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舆论领袖心理特征研究
——以S大学为例

2018-09-05 06:58
关键词:心理特征领袖舆情

, , ,

(西南交通大学 a.电气工程学院; b.学生工作部; c.招生就业处, 四川 成都 611756)

一、问题的提出

网络舆论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1〕。而网络舆论领袖是指网络中能够非正式地影响别人的态度或者一定程度上改变别人行为的个人〔2〕;在高校网络舆论场中,那些“高度活跃,积极发表意见,并通过强大的人际影响力和号召力成为校园网络舆论的风向标”〔3〕的学生或学生群体,即为高校学生网络舆论领袖。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在网络舆论中积极表达个人意见的条件便利、意愿强烈,有少部分学生成为校园网络舆论领袖,他们经常性发表观点、传播信息,对大学生通过网络认识世界、理解社会、评价外界和校园学习生活等方面有着较高的影响力,他们也是高校网络舆情发生、发展和消亡过程中的关键人物。因此,网络舆论领袖也逐渐成为高校管理者和学者研究的重点。

目前,针对高校学生网络舆论领袖的研究,多是从传播学和思想政治教育视阈,对其形成原因、构成与类型、作用和引导等方面开展研究。在对其进行个体特征的研究中,上海交通大学薛可等认为,高校网络舆论领袖是信息的“把关人”“加工者”和校园网络舆论的“掌握者”“引导者”〔4〕;北京大学陈杨霖等认为高校网络领袖具有较强的中心性、活跃性和吸聚力等特征〔5〕;中央财经大学武超群等认为,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具有草根性、较强的分享意识、较好的文字水平和专业知识、更易受质疑〔6〕;北京大学尚俊杰等认为,高校网络舆论领袖是“文本的”“流动的”“混合的”〔7〕,上海理工大学季伟还指出高校网络舆论领袖主要来源于学生干部、社团骨干和明星学生〔8〕。国内大多数学者及相关研究成果认为,校园网络舆论领袖就是学生,没有明确其可能是教师、学生、校友和关心校务人士等的一个集合体;此外,大多数学者对高校学生网络舆论领袖特征的分析是从角色、现象、行为等层面进行归纳,很少研究其在舆论场中的心理特征、行为动机。

笔者认为,高校学生网络舆论领袖是一柄“双刃剑”,引导得法,将成为维护校园网络健康发展的“生力军”;相反,具体措施不当则很可能成为让高校管理者花费很多时间精力的“问题青年”,特别是可能使学校在校园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处处被动,使突发舆情难以平息。运用心理学、管理学相关知识,对高校学生网络舆论领袖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并针对性加以引导、教育、管理,积极发挥其正向作用,有利于揭示网络领袖成长规律和网络舆情发生规律,有利于高校管理者“知己知彼”,掌控校园舆情,维护校园稳定,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生态。

二、研究方法

基于以上目的,本文综合采用三种研究方法,即立意抽样法、问卷调查法和质性访谈法。

立意抽样,是指根据调查人员的主观经验从总体样本中选择那些被判断为最能代表总体的单位作样本的抽样方法〔9〕。笔者有多年从事高校舆情工作的经验,其中一项常规工作是定期收集整理学校相关微博、贴吧、QQ群、微信群中的主流观点(包括意见和建议),每周编发一期《舆情要览》(内刊)供校领导班子成员和相关单位负责人参阅。经过长期工作,笔者对S大学网络舆论中各个活跃ID以及ID的实际主体较为了解。通过对2014、2015年S大学《舆情要览》中出现的网络ID的次数进行统计,选取了排名前30的ID作为抽样对象。然后,根据工作经验选取了这30个ID对应的实际主体中的25位符合高校学生网络舆论领袖定义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出现次数最多的2个ID对应的实际主体L1(男,研二学生)、L2(男,研二学生)进行了质性访谈。

表1 高校学生网络舆论领袖心理特征调查体系①

调研问卷中,主要针对学生舆论领袖人口特征和心理特征设置问题。在心理特征部分,分为意识、认知、理性三个维度,每个维度又各分为表征心理特征的两个子维度(见表1),然后分别对应设置了5~9个问题,以了解被调查人的心理特征。

在质性访谈中,除了直接了解其在舆论场中的心理特征外,主要针对学生舆论领袖与学校互动方面进行问题设置,以此了解学生舆论领袖在校园日常舆论场以及突发事件舆情中与校方共同维护健康网络环境的意愿和相关意见建议。

三、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网络舆论领袖的心理特征

1.认知与情绪方面:信息敏感且较为理性

在认知方面,高校学生网络舆论领袖正处于认知完善的重要时期,也处于对外界刺激反应最强烈的年龄阶段,随着他们的认知能力迅速增长和对学校了解程度不断深入,其对校园信息的敏感度也逐渐升高。调查结果显示,有80%的舆论领袖“主动且密切关注学校发展、改革等相关的信息”。情绪方面,与普通网民相比较,他们自我控制能力较强,知分寸,懂事理,在网络舆论中基本可以保持自己的理性(见表2),同时,他们也非常在意其信息传播的真实性和正面性。调查结果显示,92%的舆论领袖表示“我传播的消息都是真实可靠、正面积极的”。

表2 对“在直接针对您的负面网络

2.情感与动机方面:情感强烈且具“侠义心肠”

高校学生网络舆论领袖往往是网络舆论场的活跃分子,他们渴望更多参与社会活动,有更强的责任感,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角色定位,追求自我实现,有强烈的达成某种成就的渴望。而成为舆论领袖并引导舆论的走向,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上述的心理满足并乐此不疲。他们以价值感为动机参与到其中,从而获得一种自我实现。他们能够成功通过个人的言论引导舆论向自己的预期方向发展,既能满足其强烈完成某事的欲望,又满足了他们的自我实现感。在质性访谈中,受访人L1表示:“最喜欢第一时间去转发学校在科学研究、学科发展、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喜事好事,看着大家点赞自己也高兴。我不愿意在学校发生舆情事件的时候去火上浇油、平添祸端。如果学校做得实在不对,我也还是会去说说”。

3.能力与人格方面:见解较深且乐于表达

学生网络舆论领袖普遍涉猎知识范围较广且杂,对特定的话题有较为独特的认识和解读。但有时对问题的看法略显稚嫩、片面。同时,学生网络舆论领袖比一般大学生具有更多地成为舆论引领者的主观条件,他们有更强烈的主动性(见表3)和引起共鸣的文字能力,能够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志等。当这些表达在引起共鸣之后,学生网络舆论领袖获得的是认同感、成就感和自信感,这让他们愿意更好地扮演自己舆论领袖的角色,形成相互促进的循环〔10〕。

表3 对“转发以事件、观点为主要内容的微博或朋友圈时,您通常会”的回答

(二)大学生网络舆论领袖的局限

1.信息接触度高,易受多元化思想影响

学生网络舆论领袖思想活跃,媒体接触度高,获得信息的渠道广,因此接触多元化思想尤其是境外思想的机会更大。尽管学生网络舆论领袖相较于普通学生,具有前述三方面的心理特征,但他们本质上还是尚未走出校园、涉世不深的在校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处于构建阶段,具有不稳定性。尤其是面对一些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境外思想,学生网络舆论领袖自身的信息接受的开放性和社会经历的局限性,更会加重这种思想的不稳定性,偏离国家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人才的损失。

2.身份特殊,易引起社会不良媒体关注并加以利用

作为高校的网络活跃人群,学生舆论领袖与其他学生有着高度相似的价值观,其观点较之学校官方话语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网络中得以充分展现的“团体动力学”指出“个体的行为是由个性特征和场(指环境的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11〕,这种环境的影响让共鸣能够产生较为广泛而长期的影响。因此,学生网络舆论领袖好比一场舆论风波中的“助燃剂”。这种活跃程度更容易引起社会不良媒体的关注,并加以利用。如果学生网络舆论领袖被裹进社会炒作的虚假消息传播中,将对学生和学校造成双重伤害。

3.影响力较大,易助推校园舆论恶化

表4对“查看网络媒体时,您最感兴趣的是”的回答

调查分析显示,学生网络舆论领袖最喜欢关注的信息为社会时政和学校发展动态(见表4)。学生舆论领袖的影响力更多地显现在校园舆论中,他们的学生身份让自己更容易得到认同和相信,尤其在一些学生利益受到损害的问题上,他们作为“学生发言人”凭借在网络中积累的威信和公信力,更容易得到学生群体的一呼百应。如果学生网络舆论领袖一旦在学校突发事件的舆论中站在了消极一面,他们的非理性认知往往会把问题放大,并借助事件本身的吸引力,将事态推向恶性发展方向,其速度会超出日常信息传播速度,往往难以控制。

四、正向引导策略

对于高校管理者来讲,应该对这个特殊群体给予足够重视,并从调查研究、顶层设计、管理引导等方面开展工作。在对学生网络舆论领袖心理特征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高校管理者可以针对性采取相关措施,发挥其在日常舆论环境建设和突发舆情引导中的正向作用,避免其局限性而导致的不良后果。以下为笔者团队研究得出的正向引导策略,即:“挖掘—统战—协同”策略。

(一)“挖掘”策略:“察言观性”找对象

由于其显性表现,学生网络舆论领袖是比较容易发现的,学界也给出了很多或定性或定量或综合的界定方法。高校管理者可以在日常工作中进行“挖掘”,对符合舆论领袖特征的学生进行长期跟踪,“听其言、观其行、察其性”,初步掌握其人口特征(性别、年龄、年级、专业、班级)和行为特征(发声载体、偏爱话题、发言质量、影响力),进而对学校舆论场中的学生舆论领袖群体有一个整体把握,明确工作对象,做到“知己知彼”。同时,笔者赞同北京大学尚俊杰等的结论,即高校网络舆论领袖是“文本的”“流动的”“混合的”,这就要求高校相关管理者在“挖掘”对象时更多地考察其发言发帖水平、话题引导质量,并且要经常性地进行关注,注意由于学生毕业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学生舆论领袖“新陈代谢”。

(二)“统战”策略:“搭台唱戏”交朋友

一般而言,学生舆论领袖都是比较外向型的,“侠肝义胆”,喜欢交朋友。高校管理者要做好这个群体的工作,就必须在日常观察了解的前提下主动与其搭话,可以将自己真实身份告之,坦诚布公,“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与学生舆论领袖交朋友,从而结成维护校园网络健康环境的“统一战线”。S大学在舆情工作中组建了一个QQ群,把平时了解到的学生、教师、校友舆论领袖邀请进群,同时也邀请熟悉学校发展情况的校内专任教师、机关部门老师进群,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封闭的讨论空间,同时也弥补了在公开网络平台上信息不对称的缺陷,大家针对某一个热点问题的讨论中会形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成为《舆情要览》里的上报内容,供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领导参阅。

此外,如果能吸纳学生网络舆论领袖加入学生干部队伍,其突出的引导、语言、分析能力,能助力他们带领学生干部更好地学习掌握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学校的主要意识形态方向。这不仅能帮助他们更加成熟、理性地对待网络舆情,也能帮助学校在应对舆论危机时更好地抢占先机。S大学在舆情工作中建立了一支学生队伍,特别邀请了几名在贴吧、微博、QQ群中表现积极并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学生加入学校的舆情编辑部,他们非常愿意从事这样一份工作。在质性访谈中,受访人L2表示:“我很喜欢在网络上发声,没想到被老师发现并邀约加入舆情编辑部,我想这是对我的一种肯定吧。我内心是很开心的,特别是我们的舆情被领导批示肯定,而且有些建议还付诸实施了”。

(三)“协同”策略:“里应外合”导舆论

第一,学生网络舆论领袖作为信息的关注者,也是学校了解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关注热点、兴趣爱好的风向标。高校管理者应该通过多种途径重点掌握学生网络舆论领袖的思想动态,进行研判、分析,将一些舆情事件尽量消灭在萌芽期。第二,学生舆论领袖在校园网络中有较高威信,高校管理者要充分发挥这个群体的作用,就要适当“喂料”。平常,让他们知道一些学校办学过程中的“内部信息”,过程性信息、阶段性进展等,从而增进其“权威”;当突发舆情发生后,适当地通过学生舆论领袖发声,配合官方声音,“里应外合”,也会起到较好的“协同”效果。

此外,学生网络舆论领袖是高校网络舆论领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还应有一支威信力高的教师网络舆论领袖队伍充当主导,即构建高校上层网络舆论领袖。这支教师队伍要主动放低身份,融入学生,积累日常网络公信力。这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教师网络舆论领袖要在网络舆论事件中,掌握学生的网络喜好和常用语言,勇于发声、善于疏导,用日常积累的公信力更好地引导舆论走向。在质性访谈中,受访人L2表示:“平时我们喜欢在群里吐槽,也会提一些建议,不怕被‘查水表’,我们是爱学校的。自从进群后,看到一些优秀的老师以及校友也在为学校发展发表真知灼见,自己一方面有找到知音的感觉,另一方面感觉自己的水平还不够,需要多方面学习。”

五、结论

高校学生网络舆论领袖是一柄“双刃剑”,在研究中既要注重行为现象研究,也要加强心理规律研究。通过研究,这个群体具有3个显著心理特征,即:信息敏感且更趋理性、情感强烈且具“侠义心肠”、心智较深且乐于表达。同时,他们也存在易受境外思想影响、易被社会不良媒体利用、易助推校园舆论恶化等局限性。要避免局限性,引导其发挥正向作用,高校管理者就要重视这个群体,实施“挖掘—统战—协同”策略,即:“挖掘”策略——“察言观性”找对象,熟悉了解学生网络舆论领袖群体;“统战”策略——“搭台唱戏”交朋友,与学生网络舆论领袖构建“统一战线”;“协同”策略——“里应外合”导舆论,共同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舆论。

本文研究过程中,由于只针对S大学开展研究且采取立意抽样方法选取调查对象,所以只能部分反映S大学学生舆论领袖心理特征,不代表可以适用于其他高校。同时,笔者非常赞同学生舆论领袖不同时期甚至不同话题都是变化的,是“流动”的,所以,本文反映的学生舆论领袖心理特征仅从2014-2015年的调查得出的,并由此提出策略建议,仅供参考借鉴。

注释:

①该调查体系为本课题的另一研究成果,构建过程详见韩冰,孔祥彬,刘丽等编著的《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心理特征模型及判别体系初探》,《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7期。

猜你喜欢
心理特征领袖舆情
领袖风范
抓住幼儿心理特征 提高幼儿综合素质
谈谈“如意提梁”创意色彩与文化心理特征
意见领袖们的“不老圣经”
有这13个心理特征的人,可能有潜在家暴倾向
追寻领袖足迹 奋力追赶超越——学习《梁家河》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
舆情
平民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