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环境对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以重庆市为例

2018-09-05 12:24刘一萍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竹帘蜀绣重庆地区

卢 明,刘一萍,刘 欣



区域地理环境对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以重庆市为例

卢 明1,3,刘一萍1,2,3,刘 欣1

(1. 西南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重庆 400716;2. 西南大学 食品科学学院,重庆 400716;3. 重庆市生物质纤维材料与现代纺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 400716)

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结合不同地区的地形、气候、生物环境等自然地理因素和民族传统与宗教风俗、区域的历史背景、情感文化等人文地理因素,综合分析地理环境对不同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影响过程和机制。研究表明,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是形成各地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具特色的重要原因,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产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直接或间接的受到了地理环境的影响,其原始形态、选材用料、生产工艺和题材选择上主要受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而发展和演变则较多受到人文地理因素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区域地理环境;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中,有一类以符号表征的与纺织相关的文化特质,即“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契合各地气候、环境与资源条件的纺、织、印、染、服装、服饰方面的节庆娱乐、礼仪、禁忌习俗、传统知识、技术与文化。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系统的梳理、研究和分析可以使系统中各个独立的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联系起来成为一个动态性的整体,有助于遗产地社区了解和继承相关历史记忆,保存纺、织、印、染和服装服饰制作传统知识和技术,保护中华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民众的文化自觉,是传承与发展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

地理环境可以分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近两年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方面的研究呈上升趋势,研究的文化领域包括语言[1]、文学[2]、饮食[3]、音乐[4]、舞蹈[5]、体育[6]、建筑[7]和服饰。其中地理环境对服饰的影响与本文研究内容有一定关系。梁惠娥、沈天琦结合多地采风调研,研究了该校民间服饰传习馆馆藏的近代江南、闽南地区民间服饰,发现自然地理环境是对民间服饰色彩影响的根本原因之一[8]。郑红、黄勤茹、崔荣荣从气候、地形、生物、耕作四方面环境进行探讨,认为徽州服饰的种类、尺寸、工艺、色彩、图案和细节等方面直接或间接地被当地自然地理环境所影响[9]。刘一萍、王成、吴大洋综合分析了湘西、黔东、黔中南、川黔滇、海南苗族服饰的特征,指出在苗族服饰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了其形制、用料、饰物、色彩和图案[10]。从目前来看,还尚未出现系统探讨地理环境对于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的研究。

一、重庆市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情况

截至目前,重庆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0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88项,另外还有数量更为庞大的区县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其中就包含了为数不少的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蜀绣、竹编(梁平竹帘)、夏布织造技艺、制扇技艺4项,市级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秀山竹编制作技艺、蓝印花布制作技艺、酉阳西兰卡普传统制作技艺等20项,区县级的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扎花鞋、太和缫丝工艺、三峡棕丝蓑衣制作工艺等64项。重庆市市级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分布见图1所示。

二、自然地理环境对重庆市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

重庆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度地带,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地势沿河流、山脉起伏,形成南北高、中间低,从南北向长江河谷倾斜的地貌。构成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形态,多呈现“一山一岭”、“一山一槽二岭”的形貌,地貌组合差异大。气候属中亚热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夏热冬暖,无霜期长,秋多阴雨,冬多云雾,日照时数少,气候垂直分异明显[11]。重庆的特殊地形条件、气候因子和生物环境都从不同的方面对本地的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自然地理环境影响选材用料

传统纺织技艺属于手工技艺,与农业生产紧密联系,选材用料均为就地取材,因而使得本土的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带有典型的地域特色。重庆的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材料主要集中在竹藤、蚕丝、苎麻,也有棉、麦秸秆、玉米皮、蒲草、龙须草、棕榈等材料,这些材料在重庆境内资源都极为丰富。

1. 竹

重庆境内竹资源丰富,下辖有“中国方竹之乡”、“中国寿竹之乡”和“中国麻竹之乡”之称的区县[12]。北碚区、大足区、开州区、梁平县、丰都县、垫江县和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都有以竹为加工原材料的市级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达8项之多,占到总量(20项)的35%,北碚区、涪陵区、长寿区、江津区、合川区、南川区、万州区、忠县、云阳县、武隆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都有以竹为加工原材料的区县级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达15项之多,占到总量(65项)的23%。

重庆现有国家级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梁平竹帘就是使用蚕丝为经线本地产寿竹为纬线加工而成。梁平竹帘的出产地重庆市梁平县有着“中国寿竹之乡”之称,竹林面积42.8万亩,其中寿竹25万亩,竹林面积和竹材蓄积量居重庆市首位[13],这样丰富的竹材蓄积为梁平竹帘提供了充足的可选竹材。

另一项国家级的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荣昌折扇也使用竹子作为其主要原材料。荣昌折扇所使用的竹子主要有黄竹、慈竹、楠竹和棕竹,过去均能从本地取材,目前低档折扇使用当地的黄竹和慈竹制作,高档折扇使用贵州的楠竹和棕竹制作[14]。

除了用作主要材料,竹子也常常被用于制作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加工工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夏布的织造过程就会用到很多竹子制成的加工工具或者工具部件。为经线过浆的浆槽可以用一分为二劈开的竹子替代,织布机上的竹筘只闻其名就知道是用竹子制成的,穿筘时使用的插筘刀是一个挖有小槽的竹片,而间隔缠绕在经轴上的经线的就是一根根的竹枝,还有梭子也有不少是竹子制成的……重庆的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还有蜀绣、乱针绣等多种刺绣项目,制作小型刺绣使用的圆形的绣绷也是由竹子制成的,刺绣时将绣底嵌到两个竹制的圆箍之间,竹子自身的弹性就会将绣底绷紧,在刺绣过程中保持其平整且具有一定张力,方便刺绣。

2.蚕丝

重庆栽桑养蚕历史悠久,为全国主产蚕区之一,与四川一起素有“蚕丛古国”之称[15]。这是因为重庆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利于桑树生长、桑叶质量好,同时重庆的自然气候条件也十分有利于增加蚕茧产量、生产优质茧[16]。

蜀绣使用各色桑蚕丝线在丝织品上进行刺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川渝两地盛产蜀绣与川渝两地是重要的蚕桑丝绸产地有着直接的关系。2009年,重庆本地的蜀绣大师康宁被评为蜀绣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重庆市也相继评选出多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她们都在为蜀绣的传承与发展做着不懈的努力[17]。

梁平竹帘最具特色的地方在于使用传统手工织布机进行织造,而其他使用竹为原材料的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均采用手工编织技术,这是其独具特色的一种制作工艺。从手工编织到传统织机织造是民国时期梁平竹帘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技术革新,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梁平竹帘在织机上织造的时候选取五到七个茧纺成的蚕丝作为其经线,俗称“五七丝”,纬线则为竹丝,竹帘织成后经过后期加工工序定型后即可使用[18]。

3.苎麻

中国是世界上苎麻纤维利用和栽培历史最长的国家,迄今已有4000多年[19],目前我国苎麻种植面积和原料产量占世界的95%以上[20]。重庆市的国家级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荣昌夏布就是使用苎麻纤维为原材料织造而成。重庆市荣昌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其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为苎麻的生长提供了必要条件。夏布选用半脱胶芒麻长纤维为原材料,经过打麻、挽麻团、挽麻芋子、牵经线、穿筘、刷浆、织布、染色、整理等手工工序制作完成[21],产品具有紧密、细薄、洁白和滑爽的特点,堪称中国传统纺织品的活化石[22]。

(二)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制作工艺

重庆的自然地理环境除了通过特产植物影响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材质之外,也对其生产工艺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在夏布的制作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冲洗浆漂,而濑溪河、清流河等河流经城而过,在荣昌河段的酸碱程度正好适宜于夏布的冲洗浆漂[23]。夏布的织造场所多设置在建筑物的一层,利用地面和空气中的湿度来避免苎麻线干燥,使之不易因干燥而脆断[24],工人们打麻、经线刷浆时都会选择天气比较晴好的日子,巧妙利用自然环境的特征建立适合夏布生产的环境,节省人力,提高工效。

重庆地区处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全年降水量相对较大,夏季降水较多,空气湿度大,纸质物品易出现发潮发霉的现象,这给荣昌折扇的保存问题,尤其是扇面的保存问题带来较大的影响。荣昌纸扇中有一种代表性品种荣昌黑纸扇制作过程中的膏水处理工艺就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膏水是用发酵后的桐果和松烟调制而成黑色粘稠状[25],发酵后的桐果可以拒水,而松烟可以染黑,因此将膏水均匀的刷2-3次到扇面上,扇面即可呈现出漆黑光亮的视觉效果并具有很好的防水防潮性,在重庆地区的潮湿环境下增加了折扇的使用寿命。

(三)自然地理环境影响题材

重庆地区优越的生态环境因素孕育了丰富的生物物种,植被覆盖面积相对较广,动物资源十分可观。自然环境中独特的景色与丰富的物种成为印染、刺绣和服饰品设计的灵感宝库。蜀绣制作者就常常选择本土的动植物作为刺绣的主题,西南地区特有的珍稀动物熊猫和金丝猴是蜀绣中最常见的题材[26]。

(四)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保存

重庆地区北接秦岭大巴山,南临云贵高原,受地形的影响,重庆地区成为南北气流交汇的“死水区”,气流移动缓慢,地面风速小,以静风天气为主,加之受东亚季风环流降水量较大的影响,导致重庆地区的空气湿度较大,从地面到高空的相对湿度均在60~90%,湿度一方面影响了一部分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另一方面却对另一些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具有较为明显的保存作用。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竹编技艺传承人白凤改良的竹球作品,使用相同长度的篾条,采用两头起鸳鸯插挑三压三的方法制成。竹球共分为两层,篾条的弯曲程度也相对较大,而重庆地区较大的空气湿度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弯曲的竹篾条因干燥而发生断裂的现象,为这种竹球的保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增加了竹球的使用寿命。

三、人文地理环境对重庆市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

位于中国西南腹地的重庆多有少数民族聚居之地,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自公元前4世纪设立江州以来,重庆主要地区已经有2300多年的建设历史,是各朝各代郡、州、府、路的治所[27]。重庆地区拥有着悠久而又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加之三江贯穿、重山包围的自然地理特征,使重庆地区兼具了封闭性与开放性[28],形成了独特的区域人文地理环境。重庆的多民族传统文化交融、历史发展变化等人文地理因素对区域内的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民族传统和宗教风俗的影响

重庆地区已经聚集了中国的5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97.3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4%。重庆地区的民族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汉族、土家族与苗族文化。

摆手舞是极具土家族民族风情的民间舞蹈形式,主要用于土家族人的祭祀祖先或生产生活仪式[29],在土家人民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传承人左翠平运用熟练的织锦技艺,将土家族传统而神圣的摆手舞织在西兰卡普上,创作了其代表作名《土家摆手舞》,再现了族人身着土家服饰、跳摆手舞的热闹场景。

《苗族古歌》记载了蝴蝶在枫树中产下的12个蛋,其中一个孕育出了苗族祖先姜央的传说。苗族先民通过佩戴蝴蝶纹样的银饰,以表达对祖先的信仰与崇拜,希望能够以此得到祖先的庇佑。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的苗族银饰传承人庹俊鹖,其银饰作品经常出现蝴蝶纹样。根据庹俊鹖的介绍,虽然苗族族人分布的地区广泛,但有同样的祖先崇拜,将“蝴蝶妈妈”视为本民族的祖先。民族传统和宗教信仰对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内容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影响。

(二)历史背景的影响

西南区域的历史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重庆地区的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为其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和空间。自秦汉时期起,政府便在成都设立了“锦官”,对包括蜀绣在内的巴蜀地区的织锦刺绣业进行管理。在汉末三国时期,受统治者相关政策的影响,蜀绣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生产量大增,不仅在西南地区大受欢迎,还远销至中国的东南地区和北方地区,成为蜀汉国的经济支柱。由于巴蜀地区居于西南腹地,形成了相对安定的局面,为蜀锦蜀绣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使得其在技艺上出现了明显的提升。在清朝中后期,蜀绣逐渐形成行业,官府专门设立了“劝工局”刺绣科以鼓励蜀绣的生产[30],在政府的鼓励和扶持下,蜀绣行业出现了繁荣发展的新局面,逐渐走出国门。文革结束后,尤其在赵紫阳主持四川工作期间,蜀绣技艺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31],重庆地区作为蜀绣的重要产地,其蜀绣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除了汉族的蜀绣,少数民族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同样受到区域历史背景的影响。苗族有着跨越空间、时间均相对较长的迁徙历史,统治王朝的民族歧视政策和地方民族势力的多次“赶苗拓业”,迫使苗族人隐居于偏远险恶之地[32]。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大、生活环境相对恶劣、时常面临迁徙移动这几大问题,使得苗族先民变卖各种家产打造银饰,以便随时迁移,由此逐渐形成了苗族佩戴银饰的传统,为苗族银饰提供了巨大市场需求和生存发展的机遇。同时,苗族银饰匠人们的技艺也随着不断磨练、代代相传而更为精湛。此外,在苗族银匠随族人迁徙的过程中以及建国后“民族平等”等相关民族政策在西南地区的推行,分散各地的苗族分支交流逐渐频繁,各地苗族银饰的纹样与制作手段逐渐趋同。彭水苗族银饰传承人庹俊鹖被问及彭水地区苗银独有纹样时表示,在苗银的交流会上,看到与其他地区的苗银纹样和制作方式基本无异,同时各地的苗银制作都存在一定的汉化影响,出现了汉族的龙、凤、狮子等纹样。可见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苗族银饰还在发生着变化。

(三)情感文化的影响

民众的情感文化倾向为重庆地区的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提供了发展的方向和动力。梁平人民素有“不可居无竹”的生活习惯,他们对竹子的热爱,使竹帘从手工造纸技术中的一件工具“舀纸帘”逐步走进人们的生活,变身成为宋元时期上流社会使用的轿帘、椅帘、窗帘、门帘、帐帘,成为敬献给皇帝的精致贡品。在清末民初,民间艺人方炳南将其喜爱的花鸟国画绘制在了竹帘上,并模仿国画的卷轴式装裱方式,在竹帘上方加杆,在竹帘下方加轴,又使梁平竹帘从作为生活用品的素竹帘转变为具有艺术观赏性的竹帘画。梁平人民对竹子的钟爱使得梁平竹帘从手工造纸术中分离出来,成为实用的生活用品,实现了梁平竹帘的新发展;民间艺人将个人的情感加入其中,为梁平竹帘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推动了梁平竹帘由生活用品转变为艺术作品的进程[33]。

四、结论

通过分析重庆地区的地形、气候、生物环境等自然地理因素和民族传统与宗教风俗、区域的历史背景、情感文化等人文地理因素对重庆地区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影响过程和机制,发现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产生、发展和变化的不同发展阶段中,直接或间接的受到了地理环境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因素通过制约作物类别而对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原材料产生影响,通过地形、气候、生物环境等综合性因素对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制作工艺以及成品保存产生影响;人文地理环境因素通过民族传统与宗教风俗、区域的历史背景、情感文化等综合性因素对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作用。

通过分析和把握区域地理环境对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影响,从而更好的理解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完整过程,为接下来进一步保护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做好铺垫。

[1] 杨露,余金枝.地理环境对语言功能演变的影响——以九河乡普米语小语种的生态保护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16,27(04):197-200.

[2] 曾大兴.地理环境影响文学的表现、途径与机制[J].兰州学刊,2017,(04):22-37.

[3] 刘利科,肖素平,钟娅琳.自然地理环境对我国传统饮食的影响[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22):69-70.

[4] 李砚.再探地理环境与民间音乐之储存关系——以菏泽地区民间音乐为例[J].中国音乐,2015,(02):133-142.

[5] 秦银健.地理环境因素对我国地域舞蹈的影响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16):71-72.

[6] 喻峰.地理环境对体育活动的影响[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18):71-72.

[7] 汪芳.地理环境和地方文脉中的地理建筑——概念和进展(英文)[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7,27(05):631-640.

[8] 梁惠娥,沈天琦.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对服饰色彩的影响——以近代江南、闽南地区民间服饰为例[J].艺术设计研究,2016,(04):27-32.

[9] 郑红,黄勤茹,崔荣荣.山区自然地理环境对徽州民间服饰的影响[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5,34(08):293-297+330.

[10]刘一萍,王成,吴大洋.自然地理环境对苗族服饰的影响[J].纺织学报,2012,33(04):110-114.

[11]百度百科. 重庆[EB/OL].https://baike. baidu. com/item.2017-10-06.

[12]周益权,耿养会,蒋宣斌,等.重庆竹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发展对策[J].竹子研究汇刊,2011,30(3):58-61.

[13]郑旭鹏,刘玉珮.投资梁平竹产业巧做生态大文章[N].重庆日报,2016-12-12(005).

[14]杨可龙.荣昌折扇技艺及其保护的初步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4.

[15]陈友学,王艳.重庆蚕业现状及思考[J].蚕学通讯,2015,35(2):50-51.

[16]林元吉,宋方洲.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重庆蚕丝业定位与路向[J].蚕学通讯,2000,20(3):37-40,43.

[17]董倩荣,刘一萍.重庆蜀绣发展现状分析及思考[J].纺织科技进展,2015,(4):10-14.

[18]广宇,郭纯.梁平竹帘制作工艺调查[J].装饰,2009,(8):106-109.

[19]陈清奇.我国麻类作物栽培起源和栽培技术的发展[J].中国麻作,1984(1):39-40.

[20]陶爱芬,祁建民,林荔辉,等.中国主要麻类作物的起源与演化概述[J].中国麻业科学,2016,38(3):136-142.

[21]于红梅.传统夏布及现代制作工艺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4.

[22]邓咏梅.荣昌夏布产业现状及其发展研究[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04,22(6):140-143.

[23]陈滢竹.夏布的创新性研究[J].包装工程,2016,37(12):29-32.

[24]张国云,李薇.荣昌手工夏布织造工具文化空间及其设计伦理价值研究[J].艺术设计研究,2015,(3):70-74.

[25]孔德祥.荣昌折扇传统技艺传承与保护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6.

[26]吴文轩.绘画和刺绣的交融——蜀绣的文化特色与价值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13,(4):171-177,191.

[27]赵修渝,程波.重庆人文精神的价值取向[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7,(05):21-24.

[28]田敬红.论重庆人文精神的文化依托[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159-160.

[29]刘美伶.重庆酉阳土家族摆手舞艺术风格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6.

[30]杨昌明.论蜀绣文化的几个特点[J].文史杂志,2013,(02):6-9.

[31]朱华.蜀绣文化探讨[J].四川丝绸,2008,(04):44-47.

[32]彭福荣.重庆苗族的源流分布与研究路径——兼及彭水蚩尤庙祠[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7,(03):129-134.

[33]李晓东.重庆市梁平竹帘的地理因素[J].地理教育,2013,(1):130.

Influence of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n the Textil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ongqing

LU Ming1,3, LIU Yi-ping1,2,3, LIU Xin1

(1. College of Textile and Garment,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6, China;2.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6, China3. Chongqing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Biomaterial Fiber and Modern Textile, Chongqing 400716, China)

The textil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ystem. By means of determining the natur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human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such as topography, climate, biological environment, national tradition, religious customs, history background and emotional culture in different district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effect of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n project process and mechanism of textil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sults showthat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the primary influence factorof the textil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 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textil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om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directly or indirectly. The original shape, materials, production process and subject choice on selected material are mainly depended on natur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and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are rested with human geography environment.

natur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human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region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textil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卢明(1978-),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纺织品生态染整.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12XMZ076);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3YBSH05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XDJK2014B005);西南大学2017年教育教学研究项目(2017JY071).

G642

A

2095-414X(2018)04-0052-06

猜你喜欢
竹帘蜀绣重庆地区
“天下第一帘”养成记
耄耋老人的竹帘情
竹帘上的艺术之美
1971-2018年重庆地区高温的气候特征
安靖蜀绣湿地公园优化策略
成都郝淑萍蜀绣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传承创新发展 让蜀绣艺术瑰宝永放光彩
拾针捻彩画春风 情针意线盼传承
乡土文化教学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
重庆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剖析和对策研究
如画似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