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小学(400015)
老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汪中求说:“大理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由此可见细节的重要性。数学教学也不例外。下面结合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周长”一课的教学,探析如何在教学中浸润细节,让数学课堂鲜活起来,实现小学数学和声课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学习的主题、基本线索和知识结构,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细读教材是设计教学的根本。细读教材包括读懂教材的编排意图,读懂教材蕴含的“四基”“四能”“四维”。例如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周长”一课是这册内容的起始课,是学生认识了由直的边围成的封闭图形(如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等)的基础上学习“什么是周长”,从而为学习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做铺垫,更为以后学习各种图形的周长及面积的计算方法做准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周长”的概念,教材呈现了一些规则或不规则的实物和图形(如树叶、三角尺、数学书封面、钟面等实物图和五角星、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旨在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周长的一般含义,即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最后,教材“小精灵”提出:“有办法知道上面这些图形的周长吗?”,并呈现学生探索图形周长的活动场景,目的是让学生动手探索一般图形的周长,进一步感悟周长的实际含义,为求规则图形的周长做准备。教材安排的“做一做”练习中有4道习题:判一判、描一描,算一算,辩一辩,量一量。从教材的编排不难看出,“周长”一课所承载的“四基”“四能”“四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基础知识就是周长的概念;基本技能就是通过比一比、指一指、摸一摸、描一描、判一判、算一算等步骤让学生理解、归纳、概括周长的意义;教材渗透了比较、化曲为直、等量变换、转化的数学思想;数学活动是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测量规则图形(如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和不规则图形(如树叶、巧克力、头围、胸围、腰围)的周长的过程中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充分考虑了“四能”的培养,按照“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编排。教师在教学时可先设置情境让学生理解“一周”,然后呈现“小精灵”的问题:“有办法知道上面这些图形的周长吗?”学生通过操作解决问题,以及完成巩固概念的基本练习(“做一做”的习题和练习十八的1、2题)、辨析概念的相应题组(练习十八的第3题),加深了对周长概念的理解,体会了图形转化的方法,增强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为使每个学生都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而且要把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维度的目标有机结合,整体实现课程目标。”“周长”这一课的“四维”可以概括如下:
(1)通过比一比、指一指、画一画等数学活动,学生初步理解周长的含义。
(2)通过测量(实测和估测)图形(物体面)的周长,培养测量技能,积累测量的操作经验,培养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让学生感受等量变换思想。
(3)让学生感受测量周长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测量的价值,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以“什么是周长”为线索,将教学思路定格为“设置情境,理解‘一周’——自主探索,聚焦疑点,发现差异,理解周长的本质——寻求突破,达成共识,深化周长的概念课堂小结,总结学习收获”。
所谓细节,就是教学中不易发觉的细微之处,它有时会成为教学的闪光点,成为学生思维的转折点,它有时会成为教学的突破点,成为学生学习习惯的开启点。
通过设置情境,可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发出声音,提出见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教学片段1】理解“一周”的情境设置
【方案A】
师:一年一度的森林运动会又开始了,现在进行比赛。(课件出示:小动物在草地上准备比赛的场景)他俩谁会获得冠军呢?(课件出示:小动物赛跑的过程;兔子获得冠军)为什么是兔子?
生:因为小动物都是绕草地跑了一圈,兔子最先跑完,所以他获得冠军。
师:说得真好!小动物都是从起点出发又回到了这个起点,刚好绕草地跑了一周,一周的长就是这块草地的周长。(课件闪烁显示草地的周长部分)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研究平面图形的周长。
【方案B】
师:小强要减肥,爸爸制订了一个锻炼计划,让他每天围着操场跑一圈,我们去看看他是怎么跑的。
(课件动态演示:第一次跑)
师:他跑对了吗?
师:应该沿着操场的哪里跑?
师:这条黑黑的线也就是操场的边线。
师:如果你是小强的爸爸,你会对小强说些什么?
(课件动态演示:第二次跑)
师:第二天,小强又开始出发了。
师:小强这回跑完一圈了吗?
师:你来指指应该跑到哪里?
(课件动态演示:第三次跑)
师:第三天让我们陪着小强一起跑,好吗?伸出小手,一起出发,一起喊停。出发!
(指出:围着操场跑一圈也可以说成围着操场跑一周)
【方案C】
师:小强是我们班的同学,他要减肥,爸爸给他制订了一个锻炼计划,让他每天围着操场跑一圈(出示400米标准操场图),我们去看看他是怎么跑的。
师:小强跑的方式和你想的一样吗?
生1:不一样。
师:谁来说一说怎么不一样。
生2:小强沿着边线跑但只跑了大半圈,没有跑完。
师:你觉得他应该跑到哪里呢?请给大家指一指。
生2(边指边说):他应该跑到起跑的那个地方。
师:小强虽然是沿着边线跑的,但从起点开始跑后,最后还要回到这一点上,对吗?那我们拿出小手跟着小强一起跑好吗?(教师出示课件,学生边喊边用手比画,充分理解“封闭图形”和“一周”)
方案A虽然是由森林运动会引入课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亲切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自然地引出“周长”这个学习课题,并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但是学生对“一周”的理解不够深刻。
方案B则是呈现学生在操场跑步的情景,既富有童趣又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三次动画演示,激发和调用学生“跑一圈”的生活经验,学生能够初步感知“边线”“封闭”(起点出发回到起点),为学习“周长”奠定基础,为理解“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做好铺垫。
方案C设置的情境更具有目的性,由“大圈——一圈”,学生对“只要是封闭图形就有周长”的理解更为深刻,对“封闭图形”“一周”的认识就有直接突破,看似小小的变化,实际是教师对教材解读的又一次质的飞跃。
差异,指区别;不同。发现差异对于和声课堂而言,首要手段就是倾听,也就是要细心听取每一个人的意见,并从中发现其细微之处。如何在本课中关注差异,激活学生的思维,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呢?
【教学片段2】
师:公园里有两块不同形状的草坪,请指一指它们的周长。仔细观察,它们的周长一样吗?
图1-1
图1-2
生1:不一样长,因为看起来图1-1要小一些。
生2:一样长。
师:为什么?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生2(指着图比画):这两个图形的一条长边和一条宽边是相等的。将图1-1的这线段平移到这里,又将这条线段平移到这里,图1-1就变成了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所以它们的另一条长边和宽边和图1-2的长方形的长边和宽边也相等,因此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
师:就像这位同学说的,这两个图形的一条长边和一条宽边是相等的,通过平移这两条短的线段,图1-1就变成了一个长方形,因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所以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就一样长。
从这个教学片段不难看出,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很明显的,生1直观感觉到第一个图形的周长要小一些,对周长概念的理解还不是很深刻,而生2真正理解了周长的本质含义,通过平移知道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显然,学生对转化思想(平移)的认识是肤浅的,教师应该让习题充分发挥出它的价值,让每个学生的思维得到提高。
疑点主要指差异背后实际存在的矛盾点和冲突点,是差异之所以存在的根本原因,疑点也是接近问题的关键点和突破点,是思维的聚焦点。对于教学片段2,我们做了以下改进。
【教学片段3】
(1)比一比,让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
师: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你是怎样想的?观察这两个图形,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图2-2
图2-1
生1:两个图形都是封闭图形。
生2:图2-1的长方形比图2-2的图形看起来要大一些。
师:同学们真会观察和思考,总结也非常精彩。这两个封闭图形的周长谁更长呢?
生3:图2-1的长方形的周长比图2-2的图形周长要长一些,因为看起来图2-1的长方形要大一些。
生4:因为封闭图形的周长是它一周的长度。将图2-2的图形的两条边分别向上和向左平移,就得到和图2-1一样的长方形,所以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
图3
师:看来,要弄清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从本质上去理解、分析。周长就是——
生(齐):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2)变一变,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刻性
A.下面每组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你是怎么想的?
图4
师:同样是平移,为什么第①组的周长一样,第②组的周长不一样呢?
生5:因为通过平移后,第①组两个图形的周长都是长方形的周长,而第②组的第二个图形的周长比长方形的周长要多两个2cm。
B.下面图形中,甲和乙的周长谁更长?
图5
师:你能找到甲和乙的周长吗?甲和乙的周长谁更长,你是怎么想的?
生6:甲和乙的周长完全一样,因为甲和乙的周长都是“长+宽+公共边”。
师:原来周长的长短与图形的大小无关,只与围成封闭图形的所有边的长度总和有关。因为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周长。
C.有一块菜地,一面靠墙,其他面围上竹篱笆。竹篱笆长多少米?
图6
相比教学片段2,教学片段3在细节上有如下变化:
教学从“单项思维”发展为“多向思维”。《论语》说:“举一隅不可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长期以来,我们比较重视求同思维、归纳思维,但是现在的教学要求既要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又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归纳思维、演绎思维、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领会转化思想,从而对周长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
教学处理好了“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课程改革十分重视“过程与方法”,并把它列为三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之一。在教学中,无论是探索新知,还是巩固练习,都应摆脱只传授“结果”和“结论”的弊端,处理好“结果”与“过程”的关系,这样的教学才是有价值的。教学片段2比较简单,重视了“结果”,忽略了“过程”,改进后的教学片段3的“过程”与“结果”和谐发展,既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又渗透了数学思想,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因此,教师的视界都可以开启学生的世界,唯有教师关注细节,教育的意义和人生的意义才能在师生视域融合中得以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