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绪贵,孙俊
(皖南医学院 体育教研室,安徽 芜湖 24100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这是党中央就青少年体育工作再次提出的重要而明确的要求[1].目前青少年日益严重的肥胖问题备受关注,尤其是在经济迅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19大指出,我国仍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大学生是一群正在经历饮食和饮食方式重大转型的新兴成年人群体,受到新的社会影响,很多人的体重会增加[2].肥胖问题是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发病的主要诱因.大学生的肥胖问题关系到我国未来人口的体质健康,本研究对医学院肥胖学生饮食、作息及锻炼情况调查,深入分析导致大学生肥胖各影响因素;为大学生肥胖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学校、家庭提供客观的、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
选取安徽省某医学院校两个年级(共6914人)的大学生,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按照身体质量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2)的评分标准[3],筛选出肥胖大学生名单(BMI≧28),其中男生210人,女生95人,然后从各专业随机抽取120名(男女各60人)作为研究对象.
1.2.1 文献资料法:通过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文献.
1.2.2 访谈法:专家访谈及学生走访收集相关资料.
1.2.3 问卷调查法:设计制定调查问卷,分别向肥胖大学生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20分,有效回收率为100%.
1.2.4 数据统计法:对调查结果运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得到相关数据与结果.
表1 肥胖情况调查表
表2 肥胖大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
据表1可知,该医学院的肥胖率为4.41%,男生的肥胖率显著高于女生(7.43%,2.32%),符合当前大部分的研究结果,可能与当代女大学生对于自身体型的高标准化及对于自己身材的满意度和自信心有关.从表2可以看出,该医学院的大部分肥胖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研究显示,在发展中国家低收入人群是肥胖的保护因素,高收入是肥胖的危险因素[4];家庭经济好的大学生肥胖率显著性高于家庭经济一般的大学生.此调查结果对于肥胖大学生是一个保护因素.
2.2.1 早餐、晚餐及夜宵情况调查研究
表3 每周早餐、晚餐及夜宵次数调查表
图1 夜宵饮食结构调查表
表3可以看出,肥胖大学生每周吃4-5次早餐的最多,每天吃早饭的仅有30%左右,有1/3的男肥胖学生早餐的进食次数低于3次,比女生严重,有研究表明早餐的进食次数与肥胖成负相关,此结果与表1中男生的肥胖率高于女生相符,需引起研究重视.
晚餐的进食情况一般,但仍有11%的女肥胖学生和少数男肥胖学生的晚餐进食次数低于3次,可能与部分学生通过节食来控制体重有关.节食减脂是不科学的,大学生群体身体发育尚未完善,能量摄入不足可能导致身体发育异常,长期节食会导致内分泌紊乱,且由于节食会使身体能量摄入不足,造成人体肌肉消耗,正常饮食后会导致体重反弹[5].
表3显示有1/4左右的肥胖大学生每周吃2-3次夜宵,且1/10的男生每周夜宵次数在4次以上,高于女生.图1可以看出,60%的大学生会选择方便面等素食食品作为夜宵,方便面等速食食品虽然烹调简单、方便快捷,但脂肪含量较高,长期过多食用可能会产生肥胖现象,增加与肥胖有关的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的患病风险[6].
2.2.2 进食速度情况调查分析
表4 每餐平均饮食时间调查表
表4可以看出,大部分肥胖学生的进食速度较快,20分钟以上的不到2%,有研究发现,进食速度快是增加BMI和腰围最总要的因素,这与主流的研究结果相符;男生的进食速度更快,大部分在15分钟以下,女生的进食速度大部分在15-20分钟范围内,男生的饮食速度过快是导致肥胖率高于女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2.2.3 饮食口味及零食情况调查分析
表5 吃零食的频率、结构及饮食口味调查表
表5显示,大部分肥胖学生偶尔吃零食但不会吃多,但38.3%的肥胖女生每天都吃,且有15%的女生经常吃且会吃多,说明零食是女肥胖学生日常必不可少的饮食,摄入过多的零食不仅会破坏饮食习惯、有害健康,还会导致肥胖.肥胖大学生在选择零食是都会首选坚果类,饼干点心类次之,坚果含有丰富的抗氧化等生物活性成分和脂溶性营养素成分,有益于心脏健康、提供必需脂肪酸、调节肥胖与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等[7],如果摄入过多易引起能量摄入过剩,导致体重增加,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2007版) 建议坚果不宜多吃[8].在饮食口味上首选辣味,其次是甜味;进食辣味食品可以刺激味觉,激发食欲,从而增加饭量[9];有研究发现,进食甜味食品的人发生超重或肥胖的危险因素是参照组的1.9倍(95%CI 1.2-2.7)[10],易导致肥胖.
表6 平均每周锻炼次数及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及调查表
表7 对体育课的喜欢程度及参加体育运动的影响因素调查表
表8 每天用手机及上网时间调查表
表9 锻炼方式及锻炼目的调查表
表6显示,50%左右的肥胖大学生每周的锻炼次数低于2次,近20%肥胖女生从不锻炼;每次锻炼的时间方面,男生优于女生,66.7%的肥胖女生低于30min,医学院肥胖大学生严重缺乏身体锻炼.表7显示70%的男肥胖学生喜欢体育课,远高于女生.影响肥胖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因素中,男生把没有时间和玩伴因素放在前列,女生则是没有兴趣和没有时间,共同因素是没有时间.
据笔者走访调查,安徽省多数高校每周开设一节体育课,且仅在一二年级开设,医学专业的文化课程安排普遍比较繁重.表8显示,70%左右的的肥胖学生每天用手机及上网时间超过4小时,再加上繁重的文化课程,每天静坐不动的时间可想而知.上网时间和上网频率两个因素是大学生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11].随着交通和电子设备的发展、现代居住条件的改善加之学习负担的加重,学生进行户外活动、走路、体育锻等身体的活动的时间越来越少,而使用电脑和手机等静态活动时间却不断增加[12].
表9显示,大部分肥胖学生的锻炼目的是强身健体和减肥,首选择散步或者慢跑的锻炼方式,男生也较倾向球类项目.大量研究都认为有氧运动比较适合肥胖群体;也有研究表明,短时间大强度间歇训练与其它两种运动方式相比,运动时间短、减肥效果好,能够有效减少肥胖青年女性全身脂肪量、Fat%,特别是对减少腹部脂肪量有着良好效果,同时还能提高最大摄氧量水平[13].因此,在有氧训练过程中,增加力量、速度及短时间高强度间歇等辅助练习效果会更佳.
表10 睡眠情况调查表
表10显示,大部分肥胖学生选择23-24点间开始睡觉,且睡眠长度为6-8小时,睡眠时间匮乏.研究表明:青少年肥胖及超重可能与差的睡眠质量有较大关系,好的睡眠质量及充足的睡眠时间可能有效预防青少年肥胖及超重[14].
2.5参与体育运动的情感调查分析
表11 对健康生活习惯的认知程度及学习健身知识的意愿调查表
表12 是否愿意参加健身指导课及愿意听从专业老师指导调查表
表13 对自己身体状况的满意度及是否想改变目前的身体状况调查表
表11显示,虽调查对象是医学院学生,但大部分肥胖学生对健康生活习惯了解一般,且想学习健身知识的意愿强烈.可见,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方面也不够健全.表12显示,大部分肥胖学生愿意参加学校开设的健身指导课,且愿意听从专业老师的指导.肥胖是一种受不良生活行为影响的慢性疾病,且患者易盲目减肥,有专业老师的指导至关重要.表13显示,少数肥胖学生对自己目前的身体状况持满意态度,大部分肥胖学生想改变目前的身体状态.
当前医学院校肥胖情况仍然不乐观,男生高于女生(7.43%;2.32%),差异性显著.肥胖学生的早餐进食情况较差,部分学生出现晚餐节食和夜宵过多的情况.医学院校学习压力大、体育课程少、学生久坐时间过多等因素导致肥胖学生严重缺乏体育锻炼.有关健康知识的宣传力度太小,绝大多数肥胖学生缺乏健康知识,且希望得到帮助来改变肥胖状况.
(1)学校相关领导应高度重视大学生肥胖问题,针对“大学生对健康生活知识了解的匮乏现象”,应增设相关健康课程;并成立专门援助机构,普及到全校各专业学生,让肥胖等弱势群体随时能寻求帮助,增加对肥胖大学生的人文关怀.
(2)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将每周的体育课增加到两到三次,且大三开设体育选修课程;每个年级增设专门的健身指导选修课;利用好每天课间的时间进行“10分钟健身操”等,增加学生的身体活动.
(3)落实到学校辅导员,邀请专家,定期开展有关健康生活常识的讲座,向学生传播有关健康运动的知识及生活习惯,帮助学生疏通消极情绪及心理障碍,提高自信心并养成健康的生活作息.
(4)建议科研工作者将研究重点转向“肥胖者的早年生活习惯、家庭教育”从根源入手,尝试开发合理的运动处方来解决肥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