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产业结构问题研究

2018-09-04 01:54苏洪琳杨良白娈
锋绘 2018年3期
关键词:协同发展产业结构京津冀

苏洪琳 杨良 白娈

摘要:京津冀三地中,河北省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其产业结构不合理,同构趋势严峻已经成为重要问题。河北省应致力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错位发展,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关键词:河北省;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结构

1 河北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地位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级重大战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常态后,应对资源环境压力、区域发展不平衡等挑战,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培育新的增长极、优化区域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意义深远。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整合区域资源,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增强各自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有利于建立区际利益协调机制,缩小区际发展差距,通过优势互补提升京津冀区域综合竞争力。京津冀地域相连,利益相关。河北省一直为京津提供资源要素,发挥着哺育京津的作用。但是在京津冀三地中,河北省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产业结构不合理、同构现象严重,阻碍着河北省经济的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策为河北的经济发展提供机遇和保障。

2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1)产业结构不合理。京津冀要实现协同发展,必须使资源达到最优配置,产业合理分工,优化产业结构。但是京津冀区域内部经联系松散,缺乏比较基础上的产业合作。就河北来说,第一产业不稳,第二产业不强,第三产业不足,重工业原料工业比重较大,并且产业技术水平低,管理创新能力不足。通过比较2008年至2017年京津冀三次产业演化趋势,分析河北省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北京市第一产业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较小,第一、二产业所占比重持续走低。第三产业主导地位越来越突出。北京已经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结构,达到了产业的高级阶段。天津市第一产业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也较小,第二产业是主导产业,但呈下降趋势。2015年第三产业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天津市的主导产业,这说明天津市优化产业结构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河北省三次产业所占比重层次明显。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是河北的主导产业;第三产业次之,与京津差距甚远;第一产业比重较小,但远高于京津。2008年至2013年第二、三产业比重变化不大。2014年至2017年,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上升。说明河北省的产业结构正在向“三二一”的高端化结构迈进,但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仍然偏低,要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还需要做出较大努力。

(2)产业结构趋同形势严峻。从以上产业结构的分析来看,河北省依然是以工业为支撑的“二三一”模式,加上京津两大城市与河北省中小城市联系较为松散,呈现相互脱节的状态。河北省中小城市,产业特色不突出,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能力较差,从而造成了该地区的产业落差较大。一般来说,产业差异度越高,说明区域间的分工水平越高,区域间的联系越紧密,反之亦然。本文采用相似系数这一指标,分析河北省与京津地区的产业差异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Xik与Xjk分别为i和j地区中k部门产值所占的比重,Sij为i和j地区产业结构的相似系数,介于0-1之间,数值越大,表明两地间产业结构相似程度越高,同构问题越严重,区域内分工程度越低;反之亦然。根据公式,通过计算2009年至2017年京津冀地区三次产业生产总值在当地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来计算相应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如下表所示:

比较以上三地数据,河北与北京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较低,总体来看呈下降趋势,主要因为近年来河北承接了北京的工业转移,由此形成了产业的差异化,实现了产业的系数的持续下降。河北与天津的相似性最高,相关系数持续在0.9以上,这说明河北与天津的产业同构现象严重,两地之间的经济竞争依然较为激烈。

北京与天津之间的产业差异性较小,同构现象也比较严重。

3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优化产业结构的对策

(1)制定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京津冀行政级别平行,政府间的协调机制作用有限,需要建立一个超省级的行政组织,制定区域内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第一,将京津冀协同发展至于优先地位来考虑,避免区域内产业同构和重复建设现象,推进产业合理布局,促进产业错位发展,减少不必要的内部竞争。第二,突破京津冀行政分割的财税体制,建立有利于京津冀地区的生态涵养财政政策,利用财政政策引导产业转移,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促进区域内财政均等化。第三,建立区际税收协同和利益分享机制,税收优惠政策应逐渐向河北倾斜。第四,建立健全区域内统一开放市场,消除壁垒与关卡,有效促进技术、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2)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攻方向,也是促进京津冀协同發展的重要保障。

河北作为农业大省,第一产业基础雄厚,河北应立足于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科技的投入,发展节水灌溉,秸杆回田,有机蔬菜等绿色农业。妥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为京津提供基础支持,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带动河北地区快速发展。

第二产业是河北的支柱产业,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主战场。对于河北的传统优势,如钢铁、水泥、玻璃、制药等,应从粗放型增长转向集约型增长,从注重规模转向注重质量。关闭停产小型污染企业,通过兼并重组集中生产,实现规模经济;向高端产业价值链推进,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利用新能源,实现产品升级,开发安全节能新产品;对生产过程进行技术改造,最大限度降低能耗和污染,同时提升产品质量。对于河北承接京津地区转移的第二产业,河北省应避免接收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产业。北京第一批外迁企业主要涉及化工、家具制造、建材、服装纺织、铸造等门类,“三高一低”企业占多数,河北应加快制定环保标准,避免引进后的再治理。

河北应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时机,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构建合理、高效的现代服务业体系。首先,升级居民消费结构。随着河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意识逐步觉醒,消费能力不断提高,应正确引导居民消费,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其次,重视农村广大市场,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观念,积极发展农村服务业,优化城乡区域服务业结构,努力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做好劳动力转移和承接。再次,大力发展新兴第三产业。积极发展拍卖、经纪等代理服务;管理、法律等咨询服务;审计、评估、会计、广告等专业服务。加速发展第三产业主推力中金融业、保险业。此外,休闲产业、旅游、体育产业、房地产相关的物业管理也是有潜力的服务业。

参考文献

[1]司晓红.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问题研究[D].云南:云南大学,2015.

[2]张婷.河北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中的对策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5.

猜你喜欢
协同发展产业结构京津冀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产业结构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
中国解决产业结构问题从淘汰落后产能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