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图书馆学教育体系考述*

2018-09-05 12:30李明杰李瑞龙
图书情报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图书馆学图书图书馆

李明杰 李瑞龙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武汉 430072)

民国教育处于新旧交替、中西交融的时期。1913年,美国图书馆学家克乃文(William Harry Clemons①国内学者对克乃文英文姓名的拼写非常混乱。据郑锦怀查阅弗兰克·W·尼克尔森所编《卫斯理大学校友录(第四版)》,克乃文的英文全名写为“William Harry Clemons”。)首次在金陵大学开设图书馆学课程,而后形成了以1920年创立的武昌文华大学图书科为标志的中国最早的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在“新图书馆运动”和民众教育思潮的推动下,图书馆学教育很快涌现出其他各种办学形式,并渐成规模。对于民国时期的图书馆学教育体系,已有学者作过相关探讨,如赵长林认为,民国图书馆学教育由三部分组成,即留学教育、专业教育及业余教育。其中,以1914年沈祖荣赴美攻读图书馆学为起点的留学教育,造就了一个专家群;以1920年武昌文华大学图书科的创办为标志的专业教育,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而以1920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暑期图书馆学讲习会为开端的业余教育,更是为许多地方图书馆培训了一批骨干力量[1]。刘应芳认为,民国时期的图书馆学教育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多层次办学体系,包括正规学校教育和业余在职培训,具体包括高等专科学校、大学图书馆学系、图书馆学中等教育、在职培训和函授教育等[2]。然而,以上论述对民国图书馆学教育体系的勾勒是粗线条的,而对其内部构成缺乏详细的归纳。鉴于此,笔者拟综合前人观点,遍寻史料,搜阙补遗,力求揭示民国图书馆学教育体系的全貌,并总结其特点。

1 民国图书馆学留学教育

留学教育在民国图书馆学教育中占有十分独特和重要的地位,因此有必要单列。图书馆学固然是由西方传教士最早传入中国的,但中国本土要大规模培养图书馆学人才,还得依赖于自己办学。办学亟需师资人才,而在当时的条件下,出国留学不失为一条捷径。据统计,民国时期仅赴美从事图书馆学习、进修者就多达数十人(详见表1),成为当时教育文化界的一大盛事。

表1 民国时期赴美学习图书馆学人员概览

有的留学生因留学时间、学校和获得学位不详,或转学了其他专业,未列入表1。兹记其名如下:冯汉骥、黄星辉、刘廷藩、陈普炎、葛受元、曹柏年、黄凤翔、陆秀、房兆楹(房兆颖)、耿靖民、曾宪文、徐亮、张葆箴、于镜宇(震寰)、吴元清(童世纲夫人)、戴镏龄、黄作平、蓝乾章、孙雁征、陈本林、邓衍林、舒纪维、丁濬等人[3]80,以上所记均为文华图专毕业生。其中,冯汉骥1931年入哈佛大学人类学系,1933年又入宾夕法尼亚大学人类学系,1936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戴镏龄30年代赴英国爱丁堡大学英语系攻读,1939年获文学硕士学位;房兆楹抗战期间官费留美,专攻中国近代史,后留居美国;邓衍林1945年10月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研究院,1946年获教育硕士学位。

除赴美留学外,也有不少中国学者赴欧洲考察和学习图书馆学,如蒋复璁1930年奉浙江省政府选派,赴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哲学,同时在柏林大学与普鲁士邦立图书馆合办的图书馆学院就读;王重民1934年由北平图书馆派遣,以索引组组长身份赴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工作和进修;陆华深1937年7月受(南京)中央图书馆派遣,在德意志图书馆实习并考察英法图书馆事业。

中国留学生的绝大多数都在学成之后,投身于国内的图书馆学教育和图书馆建设,就像火种一样播向全国,形成了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燎原之势。部分学者因各种原因滞留国外,服务于当地国家的图书馆事业,但也为日后中外图书馆学交流发挥了很好的桥梁作用。

2 民国图书馆学高等专业教育

民国图书馆学高等专业教育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有独立建制的图书馆专门(专科)学校;二是大学图书馆学系(科、组);三是依附于其他系、科或专业开设图书馆学课程。

2.1 图书馆学高等专科学校

1929年成立的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习惯简称“文华图专”)是民国时期唯一的图书馆学高等专科学校,其前身是1920年诞生的文华大学图书科。该校仿照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学校的办学模式,招收大学本科二年级以上的学生兼修图书馆学课程,本科毕业除授予文学学士学位外,另颁给图书馆学专科证书。1941年春,文华图专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改革学制,开始招收高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历毕业生。为区别起见,将1941年以前招收的大学二年级修满以上学生改称为图书馆学本科。本科每年秋季招生,一共办了17届,合计130人;1941年之后的称为图书馆学专科,变为春秋两季招生,常年开设五、六班之多,新中国成立之前一共招收了10届,合计118人[3]72。文华图专的课程设置体现了中西交融、古今贯通的特点,具体科目分为五类,包括目录科目、学术科目、行政科目、语言科目和其他科目(以1928年成绩单为例)。目录科目有:中国目录学、西洋目录学(印刷史附)、中文参考、英文参考、中文书籍选评、英文书籍选评;学术科目有:中文分类法、中西编目法、图书馆经营法、排检法、索引、打字与图书馆习字、实习;行政科目有:图书馆行政(图书馆建筑附)、各种图书馆研究、儿童图书馆;语言科目有:国文、日文、法文、德文;其他科目有:中西图书馆史(书史附)、图书馆学讨论、现代史料、党义、体育、军事训练等。文华图专实行学分制,每学期每周1小时之讲授或2至3小时之实习为1学分,最少满80学分方可毕业。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自它成立之日起,就成为培养中国图书馆学人才的摇篮,一直以来都是推动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和进步的中坚力量。

2.2 大学图书馆学系(科、组)

1928年5月,中华民国大学院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上,上海图书馆协会提交了《国立大学应增设图书馆学专科案》。该提案虽终未获通过,但还是对图书馆学专业的高等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40年代末,中国图书馆学高等教育更多的是以系、科、组的形式出现。

(1)上海国民大学图书馆学系。1925年创办的上海国民大学图书馆学系是我国第一个大学图书馆学系,主任为杜定友,教授有杜定友、胡朴安,助教有孙心磐、陈伯逵,临时讲师多人[4]。该系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4年,实行学分制。课程设置参考20多所欧美及菲律宾各大学图书馆学系的课程计划,确定“图书馆学概论、图书馆原理大纲、图书馆行政学、图书馆实习、图书选择法、图书分类学、图书目录学和图书参考法”[5]等为核心课程。据杜定友回忆:“1926年9月,在沪与友人章太炎、许世英、胡朴安、何炳松、戈公振、殷之龄等创办国民大学,特设图书馆学系,为国内有此一系之始。钱亚新、金敏甫就读于是。虽为期甚短,也做出了点成绩,那就是员生合编的《时报索引》”[6]。1926年国民大学停办,图书馆学系也随之停招。

(2)金陵大学图书馆学系。1927年金陵大学正式创建图书馆学系,由李小缘任主任,刘国钧、万国鼎任教授,蒋一前任助教,但不久之后因故停办。1929年又续办,之后断断续续持续了10余年。1930年并入文学院。1931年增聘曹祖彬、陈长伟为讲师。1940年金陵大学内迁至成都,在文学院设立图书馆学专修科,学制2年,但仅办了2届,便又停办。金陵大学图书馆学建系之初开设了16门课程:图书馆学大纲、参考书使用法、中国重要书籍研究、目录学、分类法、编目法、杂志报纸政府公文、特种图书馆、民众图书馆、索引与序列、书史学、印刷术、图书馆问题之研究、图书选择之原理、图书馆史和图书馆行政。1930年并入文学院后,课程压缩为9门,必修课有6门:图书馆学大纲、参考书使用法、目录学、分类法、编目法、图书流通法;选修课有3门:杂志报纸政府公文、特种图书馆、书史学[7]。

(3)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专修科。早在1924年,北京大学教育系就已开设图书馆学课程。1937年又在文学院添加图书馆学选修课,由图书馆主任严文郁担任讲师[8]。1947年,北京大学正式创建图书馆学专修科,由王重民担任科主任。由于经费困难,附设于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内,学制二年,招生对象为北京大学文学院的毕业生或肄业生,其他大学毕业生也可申请入学,经审查合格,即予收录试读。“学生选修专科课程满32学分,成绩总平均在75分以上者,即发给任何一科证书。”[9]1941949年7月,经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批准,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专修科从中文系建制中独立出来,仍为两年制专修科,但可从高中毕业生中招生。

(4)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图书博物馆学系。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于1941年8月在四川璧山成立,下设图书博物馆学系,首届系主任为汪长炳,教授有鲁润玖、杨家洛、岳良木、钱亚新等,学制四年。汪长炳参照文华图专的经验,为图书博物馆系开设了27门必修课程,包括图书馆通论、目录学、图书馆史、图书学专著研究、中国书史、图书分类学、图书编目法、检字法、各科名著介绍、图书选择、参考书与参考工作、档案管理法、图书馆行政与设计;博物馆学通论、考古学、金石学、博物馆史、博物馆学专著研究、中国古代器物学、各种标本模型讲述、标本制作法、博物馆行政等。另有23门选修课,包括版本学、特种图书馆、资料整理法、图书馆推广与辅导、阅览调查与博物馆、特种博物馆、物品鉴别法、国学专著选读,还有英文、日文、德文、法文等[10]。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该系随校迁往苏州拙政园。

(5)江苏省立民众教育学院民众教育系图书馆组。1929年,无锡江苏省立民众教育院及劳农学院添设图书馆学选修课,由图书馆主任兼图书科实习指导员徐旭担任主讲。次年,江苏省立民众教育院与劳农学院合并成立江苏省立民众教育学院,在民众教育学系、民众教育专修科和农事教育专修科的选修课中都开设了《民众图书馆学》课程。1932年,民众教育学系设图书馆组,施行分组教学,凡选图书馆组为主科的,须另选一组作副科。俞爽迷担任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图书馆主任时,兼任民众教育系图书馆学教授,讲授《图书流通法》和《图书馆学通论》等课程。1941年夏因经费缺乏,学院被迫停办。

(6)广州大学教育系图书馆学科。据岭南大学图书馆中文部主任何多源在《图书编目法》(1933年版)一书的序言中提到:“(民国)十九年秋,广州市立职业学校有图书管理科之设,不佞谬膺图书编目法之讲席。此科当时国内尚无完善之专书以为教本之用,迫得本历年来在中山大学图书馆编目之经验,并参考国内外图书编目法之专著,以从事讲议之编纂。其后,广州大学教育系,又以图书馆学一科相属,乃略增修之,以为该科之参考书。”[11]由此推知,大约在1931~1933年间,广州大学教育系也开办了图书馆学科,具体开设课程不详。

(7)台湾省立师范学院图书馆专修科。1946年,台湾省立师范学院成立,下设教育、国文、英语、史地、数学、理化、博物、体育、艺术、音乐10个学系。1947年增设图书劳作专修科,“招收高级中学,或同等学校毕业生,或具有高级中学毕业同等学力者,修业年限三年(学科二年,实习一年)。”[12]

2.3 大学相关系、科、专业中开设的图书馆学课程

民国时期,许多大学因各种条件的限制,未能创办图书馆学系或专修科,但通过在其他系和专业中开设相关课程弥补了图书馆学教育的不足。1921年,洪有丰受聘南京高等师范(后并入东南大学)图书部主任兼教育科教授,讲授《图书馆学术集要》课程;1930年,上海大夏大学教育学院社会教育系开设图书馆学课程,马宗荣、陈友松任教授;同年,李燕亭在河南大学开设图书馆学选修课,42人选修了相关课程[13];1937年,云南省立大学根据省教育厅第三科图书教育专员张鸿书的提议,在云南省立大学教育学系中加授图书馆学课程[14];1939年,杜定友在国立中山大学设图书馆学选科;1947年,杜定友又在广东省文理学院讲授图书馆学课程,每班学员有12至80人;1947年3月,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召开系务会,决定“加设新闻学与图书馆学两学程为三、四年级选修科目,图书馆学一学程商请历史系设置”[15]。此外,北平师范大学、天津河北女子师范、湖北省立教育学院、劳动大学、东南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等,也都开设有图书馆学课程,但“时办时缀,造就不广”[9]194。

3 民国图书馆学中等专业教育

民国图书馆学的中等专业教育,大致也有三种形式:一是图书馆专门学校,二是中等学校内设的图书馆学科、班(这是主要形式);三是部分中等师范学校、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学开设的图书馆学课程。

3.1 中等图书馆专门学校

1925年秋,穆耀枢以成都草堂图书馆为基础,在成都陕西街岱庙创办四川图书馆专门学校,学制半年,开设课程20余门,每日授课3小时、实习3小时,草堂图书馆、四川女子图书馆、华西协合大学图书馆等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学生还被指派到图书馆用具店,在图书馆专家和印刷技师指导下,学习并掌握自制和监制图书馆用具的基本能力。1926年春第一班毕业生有洪海帆等6人。1927年,随着穆耀枢被捕入狱并被军阀枪决,学校旋即停办。从现有资料来看,该校学制只有半年,半工半读,很可能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性质。

3.2 中等学校图书馆学科(班)

民国时期,中等学校开设图书馆学科或班的基本上都是职业学校,可考知的有5所,依时间先后分述如下:

(1)广州市立第一职业学校图书管理科。学校创办于1922年3月,校址在广州市西湖路。初名市立女子缝刺学习所,属初级职业学校性质。1925年更名为广州市立女子职业学校。1929年,校长唐允恭“以图书馆事业之适合于女子,并鉴今日国内此项人才之缺乏,有设科施教之必要,特拟定该科计划书呈请市教育局准予该校今年增办图书管理科,以便培养是项人才。”[16]图书管理科开设之初只招女生,属初级性质。1932年改校名为广州市立第一职业学校,兼招部分男生,初级图书管理科升为高级图书管理科。但好景不长,1937年广州沦陷前夕学校停办,图书管理科停止招生。

(2)安徽省立第一中等职业学校图书馆专班。1928年,安徽省立第一工业学校和省立女子职业学校合并组建安徽省立第一中等职业学校,校址在安庆。1930年,该校增设图书馆专班,修业6个月毕业,但不久后停办。1930年首届毕业生有女生赵筱梅等5人、男生孙玉瓒等25人,共计30人[17]。

(3)上海创制中学图书馆科。创制中学成立于1931年,校址在上海市福熙路同孚路口,设普通中学部和职业中学部。1932年,添设女子部图书馆科,主任为高乃同(又名高平叔)。据《妇女生活》载:“(该校)成立甫及一载,成绩斐然,近以男女两性生理、心理各具特征,特设女子一部,以图书馆科为中心。课程章程已由高乃同君商同图书馆大家杜定友氏订定,敦请杜定友、洪有丰、李小缘、沈祖荣、刘国钧、戴超(笔者注:戴志骞原名)、戴超夫人七专家担任指导委员,俞廪棠、王立明、高君珊、钱用和、杨葆康五女士担任顾问,并联络国内图书馆,推广学生出路”[18]。根据女子职业学校的特点,该科教学时讲授与实习并重,贴近图书馆工作。

(4)上海图书学校图书科。1934年,中国国际图书馆李石曾、吴稚晖等与世界书局合作创办上海图书学校,校址在杨树浦龙江路225号世界书局的龙江大楼。该校是一所集图书、出版、印刷、组织四科为一体的中等职业学校。图书及出版科修业六年,印刷及组织科修业三年,采取半工半读制度。课堂学习之余,还要参加实际工作的锻炼。学生程度分初中毕业、高中毕业两种,概不收费,一切宿膳、制服、书籍用品,均由学校供给。1934年,杜定友受聘担任上海图书学校图书科主任教授。图书科所授课程有:图书馆学、选购、登记、编目、分类、检字、索引、保管、目录、版本、校勘、参考、书史、设备、行政、建筑、打字、会计、统计、编译等[19]。

(5)四川省立成都女子职业学校图书管理科。该校成立于1935年,校址在成都市包家巷,抗战时为躲避轰炸曾一度迁至崇宁县城内西街。1940年,增设高级图书管理科,同年8月招收初中毕业或同等学历女生31名,学制3年。历任主任有伍崇华、张祯琳、邓光禄、马琪亭,教员有廖洛纲等。自1940年至1949年,成都女子职业学校图书管理科毕业5个班合计77人[20]。该科开设的课程分为四大类:①基础科目,如国文、公民、英文、算学、历史、地理、生物等;②文化科目,如社会学概论、文学概论、科学概论、中国文学史等;③专业科目,如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图书馆推广、图书馆图书购求法、图书流通法、中文图书分类法、西文图书分类法、图书参考法、档案管理法、普通目录学、图书管理法、中文编码法、西文编码法、中西文杂志管理法、书史学、检字法、社会教育法令等;④实习科目,如书法、看护学、音乐、打字、珠算、应用文、统计制图法、军事常识、体育以及实习。

3.3 中等学校开设的图书馆学课程

(1)中等师范学校开设的图书馆学课程。1921年10月,回国后不久获聘广州市立师范学校校长的杜定友先生,在该校开设图书管理科(课程名),且规定为“师范生之必修科”,旨在指导学生利用图书资料和学习管理学校图书馆的方法;1922年7月,中华教育改进社在山东济南举行第一次年会,会上建议组织成立图书馆教育研究委员会,并建议政府当局在师范学校增设图书馆学课;1924年,江苏第二师范学校在高年级开设图书馆学课程,每周2学时,由杜定友讲授,很多学生毕业后服务于大、中、小学图书馆。

(2)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图书馆学课程。1932年,河南近代教育的先驱张嘉谋(中孚)于开封创办河南国学专修馆(后更名为私立尚志高级文书科职业学校),课程以国文、应用文、法制为主,兼有公文程式、文书处理、史地、图书馆学等课程[21],图书馆学由河南大学图书馆馆长李燕亭讲授。

(3)普通中学开设图书馆学课程。1924年杜定友应上海广肇公学(后更名为上海私立粤东中学)之请,讲授小学图书馆利用法;1926年,陈伯逵在上海民立中学高中部讲授实用图书馆分类法;1928年,上海清心中学一度在该校的课程中增设图书馆学课程,由图书馆主任宋景祁担任,后因为与教育部门章程不合停授。

4 民国图书馆学业余教育

为弥补正规专业教育的不足,图书馆教育界、图书馆界以及各种文化团体,纷纷举办各种形式的业余培训活动,以增进图书馆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推广图书馆学术。民国时期,图书馆学的业余教育主要有讲习所和函授班两种形式。

4.1 民国图书馆学讲习所

讲习所是为传授某一专业知识而设立的短期速成培训形式。1920年后,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湖北、河南、四川、河北、山东、安徽等地兴办了多期图书馆学讲习所(会、科、班)。兹将当时办得较有成绩和社会影响的,依时间顺序列举如下:

(1)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暑期图书馆学讲习会。1920年8月,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应各省之请开设暑期图书馆学讲习会,首创我国图书馆在职培训制度。戴志骞、程伯庐、李大钊、李贻燕等人担任讲师,参加的图书馆职员来自湖北、福建、辽宁等地,共计78人[22]。讲习科目有:图书馆事业、图书馆教育、图书改组法、图书馆分类法、图书馆编目法、图书馆组织法、管理法及图书馆实习等。课后安排参观北京各图书馆及学校设施,放映有关图书馆的幻灯片。

(2)广东图书馆管理员养成所。1922年3月,担任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图书教育委员的杜定友在广州创办图书馆管理员养成所,由省教育委员会通令全省中等以上学校,各派教职员1人参加为期24天的培训,教学科目20多种,由杜定友、穆耀枢、陈德芸等担任讲师,结业学员60余人[22]。

(3)东南大学暑期图书馆讲习科。1923年夏,东南大学开办暑期图书馆讲习科,由洪有丰自编讲义并主讲,为期1个月,每日授课2小时,并在孟芳图书馆实习,参加者达80余人[22]。自1923至1926年,东南大学连续4年举办图书馆讲习科,尤其是1925年7月,东南大学与中华图书馆协会、中华职业教育社、江苏省教育会合办暑期图书馆讲习科,聘请袁同礼、洪有丰、李小缘、杜定友、刘国钧等图书馆学名家讲授图书馆学术辑要、图书馆行政、儿童图书馆、学校图书馆、分类法、编目法等科目;1926年夏继续开班,所开课程有学校图书馆及分类法等,洪有丰、刘国钧、朱家治等担任教授,并请王云五演讲检字法,毕业学员20余人。

(4)河南小学校教员讲习会。1924年夏,河南开封小学校教员讲习会设小学图书馆管理法一科,请杜定友先生担任主讲,为期3周,每日上课2小时,听众达200余人[23]。

(5)华东基督教暑期大学图书馆科。1926年夏,华东基督教暑期大学为华东地区各教会大学联合举办了图书馆科培训。第一期暑期大学于1926年7月8日至8月7日在苏州东吴大学内举行,由李小缘、黄星辉主讲,课程内容注重当时流行的图书馆工作方法,务求适合儿童图书馆、学校图书馆及大学图书馆运用。授课22次,每次3小时,上午上课,下午或晚上进行参观实习。学员8人都是在图书馆工作多年的中学毕业生。该暑期大学一直办到30年代中期。

(6)湖北省教育厅暑期图书馆学讲习科。1927年,湖北省教育厅在汉口举办图书馆学讲习科。后又于1931年、1935年举办过两次,主讲教授均由沈祖荣先生担任[9]195。

(7)商务印书馆暑期图书馆讲习班。1928年7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开办暑期图书馆讲习班,由王云五讲授检字法、编卷法、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等,并在上海图书馆协会内邀请孙心磐、沈丹泥(学植)、陈伯逵、宋景祁、陈友松等,分别演讲图书馆学及其他应用学术。上课及实习共6周,各机关及学校派职员146人参加[24]。1930年夏,为推广王云五发明的四角号码检字法,商务印书馆又开办了暑期四角检字法、编制索引实习所,实习人数达377人[25]。

(8)安徽省立图书馆之图书馆学专班。1930年,安徽省教育厅鉴于本省图书馆事业相对落后,尤其是各学校图书馆管理人才非常缺乏,于是命省立图书馆开办图书馆学专班,并招生40名。入学资格以高中毕业或旧制中学毕业后,曾服务2年以上者。受训6个月,期满后派往各中学图书馆或县立图书馆管理图书[9]196。

(9)江苏省社会教育学院暑期学校。1930年,江苏社会教育学院以及1931年江苏省立社会教育机关所举办的暑期学校,均开设了民众图书馆课程,由杜定友、马宗荣、徐旭等担任讲师,每届选修听讲者,均有百余人[9]196。

(10)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讲习班。受中华图书馆协会的委托,自1931年秋季起,文华图专在原来本科的基础上,添办讲习班,自1931年至1940年共办了5期,合计结业人数61人[3]75。

(11)山东民众教育馆图书馆讲习会。1932年,山东民众教育馆举办图书馆讲习会,为期1个月。报名听讲者,男女共196人,其中以女性居多。由赵波隐担任讲师,所用讲义为赵氏自编的《民众图书馆之设施法》[9]196。

(12)河北教育厅举办图书馆讲习会。1932年5月,河北省教育厅在天津举办图书馆讲习会,邀请刘国钧主讲,参加者主要为河北省县市图书馆职员,共计160余人,长达2个多月。

(13)成都图书管理员讲习班。1940年11月,四川省教育厅委托省立图书馆办理中等图书管理员讲习班,为期2个月,其学员由教厅调派,报到者25人。聘有讲师刘国钧、李小缘、陈长伟、戴安邦、曹祖彬、陶述先、吕洪年、陶吉庭等。每日除规定上午授课外,以金陵大学图书馆(注:1940年金陵大学内迁至成都)作为主要实习场所。该讲习班连续办了两期。

除以上所举外,民国时期可考的图书馆学讲习会还有:1924年上海圣约翰大学海氏图书馆主办图书馆讲习会;同年夏天,四川成都举办暑期图书馆演讲会,由穆耀枢主持演讲;1931年,浙江省教育厅举办教育服务人员暑期进修演讲会;1939年,上海国际劳工局发起举办图书管理演讲会;1940年,重庆基督青年会举办蟾秋图书馆夜间训练班;1942年7月,国立中央图书馆举办图书馆学补习班,为期10周[26];1943年4月,杜定友在韶关主办广东省图书馆教育人员培训班,学期8周,学员30人[27]。1948年,台湾教育厅举办图书馆学演讲会,邀请洪有丰赴台讲学,为期一月[9]197。从以上所举来看,民国时期图书馆学讲习的次数频繁,形式多样,对图书馆学教育起了很大的普及和推广作用。

4.2 民国图书馆学函授班

运用通讯方式进行函授教育,最早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英国的大学推广运动,80年代后欧洲各国开始设立函授学校。作为开埠最早的城市之一,上海领风气之先,率先在国内推行了这种教育方式。民国时期经济凋敝、政局动荡,以固定教学场所、统一授课方式、按期毕业的传统办学模式受到很大限制,而相对灵活的办学模式——函授教育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有了一定的发展空间。民国时期的图书馆学函授教育几乎全都集中在上海市,胪列如下:

(1)上海图书馆函授学校。1930年3月5日,上海图书馆协会在民立中学图书馆召开执委会,推举陈伯逵、宋景祁组织建立图书馆学函授学校。8月1日学校成立,校址设在民立中学图书馆内,初名为上海图书馆协会附设函授学社图书馆行政学系[28]。1931年初更名为上海图书馆学函授社,1932年初再改为上海图书馆学函授学校。学校招收中学毕业或具有同等程度者,学制1年,主讲课程12门,包括“理论、设备、选择、订购、登记、分类、编目、出纳、参考、装订、法规、广告”[29],授课教师有陈伯逵、宋景祁、沈文华、黄警顽、程学桢、鲍益清、孙心磐、金敏甫、黄维廉、陈祖怡、胡卓等[30]。报名参加函授的学生来自上海市及周边十数个省份,毕业后发给中西文对照毕业证书。抗战爆发后,上海图书馆学函授学校中断过一年时间。1938年10月复课,学制改为半年。

(2)上海商务印书馆函授学校图书馆学科。作为中国最早的函授教育机构之一,商务印书馆函授学社创办于1914年,社长由张元济兼任。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函授学社停办,同年10月恢复。1933年2月上海市教育局批令商务函授学社改名为上海市私立商务印书馆函授学校,校长由王云五兼任。1937年7月,添设图书馆学科,讲授课目有:图书馆行政、目录学、图书分类法、图书编目法、图书选择法、图书运用法[31]。科主任为徐亮。抗战爆发后,随商务印书馆总管理处迁往长沙,继续办理。

(3)上海中华图书馆学函授学校。1939年秋,上海中华图书馆服务社鉴于各地图书馆服务人员大多未受有专门训练,为使其获得接受图书馆学专门知识的机会,增进其工作效能,特聘上海鸿英图书馆主任吕绍虞主持,创设中华图书馆学函授学校,授以各种图书馆学主要课程,并有实习环节,学制为1年。教师有吕绍虞、景培元、陈鸿飞等,基本为文华图专的毕业生[32]。

(4)上海文化函授学校图书馆学系。上海文化函授学校创立于1946年3月,通讯地址为上海市福州路89号中兴大楼342室。1947年4月添设图书馆学系,系主任由钱亚新担任。课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图书馆学讲话(基础),“为普通学人及图书馆职员对于图书馆学欲得门径,或知其初步的管理方法者而设,共分为十回,讲义三月发完”;第二阶段为图书馆利用法,“为一般民众或从业人员欲利用图书以资进修而设”;第三阶段为图书馆学专题研究,“内分行政与设计,经营与管理,推广与辅导三门,为对于图书馆学或图书馆事业欲求深造及发展者而设 ”[33]。

5 结语

民国图书馆学教育以西方传教士的输入和赴美留学教育为发端,继而以武汉、广州、上海、南京等城市为中心向全国辐射,发展和衍生出由高等专业教育、中等专业教育和业余教育组成的多层次办学体系。总体来说,民国图书馆学教育体系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办学形式多样,层次较低。与当时经济、文化水平相适应,民国图书馆学教育不以追求高学历为目的,而是以培养图书馆事业亟需的实用人才为基本目标,既有专业教育,也有业余教育;既有独立建制的图书馆学专业学校,也有附属于大学、中学的图书馆学系、科,还有依托于其他专业开设的图书馆学课程。有什么样的条件,就办什么样的教育,量体裁衣,一切以实用为原则。因此,在学历的总体构成中,中等教育和业余教育占有较大比例。

第二,办学师资匮乏,人员流动性大。本文所举民国时期各种形式的图书馆学办学机构,其任职教师不外乎数十人,全国能承担传授图书馆学专门知识的人才屈指可数。为此,许多教授使尽浑身解数,身兼数职,几欲疲于奔命。如杜定友教授先后创办广州市立师范学校图书管理科、广州图书馆管理员养成所、上海国民大学图书馆学系,担任上海图书学校图书科主任教授,在上海广肇公学、河南开封小学校教员讲习会、东南大学暑期图书馆讲习科、江苏省社会教育学院暑期学校等机构讲授图书馆学课程。刘国钧教授、李小缘教授,除承担金陵大学的教学任务外,还执教东南大学暑期学校图书馆讲习班、中华图书馆协会暑期学校、东吴大学暑期学校、成都图书管理讲习班等。

第三,办学规模较小,且极不稳定。民国时期,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模十分有限,以当时规模最大的文华图专为例,1941年之前的图书馆学本科平均每届毕业7.6人,1941年之后的图书馆学专科平均每届毕业11.8人[3]75。其他图书馆学系、科的生员更少,甚至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其中原因有学者进行过专门研究[34]。纵观民国时期的图书馆学教育,除武昌文华图专、成都女子职业学校图书管理科之外,鲜有能长期开办者,旋生旋灭者居多。这里面既有生员少的原因,也有经费困难、时局动荡、战争频仍等原因。

猜你喜欢
图书馆学图书图书馆
图书推荐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图书馆
班里有个图书角
中国比较图书馆学发展探究
去图书馆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3年年会暨第31次科学讨论会在贵港举行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2年年会暨第30次科学讨论会在南宁举行
广西图书馆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南宁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