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素洁
“拓展学习”这一话题不管是在过去,还是新时期新课标的背境下,各科教学都在倡导,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甚为重要。那么何为有效的拓展学习,我就教学《天净沙·秋思》后,谈几点体会,请大方之家匡正。
一、文学常识的延伸拓展
凡学生新接触的作家、作品、文学样式(体裁),教师都要在新授课前,指导学生去搜集有关作者生平事迹、代表作、写作背景,所处时期流行的文学样式或主流文学的样式(体裁)。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学常识,也能更好地理解作品,而且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此时期此种文体的作品,还起到一个引领的作用。
如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新增加的《天净沙·秋思》。初一学生首次学习元代马致远的作品,有必要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上教师用5分钟提炼出马致远是元代大都(北京)人,为官之路坎坷,在当时统治者的高压政策下,未能得志,几乎一生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困窘潦倒在羁旅途中,写下此“曲”。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就容易体会《天净沙·秋思》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其二是让学生记住“曲”,是元代的主流文学样式(体裁),分为剧曲和散曲。前者是歌剧剧本,后者是吟咏的诗歌,无动作、说白。着重指导学生明白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散套)。小令即小调,结构单纯,一首曲只用一个曲调一韵到底。《天净沙·秋思》就是属此小令,这就是它编为古诗词单元的原因。而散曲至少由两首曲调联合而成,每句字数可增多,比词更生动、活泼,表现力更强。学生明白元“曲”既是唐诗宋词的传承,又是在它们基础上的发展。
二、赏析中的延伸拓展
中学阶段对诗词的学习,按新课标要求,则要在赏析的基础上体会诗词的意境及思想感情。这也是新授课时的重难点,必须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让学生有效地拓展这方面的学习。
《天净沙·秋思》中,首先是欣赏作者情景交融之写法。在书上标出景物“(枯)藤”,“(老)树”“(昏)鸦”等哀景,衬托出了游子的凄凉。“(古)道”“(西)风”“(瘦)马”色彩暗淡,场境荒凉;而“(小)桥”“(流)水”“(人)家”色彩明亮,场境温暖。两组画面,两个场境互相衬托,哀景更显游子凄苦,乐景方显哀情,动与静结合,环境更幽静,用景物烘托,道路苍凉。昏鸦有老树可归,而“断场人在开涯”,有家难归,难怪漂泊异乡、浪迹天涯的游子悲痛欲断肠。这样学生在诗词的鉴赏方面有了初步的拓展提升,也能更深层地理解了诗词内容、思想情感。其二是在朗读中品味这首小令的语言特色。语言凝练,流畅自然。短短的28个字,所写景物意境之优美,更能从中感受到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三、阅读方面的延伸拓展
《天净沙·秋思》的时令是秋季,我们便可以“秋”为线,推荐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写得非常朴素,而思念亲人的情感却表现得非常强烈。其二是推荐现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人漂泊异乡,游弋于海外,回归中国后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对故乡、对祖国恋恋不舍的情怀。让学生课后去阅读理解品味这两首诗。把古诗词同现代诗比较阅读,把文本教材与课外文本比较阅读,学生就会明白思念亲人、思念家乡,再扩展到思念祖国,从古至今都是作家笔下永恒的主题之一,人文情怀也得到了提升。《天净沙·秋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乡愁》三首诗,由亲人——家乡——对祖国恋恋不舍的情怀,再拓展到作者余光中期待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
四、文本内容上的延伸拓展
文本内容延伸拓展有利于学生对后面教材内容的学习。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首篇课文就是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是以秋为时令的现代叙事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感激之情。学生在学习这课时,自然而然就联想到前边学习过的文本,以及读到的课外文本,亲人间的浓浓情愫亦可以用这样的文学样式来表达。既拓展了学生的文学体裁知识,又能让学生体会到文本主题的传承。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之邦的中国,在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这一主题的深远性,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学生也懂得了同一主题可以用古诗、小令、现代诗、散文等多种文学样式来表达。
五、从课堂学习走向课外
走进大自然中,观赏神奇土地上的一草一木,花鸟虫鱼,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大自然如此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四季景色美不胜收。让学生去亲近自然,热爱生活。激发学生的寫作欲望,让他们选择自己熟悉的、最喜欢的某一时令中的某种景物来描写,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写一篇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文章。以小组的形式,在口语交际课中展示、互评。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说、写能力。
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就可以此为例,触类旁通。让学生感知语文是诗意化的、人文情怀浓浓的课程,发自内心的喜欢,并自觉地去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学习祖国绵远流长的灿烂文化,这就是我们语文教学拓展学习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