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志伟
(西藏民族大学 财经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各级政府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在国家大力发展下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变得更加美丽,人民生活更加幸福.“三农问题”既是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问题,又是政治问题.县域作为连接城乡的桥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研究县域经济的发展对策,主要目的是推动县域经济和乡村振兴战略融合发展,这样既落实国家战略,又推进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本文以遵义市为研究对象,以期为遵义市以及贵州其他同类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参考或借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发展县域经济都是我国发展农村事业的重要抓手,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二者协同发展,将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政府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措施的新提法,既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的延伸,又是我国建设农村理论的丰富和补充.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从战略角度对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定位,体现了我国对农村问题的高度重视.乡村振兴不仅是指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还充分体现在环境更美丽、人民更幸福、基础设施更完善、教育更公平等等.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民族复兴的重要战略之一,[1]更加具有基础性.因此,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我们用战略的思维和实干兴邦的信念,推进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三产结构的优化、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社会就业的解决.在政策制定上,更加向农村地区倾斜,补齐农村发展的短板,为农村地区的发展助力.
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学范畴,可称为微观层次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是以建制县(包含县级市)为主要区域,农牧民为主体,县域资源为基础的区域经济.因此,县域经济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层次性、集聚性、扩散性等特点.[2]农牧民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同时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受益者.县域之间由于所依托的区位、资源、交通等要素的差异导致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差异,生产要素越丰富的县域,县域经济竞争力越强,县域经济发展潜力更大.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因此,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将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农村地区社会稳定.
1.3.1 乡村振兴战略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今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理论,这是国家从战略角度审视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是基于历史和现实的战略思考.只有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起来,农民更加富裕,整个国家才算的上是发展繁荣.乡村振兴战略是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后又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理论,今后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乡村振兴战略的方向指引.乡村振兴战略主要涉及农业、农民、农村产业结构、乡村治理、乡村生态环境、人民生活水平、土地产权、乡村人才等内容,这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也是今后的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三农问题”是我国农村问题的集中体现,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农村问题,但是受制于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因此,国家希望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描绘今后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以战略推动“三农问题”的进一步解决,进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1.3.2 县域经济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要内容
县域经济作为微观层面的区域经济,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三农问题”的聚集区,发展县域经济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之一.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增速放缓,并且东西部县域经济差距大的局面仍然存在,县域经济是基础,缩小县域差距也是缩小地区差距的重要途径.通过发展县域经济,充分发挥乡、镇、村吸纳农村劳动力蓄水池的功能,[3]实现劳动力就近就业,进一步解决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等社会问题.综合性是县域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县域经济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体,包含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在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发展县域经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可以通过发展县域经济来完善乡村振兴战略,也可通过乡村振兴战略指导县域经济的发展.
1.3.3 目的、对象、意义的一致性
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的就是想通过战略的手段,对我国农村问题进行解决,推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县域经济是多层次的,是国民经济的“缩小版”,发展县域经济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途径一样,只是宏微观环境的区别.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宏观意义上的指导,县域经济具有微观层面的具体操作,因此二者在目的、对象、意义上具有一致性.在乡村战略指导下的县域经济,将会极大地推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遵义市是革命老区,地处贵州北部,西北与四川省接壤,北部与重庆接壤,全市国土面积共30762平方公里.截止2016年底,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03.9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为370.98亿元,第二产业1063亿元,第三产业970.46亿元.全市共有常住人口622.8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10.05万人,农村人口312.79万人.改革开放以来,遵义市2市(县级市)、3区、9县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对外开放事业逐步深化,各项事业取得不错成绩,但是县域之间经济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县域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的程度上依赖于地理位置、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以及经济环境等要素,并且政策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影响也较为重大.遵义市3区2市9县中,县域之间经济发展差距大,呈现出“西强东弱”的分布格局,东边和西边的县域经济发展差距较大.从图1可知,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00亿的有仁怀市、红花岗区、汇川区、播州区,分别位列全市前四名,超过100亿的仅有桐梓县和习水县,而其他的则在100亿以下,地区生产总值的最大值是最小值的10倍.红花岗区和汇川区具有先天区位优势,是资金、人才、技术较为集中的地区,市场经营体制较为完善,生产要素流动便捷,经济发展较好.播州区是由原遵义县撤县设区而来,政策支持力度大,加上本地区资源丰富,产业化程度高,经济发展迅速.仁怀市位于赤水河流域中游地段,该地区主要以生产优质白酒为主要产业,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国酒茅台.茅台酒是仁怀市依据特殊的白酒酿造工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要求建立起来的支柱产业,对仁怀市经济发展的推动非常大,贵州茅台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当地就业、增加当地人民收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近年来习水县和桐梓县利用区位优势,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事业,重点打造重庆的后花园,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融入新活力.地区生产总值处于100亿以下的几个县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虽然一些县域有自己的主导产业,但产业的带动效应有限.
(数据来源:遵义市统计年鉴-2017)
图1 2016年遵义市各县国民生产总值
县域的产业结构最能反映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从遵义市2017年统计年鉴统计数据来看,2016年全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目前呈现为“二三一”.就各县市来看(如表1),红花岗区、汇川区、桐梓县、习水县以及余庆县的产业结构为“三二一”;播州区、赤水市和仁怀市的产业结构为“二三一”;绥阳县、正安县、道真县、务川县、凤冈县以及湄潭县的产业结构为“三一二”.结合图1可知,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亿元的县市区的第一产业占比最少,而在100亿以下的几个县域的第一产业产值偏高,因此遵义市各县市区的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县域第一产业占比较高.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亿元的县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较高,因此这些县域的工业发展相对较好,旅游服务业较为发达,第二、三产业对县域GDP贡献较大.
表1 2016年遵义市各县(市)三次产业产值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遵义市统计年鉴-2017)
县域经济的发展必然依靠当地丰富的资源、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高素质的劳动力,这也是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的主要指标之一.县域经济竞争力主要是指县域相对于其他同一水平范围的县域所具备的经济发展优势,优势越多,竞争力越强.第十七届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显示,贵州的盘州市和仁怀市进入综合竞争力评价的前100名,其中仁怀市排名第90名.仁怀市正是由于国酒茅台的竞争优势,进入竞争力排名全国前100名,但遵义市其他县域的经济发展受多方因素的制约,县域经济差距大.遵义市各县域经济竞争力较弱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就全市,县域之间的竞争力悬殊较大,且县域的整体竞争力较低,各县域经济竞争力优势并不明显,另一方面,相对东部发达省份来说,县域之间的差距更大.
人力资源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并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影响较大.遵义位于黔北,属山地地貌,农业发展较为滞后,大部分农村地区仍然是以发展传统农业为主.近年来,在省政府以及市政府的努力下,利用各种优惠政策广纳天下贤士,为遵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添力量.但是农村地区人才流失现象依然严重,农村中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大量的优秀人才刚在农村地区做出一点成绩,就被调走了,导致大量的人才从乡村流向城市,严重限制着农村地区科学技术的普及.导致这种现象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是由于乡村地区生活条件艰苦,科学技术人才不愿长时间扎根在农村,因此通过各种关系把自己调往条件好的地方,其二是农村地区科学技术人才由于成绩好,被上级单位调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大量的人才,但是与目前的现状形成冲突.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我国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理论,是我国政府基于新时代农村现实背景的新认识.县域经济的发展应该以乡村振兴战略作为理论支撑,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对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理论指导作用,因此,遵义市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将解决“三农问题”、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完善土地所有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落实到实处,通过发挥合力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县域经济的发展应该依据一定的内生动力,内生动力主要来源于以下几种,①因地制宜,利用资源发展特色经济;②依托大城市的区位优势;③通过引进或者创立大型企业,通过大型企业发展辐射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④通过创新发展县域经济.[4]我国“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发展特色县域经济,既体现国家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又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指明方向.特色就是优势,优势就是竞争力.笔者认为,遵义市较为落后的县域应该立足自身特色,发展本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实现产业就业、产业扶贫、产业强县等.例如,桐梓县立足黔北门户的区位优势,大力打造重庆市的后花园,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事业,吸引大量重庆市民到桐梓县旅游和避暑.经济较为发达的县域应该壮大县域经济,将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作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打造特色经济不应局限于一个产业,这样将会导致县域之间特色产业的同质化,从而降低竞争优势.在国家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县域应该将财政政策的施力点放在经济结构的调整、创新能力的激发以及资源环境的保护上.[5]因此,遵义市各县域应该多层次、全方位的打造本县的特色经济,发掘一切可以发掘的潜在优势,通过市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
高素质的人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力量,缺乏人才既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又是现实问题.县域经济的发展,人才是基础.“人才强县”的口号已经提了很多年,有的县域通过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取得一定的效果,有的县域引进人才后,经济没发展好,反而人才流失了,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在如今就业压力非常大的情况下,不是人才选择就业单位,而是就业单位选择人才,就业环境不再是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因此县域在引进人才的时候应该注重人才的质量.县域在招聘人才是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招聘和工作岗位高度相关的就职人员;第二,在人才户籍上,应该考虑生源地毕业大学生;第三,提高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最后,创造一个有利于人才生活工作的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6]非公有制经济具有增加政府税收、增加人民收入、增加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就目前遵义市各县的具体情况而言,县城的非公经济发展有一定的规模,但乡镇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足.镇域经济也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镇域非公有制经济既是对县域经济的完善,又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为此,各地应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将优惠政策倾向于农村地区,引进企业,打造“升级版”镇域非公有制经济,大力发展镇域非公有制经济,推进乡镇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政府行为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手,因此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政府应该根据乡村振兴战略全力发展县域经济.县乡一级的政府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尊重市场规律,正确发挥政府的作用,发挥好宏观调控的功能,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发挥政府的适时干预职能,推进各县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将政府的经济职能用好用足,该管的就管,不该管的就放手给市场调节,以此来推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做好守夜人角色.再者,各县级政府应该将“三型政府”建设作为政府职能建设的主要内容,以此来全面推进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农村地区是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地区,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严重阻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党中央历年来都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且多年以中央一号文件的形式强调“三农问题”的重要性.[7]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推进农村地区农业产业化是农村地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之一.推进农业产业化将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地区发挥区域资源优势.[8]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农业的竞争将原来越来越激励,而处于山地地貌的贵州地区更应该重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因此这也是遵义重视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遵义大部分县域还有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比例,受制于当地特殊的地形地貌,农业现代化一直较为滞后,严重阻碍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发展农业产业化,推进农村地区农业科技的进步,将会极大的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进而提升农村地区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和县域经济竞争力.[9]遵义市各县域的农业产业化,应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市场激活农村各类生产要素活力,实现农业产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同时不应将农业产业化局限于本地区,而是将农业产业化的范围扩大到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10]创新农产业产业化的组织和管理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应该从市场、科技、农业结构、经营规模等方面创新农业产业化,通过“企业+农户”、“市场+农户”、“中介+农户”、“行业协会+农户”等形式实现农业产业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11]
城乡一体化主要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将农业和工业、城市和农村、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看成一个整体,通过合理配置地区资源,使得城市、农村以及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12]因此,推进城乡一体化,将极大地改善我国农村地区城乡二元结构的局面.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实现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和城乡要素之间相互融合的主要途径,进而缩小城乡差距.[13]遵义市地处西南,属于全国欠发达地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明显,越是偏远的县域,城乡二元结构更明显,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更明显和更严重.遵义各县域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应该科学布局县域城乡一体化,改革城乡融合体制,推进教育、医疗、卫生等的城乡一体化,在市场导向条件下实现生产要素在城乡的自由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土地既是农民必要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村社会经济的稳定器.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在现行的土地制度下,呈现为分散经营的特点.这种经营体制将大量的劳动力束缚在土地上,而传统农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较低,且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不利于农业规模经济的的形成.截止2017年第底,遵义市共有农村居民312.79万,超过全市的50%.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将极大的提升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土地资源的合理流转,激活土地资源,将土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进一步促进县域农业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该市某乡镇,以政府为纽带,将农民大量土地流转给企业种植白茶,企业和政府每年给农户相应的资金补偿,这不仅盘活了土地,带动当地农民就近就业,还实现产业扶贫,推动整个镇域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