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启建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散文都具有诗性美,是作者内心个性的艺术表现形式。然而遗憾的是教师在教学散文作品时,往往都从分析词句用法等角度入手,过于注重语言性,却忽略了艺术审美性。教师在教学中不妨尝试让学生挖掘这些散文作品中的诗性美,让学生在对比分析中尝试把握住散文中展现的意境,在诵读中感悟并体会其音韵美,在读写结合的过程中尝试展开创新,写出同样富有诗性美的文字。
一、对比分析,感受意境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尝试运用对比分析的方式,将两篇具有相同主题的文章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尝试感悟其意境之美,分析其意境有什么差别之处。这种方法有助于让学生在自主感悟和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审美,能促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建构。
《鼎湖山听泉》《绿》都是描写景物的散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时将这两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感受这两篇文章的意境是否有所不同,分析作者通过何种方法展现出这种意境。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绿》主要体现了梅雨潭的绿色,先写了在梅雨亭所看到的瀑布,而后又写了瀑布形成的梅雨潭的情况。作者在写作时始终围绕“绿”字展开,显得十分紧凑。作者用“绿”作为线索,展现出了一个唯美的意境。和《绿》相比,《鼎湖山听泉》虽然也展现了一种唯美的意境,但是在写作方法上还有些差别。作者不仅写了和泉水有关的内容,还写了自己在山上看见的其他景物,如描写了和泉水的关系并不大的庆云寺和庭园、古树等内容。和《绿》相比,显得并没有那么紧凑。但是如果仔细阅读全文,却可以发现,作者不仅展现了美景构造出的意境,更展现了自己在欣赏美景的过程中,内心所感受到的心境。
要更好地感悟散文之美,就要打破墨守成規,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尝试找到散文的艺术特点和情感表达,体会其独特的意境。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二、真情诵读,体会音韵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散文的音韵美,体会其文字的平仄和顿挫,感受作者独特的文字功力。同时这种方法也有助于学生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能促使学生更好地和作者形成共鸣。
《囚绿记》是一篇充满了情感的文章,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这篇文章时,可以让学生尝试诵读,并在诵读的过程中通过调节自己的声音、语气、语调等方法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在文章开头的部分,可以读得适当低沉一点,因为当时作者刚刚定居,感到万事都没有着落,内心感到未来的生活十分无常,故此要表现出心理的阴沉感。在读到遇到“绿”时,可以读得欢快一点,因为那时作者认为自己找到了希望。但是在读到作者发现藤萝的状态发生改变,变得枯萎时,则要读出一种哀婉、叹息的感觉,因为此时作者已经和绿藤产生了情感,看见绿藤要枯萎,自然会感到不甘心。最后当读到作者放走绿藤时不仅要读出希望,也要读出恋恋不舍的感情。作者知道这样对绿藤有好处,但是由于两者有了情感,因此自然不舍得离开。
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能有助于学生抓住作者内心的灵魂。文本中的每一个句子其实都有着自己不同的感情色彩,只有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到这些精美散文的精华所在。
三、读写结合,创新思维
读写结合是一种创新的学习方法,散文学习不仅要多读,更要多写。散文的形式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也没有特殊的要求,但是要做到“形散神不散”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读写结合的方式,尝试模仿经典的文本,运用创新的想法,将自己的见解写入文本中,创作出更经典的文章。
《背影》是一篇充满了情感的文章,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尝试运用读写结合的方式,挖掘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事情,并尝试将自己和父母生活的片段记录下来。教师要指导学生认识到《背影》中所写的只是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但是如果写出真情实感,同样能很感动人。同时还要提醒学生在写作中要写出一定的新意。这让学生积极投入到了创作中,如有学生爸爸每次回家前都有一个小动作,就是要抖一抖衣服,向外面哈出几口气。原来该学生有气管炎,而爸爸是吸烟的,他这么做是为了尽可能地将烟味留在外面。虽然这样做的效果并不是很好,但是却展现了父亲对孩子的一片深情。该学生认为,这虽然只是一件小事,但是却和《背影》中的买橘子片段一样,都能很好地体现出父爱的伟大,因此在写作中便十分有创意地将其写了下来。
这种读写结合的方式能促使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能让学生尝试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便能对如何创作散文,写出精彩的文本有更深刻的感悟。同时,在创作的过程中,学生的审美能力也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教无定法”,在初中散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果能独辟蹊径,从诗歌教学中汲取营养,让学生尝试感悟到散文的诗境,则能让语文课堂变得“诗意盎然”,这样便能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文本的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