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诗雨
【摘 要】当今世界海洋经济发展方兴未艾,国家积极实行海洋强国战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青岛西海岸新区规划建设。新区紧紧围绕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化海洋经济,树立海洋经济全球布局观,主动适应并引领海洋经济发展新常态。同时新区面临重大机遇也有诸多挑战,海洋资源利用方式不足,生态环境建设亟待加强,科技创新协作能力不足,人才外溢现象明显。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 economy in the world is in the ascendant. The state actively implements maritime power strategy, blue economic zone of Shandong Peninsula and new area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west coast of Qingdao. The new area further develops the marine economy closely revolving the push forward of overall layout of "to seak economic; political; caltural; social; and ecological progress" and coordinated advance of the "the Four-Pronged Comprehensive Strategy" strategic layout, and sets up the view of global layout of marine economy, and takes the initiative to adapt and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rine economy. Meanwhile, the new area faces many challenges, such as the insufficient utilization of marine resources, urgent need to strengthe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insufficient abilit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cooperation, and obvious phenomenon of talents spillover.
【關键词】青岛西海岸;海洋经济;发展与现状
【Keywords】 west coast of Qingdao; marine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status quo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8)06-0043-02
1 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于2011年2月正式启动;2012年1月,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党工委、管委会正式成立,标志着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开发建设全面启动;2014年6月,青岛西海岸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四年来,新区海洋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且勇立潮头。2014年正值青岛西海岸新区开发的新起点,便建立了坚持发展海洋经济的中心任务,以及以积极承接国家海洋的战略部署,“蓝高新”为突出点,“转调创”速度加快,围绕“616”产业布局,积极建设新世纪的海洋经济体系,实现蓝色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14年实现海洋经济生产总值589.9亿元,同比增长17.7%,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24.1%。2015年新区实现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达14亿元,增长19.5%,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7.5%; 2016年,西海岸新区GDP为2871亿元,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增速居国家级新区首位,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全市总量的1/3。同年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达到866亿元,同比增长21.3%,增速首次超过各新区,位居首位;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占全区GDP比重高达30.37%,首次超过30%。截至2016年底,全区共有262个重点蓝色产业项目,总投资2520亿元。规模(限额)以上蓝色经济重点企业266家,其中有11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2家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20家海洋渔业企业,19家海洋建筑业及其他产业。
发展海洋经济的过程中,传统的海洋经济产业如船舶海工、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水制盐及盐化工业等稳定发展,其中一些新兴海洋经济产业,例如,海洋药物开发、海洋空间利用、海水淡化等产业发展势头十分强劲。新区基本形成了海工、航运、石化、生物、旅游等六个海洋产业为支柱,海洋新材料、滨海影视、蓝色金融等新型海洋产业为特色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2 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2.1 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和发展趋势
新区加快推进海洋经济区域化、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并努力争取胶东半岛整体创建国家海洋经济示范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批复实施以来,青岛率先肩负起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历史使命,坚持新时代发展理念,以海洋科技创新为制高点,进一步夯实发展载体,拓展发展空间,厚植发展优势,全力打造国家海洋强国战略重要支点,海洋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对全市经济发展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青岛市重点建设西海岸新区、红岛经济区等平台,建设“一谷两区”重点区域,对海洋经济升级的引领带动作用日益显现。据初步核算,2016年“一谷两区”占全市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近四成,成为青岛海洋经济发展新的动力。同时把推动海洋经济新旧动能转换作为首要任务,加快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创新驱动、引领海洋经济转型发展,不断优化海洋经济产业结构,进一步提升海洋产业发展,不断推动海洋经济在转型升级中迈向中高端。区域海洋经济凸起厚植经济发展新优势
2.2 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经济及其结构的良性发展
新区抓住国家海洋强国战略、青岛西海岸新区规划建设重大机遇,大力推进海洋资源开发,通过利用新资源,积极发展船舶工业、油气开发、海洋渔业等蓝色产业,形成了以石化、港口、海运、船舶、渔业为主的六大蓝色经济优势产业。船舶海工、港口物流、海洋生物3个园区被冠以省级海洋特色产业园的称号。遵照执行国务院批复的总体方案要求,新区发展要以实际为基础,以点代面,通过拓宽科学发展的新思路,积极探索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新方向。并且不斷创新发展,从而创建了海洋生物基因科技产业园与海洋工程产业基地等具有海洋特色的产业园区,以海洋经济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形成。
西海岸新区成为海洋经济产业新发展的重要代表。西海岸新区与产业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凭借以往国家科研的发展和优势,重点发展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工程装备、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海上娱乐文化服务等六大海洋新兴产业。新区着力发展现代渔业,打造蓝色粮仓。发展远洋渔业,促使休闲渔业品牌成为亮点,积极推广“渔夫垂钓”海钓品牌。闲海钓逐渐成为岛城海上旅游产业新名片。新区还具有发展有关海洋生物资源产业得天独厚的基础和条件。在目前新区的海洋产业中,作为新兴产业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成长迅速。统计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新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已完成产值75.5亿元,增长18.7%。新区有望将其培育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由此可见,西海岸新区为探索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新路径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促进了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率先转型发展,同时也为建设海洋强国发挥着积极作用。
西海岸新区将成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的先驱和海洋科技加转型先行的代表。为释放和扩大青岛海洋科学研究和经济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引进国内外海洋科研机构和大手企业,实现以创新促发展,通过创新技术促进海洋传统经济产业的发展,以积极促进海洋新兴产业和滨海旅游、海洋娱乐文化等新型服务业的发展的手段,升级新型海洋经济[1]。建设中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建设海洋基础科研平台、应用技术创新平台、科技成果孵化与企业培育平台,强化海洋人才市场、海洋应用信息与数据服务等创新要素支撑,真正实现以科技自主创新引领海洋经济转型升级。
2.3 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经济及其结构发展的不足
虽然新区海洋经济有所发展,但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蓝色经济转型升级的压力大。港航物流业局限于货物集散,且多是物流仓储类,尽管港口货物进出量大,但由于缺少国际贸易交易平台,缺乏服务于终端商业、贸易的高端物流,所以大部分交易活动在区外完成,港口货物贸易对税收的贡献小,港口优势远没有发挥出来。滨海旅游业虽初具规模,但多是观光型产品,旅游产品品种单一,深度开发不足,留住游客消费的拳头旅游产品少。青岛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拥有特色的山海城,古代遗迹、历史名人、民俗风情众多但仍未打造出知名文化旅游品牌,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不畅,难以发展真正含有科技含量的新兴海洋产业,大大降低了高科技含量的成果转化率,极大地阻碍了目前具有大好发展前景项目的产业化过程。
其次,西海岸新区的经济发展也面临着大大小小的挑战。新区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当地经济发展。近年来,加压给青岛港上的担子不断增大,集装箱运输严重超负荷。拖慢了“十五”后期新项目的进程,以致影响港口装卸运输自身发展,制约青岛市港口经济进一步发展。除此之外,青岛港的临港工业发展能力较为落后,除滨海内的传统工业还在平稳发展外,并没有建立起港口与临港工业之间的良好的联系,使其港口竞争能力不断被制约削弱,难以发展除海洋运输业之外的新兴海洋产业。虽然青岛港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但由于综上所述的种种原因,导致其难以转化为城市的资源优势和竞争优势。并且,沿海港口不仅缺少自己的特色,还缺少高层次的产业链,合理的布局以及发展战略,从而导致其大港之名名不副实,徒有虚表。
最后,生态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弱。新区过于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海洋环境的保护和海洋资源的合理循环利用,从而导致了海洋资源的衰竭,破坏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总而言之,新区海洋资源开发效率以及开发程度仍然低于当今的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从而造成不可逆的海洋资源的浪费,海洋水体的污染及海洋生物生存环境的破坏。更进一步来说,会直接制约和阻碍海洋产业的发展。人为造成的海洋垃圾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对航行安全、涉海生产等作业造成隐患与障碍。加之,胶州湾海域污染依然较重,废水绝大部分排入海洋,对海洋水质提高增加了难度。
【参考文献】
【1】王佃利,杨妮.跨域治理在区域发展中的适用性及局限[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2):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