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2018-09-04 10:00段玲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8期
关键词:学生主体性语文阅读教学培养

段玲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要打破传统的灌输式的局面,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人格品质得到完善,语文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稳定的情绪,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富有魅力的亲和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训练语言为主要内容,以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为手段,以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学生主体性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8-0079-01

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全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发挥学习的自主性,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教学过程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参与、内化、吸收才能实现。教学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能否主动地投入,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成为学生素质能否全面提高的关键。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呢?

一、要优化教学氛围,使学生乐学

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核心是教师,关键是观念。语文阅读教学要打破传统的灌输式的局面,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人格品质得到完善,语文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稳定的情绪,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富有魅力的亲和力。作为教师,一进课堂,就必须抛弃杂念,摆脱烦恼,集中精力,进入角色,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用和蔼慈祥的目光覆盖全体学生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教师重视的、关注的。在这样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下,产生情感的迁移,从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华东师大教授叶澜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有可能蜕变为驯兽式的活动。”语文教育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具有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实践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

二、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想学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训练语言为主要内容,以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为手段,以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必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学生对语文兴趣浓厚,就会积极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来,学生的语文素养定会有很大的提高。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而对话本身所体现的理念是民主、平等与沟通。教师是阅读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是学生阅读的合作者、促进者。在具体一课入手时,也要避免“千課一面”的模式,因课因人而宜。有的可直入重点,中间突破,有的可抓住一点,辐射全文,这样,变单为众,从而形成生动活泼,有情有趣的学习氛围,激起学生主动的学习方法。

三、要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会学

古人曾指出“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为此,教师只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才能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从“教”到“教会”到“不教”,学生从“学”到“学会”到“会学”。具体地讲,就方法而言学法指导一般有:注重学法过程,概括学法;教师典型示范,展示学法;举一反三,迁移学法;紧扣教材特点,指点学法等。就教材和学生而言,学法的传授要因课而异,因人而异。不同体裁内容的课文有不同的学习方法,教师应从教材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年级的要求和学习语文的方法体系,制定一个有系统,有层次,有重点的学习指导计划,把学法变成学习过程中可供学生实际操作的具体步骤,切不可机械,随意。 四、要注重个体活动,确保学生能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训练是主人,其认知的过程,情感的升华,思维的发展,学法的领悟都不能越俎代庖。只有通过学生个体积极、主动地求知,充分的言语活动实践,才能落实。因此,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就必须注重学生的个体活动,扩大个体活动的参与面。

1.活动时间要到位

一般说,一堂阅读课中学生个体的训练应不少于20分钟,让学生尽可能地多读书、思考、讨论、练习,让全体学生参与全部的教学过程。

2.个体活动目标要到位

个体活动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和更多的自由性。因此,设计目标要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差异,设计有弹性,有层次,易操作的目标,最好是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意愿的情况下,动员学生直接参与学习目标的确定。

3.个体活动的反馈要到位

个体活动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大,且各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解。为此,教师必须及时指导,相互间的信息反馈要到位。对学生好的信息反馈要及时鼓励;对学生中有创新的信息反馈要及时推广;对学生中有集体性错误的信息反馈教师要及时中止个体活动,进行集体校正。

猜你喜欢
学生主体性语文阅读教学培养
“基础+自助”的“自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