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波
摘要:进入新世纪重庆当代绘画中新卡通艺术开始涌现,在2004-2008成为最具影响力的绘画风貌。它在重庆的出现和爆发正好反映了卡通对于70、80后这一代人的影响。并且重庆绘画领域自身的传承和包容的氛围给予了新卡通艺术形成的土壤。2006、2007两年的川美毕业创作将新卡通艺术推向了高峰。然而,新卡通艺术因为自身的主动低俗化和严重的跟风现象导致的同质化使得新卡通艺术随着艺术市场的降温而衰落。
关键词:新卡通艺术;绘画;爆发;衰落
重庆的“新卡通一代”是相对于20世纪90年代在广州出现的以黄一瀚、响叮当等为代表的“卡通一代”而言。但在重庆爆发的“新卡通一代”其影响远远大于前者,成为那几年中国最活跃的群体。尤其在2004-2008年,新卡通艺术伴随着中国艺术市场的爆发,其几乎全面占领了中国当代绘画艺术市场。在那几年当代艺术市场空前高涨,而在大量的展览中新卡通艺术的作品能占据半壁江山。黄桷坪的坦克库、501、102等艺术工作室成为了各个艺术机构所热衷的场所,几乎每天都有作品销售,时不时就会传出某某艺术家一夜暴富的传闻。在这几年随着艺术市场对于新卡通艺术的追捧,重庆似乎成为了与北京比肩的中国又一个艺术重镇。
1 新卡通艺术爆发于重庆的原因
对于新卡通艺术为何会产生于重庆?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卡通对于这一代人的本身具有的影响。在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融合的越来越紧密的当代语境下,这些卡通动漫、流行文化以及电子游戏等都流入日常生活中。对于中国70、80年代出生的人而言从小就接触卡通、游戏,甚至将个人角色和情感投射到卡通、漫画、游戏之中,这样的体验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所以,带有卡通因素的绘画必然会在这一代的艺术家的作品中呈现。二是,重庆尤其是四川美术学院提供了新卡通艺术形成的土壤。这个土壤最直接的是来自于四川美术学院90年代和2000年左右对于绘画的探索和多元尝试,尤其是其中图像化的风貌给予新卡通艺术最直接的视觉经验。并且,许多新卡通艺术作品的画面中所呈现出来的对当代青年艺术家自我精神体验的深度剖析和表达也是与四川美术学院在上世纪90年代“新伤痕”创作具有一脉相承的创作传统和精神内核。
这土壤还体现在重庆尤其是四川美术学院所固有的对于艺术创作创新的包容和支持之上。重庆艺术氛围自由、多元的风貌,川美以创作促教学的教学理念,给予了学生以及周边的艺术家们更多的包容。这也促使新卡通艺术这种与传统学院体系相去甚远的艺术风貌得以在艺术学院中盛行起来。
同时新卡通艺术在重庆的爆发还有偶然的因素,在2006和2007这两年的川美本科毕业创作的指导中,油画系正好安排了张奇开和余可两位推崇新卡通艺术的老师指导毕业创作,这也促使这两年本科创作的新卡通艺术风貌的集体呈现。也正好是这两年,中国的当代艺术市场爆发式增长,使得这两届本科毕业生的作品大量销售,这将重庆的新卡通艺术发展推到了一个新的层面。
2 新卡通艺术绘画的衰落
新卡通艺术热潮的冷却如同其爆发一样迅猛。刚刚提及2007年川美本科毕业创作,新卡通艺术绘画作品又叫好又叫座,又给新卡通艺术了一剂强心针。但也正是本科生毕业创作作品的大面积销售给本已浮躁的重庆当代艺术带来进一步的浮躁。市场认同的艺术家开始批量的“制作”作品;市场尚未被认同的艺术家强行将自己的画风对接新卡通艺术。在这样的状态中,艺术家对于画面的考虑必然大打折扣,作品质量也必然下滑,同时又有大量的同质作品在市面上涌现,必然造成对于新卡通艺术整体的伤害。
同时,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海外市场大量缩水,而当时国内的当代艺术市场还不太成型,从而使得前几年火爆的当代艺术品市场开始出现降温的预兆。新卡通艺术也随着艺术市场的降温而降温,而且大量的藏家和机构也将市场的下滑部分归罪于新卡通艺术。也使得之后几次的艺术风貌潮流的更替新卡通艺术都未能再次登上舞台。
另一方面,新卡通艺术到后来更注重对于画面本身的制作,给人以极强的视覺愉悦感,所以说新卡通艺术是更面向大众的绘画艺术形式。这是它最先被认可的原因之一,但也是后来被淘汰的原因之一。新卡通艺术对于大众视觉的表面愉悦有种类似快餐或垃圾食品给人的愉悦一样,这样的愉悦是表层的短暂的没有营养的,最终我们发现这种主动低俗化的状态会给人较快的呈现出“腻”的感受。而这也注定新卡通艺术很难长期流行。
虽然,近些年新卡通艺术的身影越来越少,几乎消声觅迹。但作为曾经影响了中国整个画坛的绘画艺术必将作为一种绘画语言长期存在于中国绘画的历史长河中。说不定再过几年,当人们把新卡通艺术前几年带给我的“腻”劲过了,便会有更多优秀的新卡通艺术的作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参考文献
[1]王林.从中国经验开始一试论西南艺术经验的深度追求.文艺研究,2003,3.
[2]黄专。由启蒙文化向消费文化的转型——关于“85新潮美术”的追忆。艺术生活,2010,2.
[3]王林.西南艺术的危机——“从西南出发”当代艺术展的批评意图.艺术当代,2007,2.
[4]王春元.中国西南的力量川美现象三十年.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