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天姿 张秀美 景民昌 管 绪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图书馆 北京 102249)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是我国加速科技创新的需要,是我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的目标之一[1],大学图书馆作为大学的文献资源平台与文献服务机构是研究型大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932年,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ARL)首次提出“研究型图书馆”一词[2]。我国学者王丽萍指出中国研究型图书馆主要是指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和国家级专业图书馆[3],张丽霞指出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兼具大学图书馆与研究型图书馆双重身份特性[4],张晓林提出了嵌入型协作化的研究型图书馆模式[5],高学清认为研究型图书馆应该是具有学科特色与优势,可同时提供文献流通、保管及咨询服务的图书馆[6],朱卫东提出研究型图书馆应具备有研究能力的、具有营造研究级文献信息能力的馆员[7]。可见,研究型大学图书馆是研究型图书馆在大学传统服务型图书馆基础上的升级版本,其服务能力与水平更具科研特色,如何建设研究型大学图书馆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话题。
研究型大学的标志在于“科研”,那么与研究型大学相匹配的大学图书馆的定位也要紧紧围绕“科研”这一中心。与一般的大学图书馆不同,研究型大学图书馆面向的读者群结构中,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占有很高的比例,科研团队的数量也更多,相应的科研水平也更高,即使面对相同学历层次的读者,因研究型大学的平台与普通高校平台的差异,其读者的科研服务需求也会更高。研究型大学读者更多样化、更深层次的文献需求也对图书馆馆员的服务水平与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研究型大学图书馆作为大学的文献信息服务机构,除了基础信息服务,更要注重深层次信息服务,将情报分析技术融入到学校的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中,助力学校科研与人才培养,成为学校科学研究的助手,而不仅仅是文献传递与流通的中介;同时,研究型大学图书馆作为科研机构,应该加强自身的学科建设,提升科研能力,满足学校科研工作科学发展的需要。
在新信息环境下,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应该具备主动化、数字化、碎片化、时效化、深层次化的信息服务特点,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与读者的需求,在兼顾传统文献服务的基础上,建立深层次情报信息服务模式,并且其深层次情报信息服务所占整体服务比例,至少应与研究型大学科研人员占全体读者的比例相当[4,8-9]。因此,研究型大学图书馆与一般图书馆不同之处在于其“对外”的科研服务能力及“对内”的自身科研能力和水平的高低,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必须要做到“内外”兼修,才能与研究型大学相匹配。本文认为,所谓“研究型大学图书馆”,是既具备情报研究能力,又可提供高水平深层次情报服务的研究机构与图书馆的综合体。
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的建设方面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分为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资源建设与服务建设,基础服务建设与深层次服务建设等。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具有方向性与层次性的特点,需要遵循一定的顺序与规律,主次分明地以基础服务为依托发挥“科研”特性。研究型大学图书馆要将资源建设工作摆在首位,以此为基础,同时开展服务、平台、成果方面的建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资源,所有的建设都是空谈。但研究型大学图书馆仅注重资源建设还无法满足“科研”需求,因此建设过程中要同时向资源、服务、平台、成果四个方面进行辐射。可以说,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的发展建设方向不是“单向链条式”建设,而是“发散循环式”建设,其建设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建设框架
图书馆是高校文献资源的中心,这也是图书馆的特色与优势,要保证资源对本校读者需求的覆盖率,研究型大学图书馆更是要注重资源的学科覆盖率,在有限条件与资金范围内,资源建设要分层次、分重点进行,要做到重点学科“全”、发展中学科“精”、一般学科“线”、其他学科“点”的倒金字塔模式,如图2所示,形成资源建设的梯队化,保障资源建设的质量,才能满足学科发展建设、学生培养、学校文化建设及其他方面的需求。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是图书情报服务的源泉与根本,只有建设好文献资源才能在此基础上做好进一步的服务工作,如果图书馆资源建设不到位,其他服务都将受此影响而大打折扣[10-11]。
大学图书馆资源按类型可以分为两大类:数字资源和非数字资源。馆藏资源建设原则为:非数字资源“数字化”、数字资源统一“平台化”,对于未收集到的馆藏外资源按照资源梯队建设的层次化与重点化分类,对重点馆藏外资源做到“导向化”,并按重要性程度对这部分资源进行分类,建立相应的收藏计划,以提高资源建设质量,保证读者在最短时间内获取到所需文献。非数字资源多数为老旧文献,一旦损坏和丢失很难再获取到,数字化可以提高其利用率,降低收集成本,节约物理空间,利于资源管理。鼓励读者借阅数字文献,同时通过建立密集库方式将非数字资源进行收藏保护,降低非数字资源的复本量,提高资源收集效率而不是资源收集数量。有了庞大的文献资源作为后盾支持,才能支撑起科研工作与情报服务。
图2 研究型大学图书馆资源建设模式
拥有完备的文献资源只是建立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的基本要求,不能提供深层次情报服务的图书馆只能称为“文献仓储”,并不具备研究型特征。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必须具备情报服务能力,特别是高水平情报分析与加工能力,情报分析能力应该是与计算机、外语能力相提并论的一种科研能力,高水平的现代科技设备完全可以将文献基础流通服务实现自动化,基础服务的读者自助化不仅可以方便读者,更是极大地解放了学科馆员的体力劳动,使学科馆员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更高层次的脑力劳动中去[12-15]。从文献的整理到二次加工,甚至更深层次的加工,图书馆员要充分发挥自身情报素质与学科专长,服务于科研工作。
研究型大学与一般大学相比,发展重心更偏向于科研。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可将情报分析技术与学科专业研究工作相结合,从情报视角对学科研究现状进行揭示,在“项目选题——项目申报——项目进行——项目结题”的整个科研流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可以用嵌入协同方式为科研提供情报服务,将情报服务贯穿始终,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的嵌入协同式情报服务框架如图3所示。在项目选题阶段,情报人员可以通过资料调研、情报分析手段为科研工作者确认研究方向提供数据支持;待科研工作者进一步分析确定具体研究内容后,进行项目申报阶段工作时,情报人员通过定题检索、情报分析协助收集资料,对项目进行立项查新,避免科研工作的重复研究,准确定位项目研究目标;项目进行的过程是一个较长阶段,由于情报具有时效性,选题与申报时的情报资源呈动态发展模式,因此,在这个阶段,随着对项目内容的不断深入研究,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可以通过文献咨询、竞争情报、情报预测方式进行嵌入式情报服务;项目结题阶段,情报人员可以通过结题查新、评估、评价方式为科研人员提供成果鉴定服务,对于科研成果,协助科研人员完成专利分析,并提供相应的学术出版与传播服务,以保护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并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在整个科研流程中,情报人员在提供情报服务的同时,还要对各环节进行数据数字化处理,加强对数据的收藏与管理,并且要充分发挥情报分析优势进行数据加工,对项目研究方向的未来发展态势进行预测,为科研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情报依据。整个过程是一个连续、循环的过程。
除了可以服务于学校的科研工作,深层次情报服务同时还应包括通过情报分析与评价对学校发展建设的规划与分析提供决策依据,对人才引进、梯队建设进行评估,对学科发展历程的情报分析与展示。通过授课、讲座及立项等方式培养并激发科研人员的情报敏感度,提高情报分析能力,做到基础情报服务读者自助化、深层次情报学科馆员高水平化,充分发挥图书馆员的学科优势,利用现有技术与平台,促进文献资料分析智能化,缩短读者与情报间的距离,高效服务读者的情报需求。
图3 嵌入协同式情报服务框架
图书馆员要充当高校其他学科发展的情报尖兵,从情报学角度分析整理学科前沿热点,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做好学科发展的导向与预测工作,为科研管理和学科规划提供决策依据。将学科划分重点学科、发展中学科、其他学科,将科研项目按规模与级别划分,由重点到一般、有层次地拓展服务。而这些服务要求图书馆员兼具情报学科与专业学科双重学科背景,并且具有较高水平的科研能力方可胜任。
完备的资源加上先进的情报技术是建立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的两大基础,如果没有先进的平台与硬件支持,很多服务理念将无法实现。图4 构建了研究型大学图书馆服务平台框架。如图4所示,新信息环境下,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平台可以分为线上与线下两种服务模式,其中线上还可以根据终端设备分为计算机与手持移动终端两种子模式。目前线下服务主要是指读者到馆实体服务,目前图书馆在提供基础服务方面发展非常成熟,因而提高馆舍舒适度、服务友好度及读者自助化是线下服务的关注重点。而线上服务是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对资源进行充分的数据挖掘后,与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相结合,将多模式数据库进行资源整合,进行科学分类管理,并通过读者个性化定制及读者需求预测,将服务主动推送至读者。线上服务更多要注重在一站化、便利化、碎片化、即时化、主动推送化、互动化、个性化、延续化八个方面发展。线下服务的窗口是馆舍,线上服务的第一窗口是图书馆主页和移动WEB。
线上服务与线下服务相比,更注重服务的时效,数字信息的便利使得线上服务更受具有科研情报需求读者的青睐。而计算机终端作为为线上服务的子模式之一,重点强调界面的友好性与响应的及时性,巨大的信息量与多样的检索平台增加了读者获取情报信息的难度与工作量,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应该具备高效、统一、个性化可调的检索工具,形成具有本馆服务特色的数字资源虚拟馆。同时,充分利用现有通讯系统与软件,使线上服务即时化,对读者的线上需求做出及时的响应。手持移动终端作为线上服务的另一子模式,特别是智能手机,其线上服务发展要在一站化、便利化、即时化的基础上,发挥碎片化与主动推送化特长,通过建立移动论坛、在线响应方式增加与读者的互动化、主动推送化服务,并根据读者的信息需求发展个性化服务。尤其是建立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大数据信息环境,为校内科研工作交流提供数据安全的网络平台,将论坛与数据库相结合,更利于科研工作者对资料内容的交流。其中视频资料,在交流展现过程中将更流畅与便捷,也有利于馆藏资源的宣传与推荐。通过加强学校内部的学术交流,形成科研大团队关系网,将对学校的科研工作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图4 研究型大学图书馆服务平台框架
研究型大学图书馆也应是学校科研成果的收藏中心、宣传中心及转化促进中心。研究型大学图书馆成果收集与转化良性循环机制如图5所示。图书馆通过建立特色数据库,对校内各项科研数据进行收割,除了科研工作者公开发表的文献、科技成果报告、专利等一级文献资料外,对于相关的非文字资料(图片、音像资料等),及项目相关的科技查新、专利分析与预警情报类研究成果资料等二级文献也要进行收集与分类。同时,对学校建设发展政策、人才引进等相关评价、调研的情报分析资料也要注重收集。对学校科研数据进行监管,提供数据的长期保存、管理及获取服务,避免数据丢失,提高同课题组成员对资源的使用率,使科研团队的整个研究过程得以延续[16-21]。通过对这些特殊资料的整理分析,形成具有学校科研特色的数据交互中心,和学校发展建设的资料支持中心。
通过图书馆建立学科展示平台宣传科研成果,提升社会对高校的科研关注度。对这些资料进行深层次情报挖掘,为科研工作提供诸如文献发表、专利申请等系列服务,协助科研工作者提炼科研成果并将其转化为生产力。这样做,一方面保障了资料安全性与完整性,为科研工作的连续开展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有利于情报研究人员对学校科研情况进行情报分析,促进提高情报服务质量与水平。
由于充分展示了科研工作的连续性,更有利于促进科研工作的加速发展,并为学校的发展决策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基于所收集资料的内容与表现形式的特殊化,必须保障资料来源的多渠道性,采用读者共建共享、多层级开放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并加强对科研成果的转化促进,建立具有学科特色的数据库,注重对资源的推送质量以赢得科研工作者的合作期望,在收集、整理、推送中形成良性科研循环,不断提高馆藏资源数据质量,发扬学校的学科优势特色。
除了促进其他学科研究成果的转化,图书情报工作者也应注重自身科研素质的发展,首先要有非常敏感的情报意识,对前沿及热点研究有极强的关注,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高科技平台与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情报理论研究水平,积极探索科研服务的新道路,并将之应用到实践服务中以更好地为其他学科提供情报服务。
图5 研究型大学图书馆成果收集与转化良性循环机制
研究型大学图书馆是可对其他学科提供深层次科研情报服务的图书馆,它是一个系统的、有机的情报研究和服务机构。研究型大学图书馆不仅对学校科研有促进作用,馆员也应具备较高的科研素质与能力,可以就本职工作与学科进行深入研究,并将其应用到本馆的整体发展建设中。研究型大学图书馆所拥有的完备的资源储备可以为自身及其他学科科研工作提供强大的资源支持,高素质馆员所具备的高水平的情报技术服务能力是为科研服务的条件保障,在资源与技术的合力支持下,配合上良好的科研环境与平台,实现图书馆泛在化服务,有效发挥科研工作的能动力,提高科研效率,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宣传,不断提高学科馆员素质,与科研工作者同时走向学科领域的发展前沿,更好地为研究型大学的科研服务,同时也更好地服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