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巧用四部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018-09-04 09:56韦美专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春花天气课文

韦美专

[摘 要]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没有形成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要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促进学、思、疑、问、悟的结合,密切联系本班实际情况,实践四部曲“看一看、找一找、写一写、谈一谈”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关键词]四部曲;自主;主体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5-0010-02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倾向于“结构式”“封闭式”“经验式”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对教科书内容的记忆与内化,学生通过倾听、练习与背诵,再现由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是接受的主体,没有形成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目标,改变了过分强调死记硬背的情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积极创新。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導学生质疑探究,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使学生从“苦学”变为“乐学”,其自主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我所带的班级生源质量不高,存在智力、知识、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难度较大,如何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促进学、思、疑、问、悟的结合,我在语文课堂中密切联系本班实际情况,实践四部曲“看一看、找一找、写一写、谈一谈”,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四部曲之一看一看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看”。以《春》为例,首先引导学生看一看书本中课文的注音:酝酿(niàng);黄晕(yùn);披着蓑衣(suō);涨起来(zhǎng);宛转(wǎn);应和(hè);戴着斗笠(lì);抖擞(sǒu);薄烟(báo)。接着引导学生看注解,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伙伴。 /卖弄: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花枝招展:花枝迎风摆动,婀娜多姿,比喻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抖擞:振作。这样学生扫除了语言障碍后,看课文能看出感情,正确把握语调、语气。我指导学生朗读:1.首先把握基调(喜悦),注意重音(体现春花特点的关键词要重读),如“让”“都”“满”“红”。2.教师指导后,请学生读出以下重音:“粉”“白”“火”“霞”“雪”“甜”“闹”“遍地”“散”“眼睛”“星星”“眨”。3.注意语速和连停。如“桃树、杏树、梨树”“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桃儿、杏儿、梨儿”“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等排比句整句话语速要稍快,各排比句前一分句与后一分句之间要注意连读,同一句内不同意义单位间要停顿。“都开满了花/ 赶趟儿”“花里/ 带着甜味儿”“树上仿佛/ 已经满是……”讲完后,请学生读。

同时要求学生自己喜欢的段落可以多看几遍。通过多次反复地看课文,学生容易把握课文内容,能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课文所描绘的景物,如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春天是美好的,有人喜欢那青青的草,有人钟情于那争艳的花,还有人喜欢感受那和煦的风,更有人喜欢沐浴那无声的雨,也对那争奇斗艳的花情有独钟。这些美丽的图画,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也在学生的心中扎下了深根。这种对自然的爱,能不唤起学生的共鸣,能不让学生流连于大自然的美景中而忘返吗?

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细看喜欢的一幅画面并赏析(以春花图为例):1.看写作角度。蜂闹蝶飞,作者不仅多角度描绘,而且非常注意层次,如由春花想到秋实,由实写到虚,从“树上”写到“花下”再到“遍地”,由上而下,次序井然。 2.看写作语言。作者除了注意从不同角度有层次地描写春花外,还善用美的语言,具体表现在修辞与用词的巧妙方面。3.看修辞手法。赏析美词佳句:“闹”传神,有声响,侧面写花多、花艳、味甜。4.学生分组合作赏析:刚才我们一起品读了春花,同学们,那你们喜欢什么呢?

最后,学生通过仔细看相关的语段,读后交流、互评。学生按“春花”的品读方法,分组讨论(邻近四人为一小组),品析一幅画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预习,感知课文内容,采用浏览、默读、朗读、精读等方法来理解知识点,并精心营造一个民主、开放、合作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既读懂字面,又理解句义。通过大力推动“看一看”,让学生自己去获取,去探求,去寻觅,去掌握,从而感受读书的乐趣。

四部曲之二找一找

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阶段找出关键的知识点,从关键点中找出相关或相近的知识。从表面入手,进一步强化在知识关键点中理解相关的内容,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情境,鼓励师生合作,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思考并提出问题。

以《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为例,首先让学生找一找课文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并交流,师生明确:1.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云和天气之间的关系,了解怎样看云识天气。2.找出并摘抄文中的佳词妙句,积累丰富的词汇。3.理清文章写作顺序、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条理分明说明事物的特点。4.学习课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介绍科学知识的特点。5.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留心自然现象的兴趣和习惯。

接着学生速读课文,找出相关内容,整体感知,思考:1.为什么看云可以识天气?怎样看云识天气?2.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说明的?(提示:学会抓住重要句段,理清文章思路)并讨论、交流,师生明确:1.云是天气的“招牌”,亦即“脸色”,也就是说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根据云的形态和光彩可以识天气。2.文章首先从云的形态、变化说起,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指出看云可识天气,接着介绍了可以通过云的形态、光彩现象来识别天气,最后指出看云识天气对农业生产的意义及存在的局限性。全文是按照“总—分—总”的顺序条理井然地说明事理,并采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进行介绍的。(关键句段:第二段说明可以根据云的形态识天气,是三、四、五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六段首句是过渡句,说明还可以根据云的光彩识天气)

最后研读品味,培养语感。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展示,找出有关问题并研读第一自然段,找出相关比喻句,品味比喻的妙处。1.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云和天气关系的成语、谚语,进一步加深对看云可识天气这一事理的认识。2.教师投影出有关谚语(课后可参照相关资料):棉花云,雨快临。/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 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收麦。3.朗读、背诵并摘抄文中优美的比喻句及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积累丰富的词汇。通过大力推动学生去“找一找”,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激发更强烈的读书欲望,最终形成习惯。

四部曲之三写一写

在“读”和“找”知识关键点,理解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学生要求写,指导学生如何写。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关键点进行归纳总结和写作。例如《背影》一课,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某一个人的某个特征来写,可以参照课文的精写方法来写。因为教师引导到位,所以学生都有内容可写,真是文如泉涌,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部曲之四谈一谈

在“读”“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知识的关键点来展开“说”,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例如进入初中以后,学生面对新人、新环境、新生活等方面都有不同的体会,有的因方法不当考试分数偏低而苦恼;有的因家庭环境不好而内心痛苦;有的因外貌不佳而自惭形秽;有的无法适应青春发育期遇到的种种困惑,得不到解决,甚至不懂得去找人倾诉……针对这些现象,教师可开展一堂口语交际课,让学生互诉衷肠,各抒己见,共同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好方法。这样的课堂学生非常喜欢,不但帮助学生解决了心理问题,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说的技巧。学生由不敢说,不会说,转变到敢开口说,能说。教师经过一段时间有意识地培养,让学生主动与人交流,不知不觉中达到出口成章的效果。在这方面,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效果良好。

同时,经过实践我在语文阅读课中还摸索了一套四部曲的教學方法。1.看(文题解释、篇章结构、写作方法),格式:通过××方式,我看到了××。2.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通过教师引导找出至少4个知识点,用手势图标表示,用“在第×段,我找到的段落大意是××”的格式来检测。3.写,方法有圈点勾画、做批注、写读书笔记。4.谈(谈收获,分享成果)。

可见,语文教学中的四部曲“看一看、找一找、写一写、谈一谈”把追求学问变成学生自觉自愿的行动,有助于实现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的目的。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能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责任编辑 陈剑平)

猜你喜欢
春花天气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天气冷了,就容易抑郁吗?
谁是天气之子
背课文的小偷
盛暑天气,觅得书中一味凉
春花依然盛开
Weather(天气)
又见春花遍地开
让汽车开到终点不停车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