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春艳
【摘 要】一直以来,文言文教学处于一个“学生怕学”的尴尬境地,学生中也有流传“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这种说法。究其原因,有因时间跨度造成语言上差异方面的因素,也有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老师长期以来教学思想上的根深蒂固和教学方式上的一成不变。本文就文言文教学现状进行探讨,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现状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8)11-0126-02
纵观自己二十年的教学经历以及绝大多数老师的教学现状,文言文教学存在着一些弊端。除了上公开课,文言文教学仍是“串讲”一统天下,从实虚词含义到特殊用法,从古今异义到通假,从倒装到前置等等。所以文言文教学就是纯粹文言文知识的教学,即 “言”的教学,学生因此也就成了只是被动的听、记、容纳文言文知识的容器。而至于文言文作品的思想情感、整体意蕴、文章特色等“文”的价值,却不是很重视,甚至视而不见。试想,当文言文作品被剥离得只剩下字句材料简单堆积的时候,其作为作品的整体生命力还将何存?毋庸置疑,没有“阅读”的教学,其最终的结果只会使课堂效率低下,而且从根本上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得不到提高。我以为:文言文教学当做到“文”“言” 并重,“文”“言”合一,从而真正发挥其“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作用。同时也深切感受到要想实现以上目标,“读”是助其实现的最佳选择,只有诵读、多读、并会读,将“读”进行到底,一切才能水到渠成,课堂也才会既有温度又有深度。
朱熹曾有言:“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朱熹还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无疑朱熹老先生告诉了我们“读”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那么,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又究竟如何才能使其教学的过程和教学的效果都达到最优化呢?在此,我想就文言文教学谈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我认为不妨可以做好以下“四读”:
一、初读
初次接触文言文,先让学生试着读课文,这一环节往往采用自由读的形式,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认清字形、读准字音,二是读准停顿。初读阶段,学生至少要把课文读三遍。第一遍边读边给生字注音,第二遍边读边断句、停顿,并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进行初步理解,第三遍比较顺畅地读。
在初读阶段要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梳理字形、音时,要培养学生养成查工具书的习惯,教学生利用课下注释和手中的工具书,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同时,初读文言文时,教师可以范读、领读,让学生明白浅易句子停顿的一些技巧,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
二、译读
初中阶段的文言文选文,大多篇幅不长,注释详细且浅显易懂。学生在自读过程中,只要认真阅读文下注释,少量查阅古汉语词典等工具书,联系上下文,便能疏通读懂课文。因此,在课文词句的疏通上,尽量不串讲,而是要求学生自读。学生在自读课文时碰到难词难句不能理解,就做上记号,先在学习小组中讨论解决,如果还不能解决,就在全班质疑。学生提出疑难,老师尽量让其他学生回答,借以培养学生质疑解难的兴趣和能力。一般说来,少数疑难问题经过老师引导就能解答,只有不到一成的问题需老师解答,这样就提高了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扫除障碍后,让同桌互译,一人读原文,一人读译文,也可以对照原文自己大声读出译文。学生大声译读,可以让同学老师共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这一环节,是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内容,要求学生像阅读现代文一样明白文章写了什么,要表达什么情感,是深入学习文章的前提。
三、研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于漪老师也在《面面观》中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写自己之心。”真正到了这种境界,文意将会自见。因此,我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不要对文言文的文章做过于繁琐的分析,而是把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作者的情感、写法等设计成几道讨论、思考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诵读,在诵读中去感悟、品味,然后老师再做适当点拨。比如《唐雎不辱使命》一文,我认为全文就可以围绕“唐雎是怎样做到不辱使命”这个主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秦王从“不悦”到“怫然怒”,再到“色挠”的,原来是因为安陵君軟弱无力回答的“弗”字,是唐雎铿锵有力的 “否”字以及为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而唐雎所示的“士之怒”。通过引导学生利用多种形式、反复读,并且读出各个人物说话的态度和语气,入情入境,这个变化的过程自然会了然于心,同时文中的两个人物形象也立即会跃然纸上,而且对于帮助学生理解古代士之精神,让学生得到精神启迪,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所以只有这样反复诵读,读出语气、读出情感、读出自己,才能领略到文章的精妙。
研读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朗读,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从停顿、重音、语调、语速等方面去指导。
四、品读
《语文课程标准》阐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在理解了文意、情感之后,这种阅读才有了上升的空间。品读是一种鉴赏性的诵读,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是激昂处还它个激昂,是哀伤处还它个哀伤”。
品读时,要学生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意境、情感,并把自己的情感带进作品里去,然后再用有声的语言去呈现。品读课文时,要求把握语调、语气、表情、风格等,抑扬顿挫,表情传神,达到因气求声、心口合一、与我为化的诵读境界。
我认为文言文教学的这四个环节,环环紧扣,层层推进,目标明确,实效性强,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获取了能力,启迪了心智,又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四个环节的实质就是:读准、读通、读清、读好。
综上所述,“读”这个为古人沿用千载的传统教法,不仅不可摒弃,而且应该很好地继承发扬,把它进行到底。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加强“读”的教学,让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艺术,让形象由“读”树起,让意境以“读”创设,让“读”串起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个动态过程,我相信文言文教学一定能呈现出一片崭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