的过程。产业链延伸是区域实现联动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海陆复合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将是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的重要模式。它不仅强调海陆各自产业链的纵向发展,同时注重海陆产业的对接,因此,培育关联度、牵动力强的海陆复合产业链是这种联动模式实现的关键。装备制造业是典型的高关联度、强带动型产业。装备制造业是辽宁省优势产业,2015年共实现销售收入10885亿元,占全省重点产业集群的销售收入的42%。装备制造业包含的船舶制造业产业链涉及产品的设计与技术开发、材料采购、配套产品开发与采购、产品加工与装饰、产品销售等五十多个关联产业,从而带动了钢铁、石油、运输、旅游等相关海陆产业的发展,形成多条海陆复合产业链。此外,港口经济与腹地经济的关系极为密切,港口产业链延伸陆域绝大部分产业中。辽宁沿海港口已经逐渐形成了以大连港与营口港为主要枢纽港、丹东港、锦州港为地区性重要港口,盘锦港、葫芦岛港一般性港口的港口定位与布局格局。合理有序的港口群运作机制的建立是港口产业带动港腹经济联动的重要条件。
(二)科技拉动模式
海陆产业链结合的纽带是科技,海陆产业市场竞争实质上是科技的竞争。国务院在2010年就出台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海洋科技可以优化海洋产业运作效率、提高海洋产业附加值。同时,海陆科技是海陆产业链延伸过程中的交汇点,形成海陆产业复合链条,带动海陆经济的产业和空间发展。辽宁省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对陆地经济0.7316的关联度说明海洋科技的投入对陆域经济增长产生较强拉动作用。截止2014年,东北三省拥有254所高等院校,培养了大量的高学历人才,拥有663214名在校本科生,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集中了东北地区一半以上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沈阳经济区和以大连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带集聚了沈阳、大连两大中心城市的人才、技术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带)与高校、科研院所在布局上的趋近和市场上的联动为海陆科技成功产出、转化、应用提供条件,因此,辽宁省海陆产业联动的科技拉动模式应当以科技成果产出、转化与应用单位之间的联动发展为前提。
(三)生产要素流动模式
不论是海陆产业复合链的形成与发展还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壮大,归根到底是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在产业间、海陆间流动和转移。劳动力是资金和技术等要素的重要载体,劳动力的流动转移带动资金和技术的流动。劳动力的流动和转移受到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间、海洋产业与陆地产业间收入水平、市场供需状况、个人发展机会的大小、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在辽宁与东北腹地及东亚各国进行贸易往来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辽宁省及东北地区的涉海企业、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的优势,建立健全产、学、研一体化科研转化机制,减少由于技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产业无效率或者资源的浪费。通过它们之间合作、技术扩散、人员流动,加强与东北腹地和东北亚各国更广泛的区域的交流与合作。
四、结论
辽宁沿海与东北腹地丰厚的海洋资源、矿产资源、便利的陆向和海向运输通道,海陆产业关联性强、带动型强,大中小型企业形成的有序的市场配置秩序以及东北地区振兴与再振兴、沿海经济区发展等国家级发展战略等支撑,为辽宁沿海海陆经济实现“一带一路”背景下开放与东北腹地及东亚经济圈互联互动做好了充分准备。海陆经济联动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海陆产业联动。辽宁海陆产业内部结构中海洋产业对地区经济贡献相比陆地产业较弱,海洋第一、三产业与陆地产业关系较密切,与陆地第二、三产业关系最为密切。辽宁省海洋经济在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海洋信息、技术服务等配套产业和服务等方面发展势头良好,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海洋产业管理与服务能力较强,海洋环保意识不断增强,为新兴海陆产业链的产生和发展提供环境和社会保障,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与陆地经济有较高的关联度。“一带一路”战略与辽宁沿海经济发展和东北腹地发展的结合,更有利于辽宁省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的海陆复合产业链发展模式、科技带动模式及生产要素流动模式。
参考文献:
[1]薛继亮.西部产业集聚和产业竞争力水平研究——基于西部12省区面板数据的验证[J].资源与产业,2013,(03):50-56.
[2]PONTECORVO G?熏WILKINSON M?熏ANDERSON R?熏et al.Contribution of the Ocean Sector to the United States Economy[J].Science?熏1980,(4447)?押1000-1006.
[3]BHAT M G?熏BHATTA R.Considering aquacultural externality in coastal land allocation decisions in India[J].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熏2004,(1)?押1-20.
[4]Di Jin?熏HOAGLAND P?熏DALTON T M.Linking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models for a marine ecosystem[J].Ecological Economics?熏2003,(3)?押367-385.
[5]KILDOW J T?熏MCILGORM A.The importance of estimating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oceans to national economies[J].Marine Policy?熏2010,(3):367-374.
[6]于丽丽,孟德友.中国海陆经济一体化的时空分异研究[J].经济经纬,2017,(02):7-12.
[7]盖美,刘伟光,田成诗.中国沿海地区海陆产业系统时空耦合分析[J].资源科学,2013,(05):966-976.
[8]董晓菲,韩增林,王荣成.东北地区沿海经济带与腹地海陆产业联动发展[J].经济地理,2009,(01):31-35.
[9]应庚谚,徐乐怡.“长三角”地区海洋产业集聚与陆域经济协同演进的状况和机理分析[J].经营与管理,2014,(07):80-84.
[10]刘伟光.辽宁省海陆产业系统协同演进与调控措施探讨——耗散结构理论下[J].现代商贸工业,2012,(15):56-60.
[11]黄蔚艳,罗峰.我国海洋产业发展与结构优化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03):271-275.
[12]段志霞,王淼.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4):9-13.
[13]隋鹏飞,任建兰.山东省海陆产业联动发展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03):23-26.
[14]常玉苗,成长春.江苏海陆产业关联效应及联动发展对策[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04):34-36.
[15]谢子远,焦百强.宁波市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的路径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5,(34):41-43.
[16]王莉莉,肖雯雯.基于投入產出模型的中国海洋产业关联及海陆产业联动发展分析[J].经济地理,2016,(01):113-119.
[17]刘国斌.“一带一路”基点之东北亚桥头堡群构建的战略研究[J].东北亚论坛,2015,(02):93-102.
[18]毕佳妮,江海旭.“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旅游发展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01):30-31.
[19]刘洋,姜义颖.“一带一路”战略下辽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31-34.
[20]宗和.辽宁:融入“一带一路”做强海洋产业[N].中国海洋报,2015-02-25.
责任编辑 魏亚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