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肖亚 侯志钊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提升河北省大学生安全防范能力的背景和必要性,结合河北省高校大学生安全防范能力实际现状,从创新安全教育模式、提升校园安全文化氛围、加强安全教育制度建设以及建立教育联动机制四个方面提出提升河北省高校大学生安全防范能力的路径,以期为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提升安全防范能力作出研究参考。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安全防范;安全教育;安全文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高校大学生人数屡创新高,我国国民素质和人才结构有一定提升。但近些年来大学生安全问题频发,大学生被骗、校园传销、火灾溺水、出游失联甚至凶杀事件频发,引发社会广泛关注。高校对外开放程度逐渐提高,传销、诈骗、网络欺骗等经济犯罪活动也一定程度上渗透到高校校园中,这些犯罪活动极具隐蔽性和迷惑性,已成为危害在校学生生命财产安全的突出问题。当今社会日益复杂,而大学生安全防范能力并没有相应的提高,高校大学生安全已经演变为社会焦点。高校大学生是落实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主体,学校是人才培养的场所,学生身心素质及个体安全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建设。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有百余所,为高校大学生安全防范能力提升提供多元应对之策,有效强化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1 创新高校安全教育模式
传统的知识讲座模式占据大学生安全教育主流,流于形式,对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教育的提升作用并不显著,因此要大力创新大学生安全教育形式,高校在开展安全防范意识教育时,不妨采取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拓宽教育路径,如:开展问答竞赛,颁发一定奖项荣誉,激励大学生对安全知识学习兴趣;进行参观游览,在参观游览中讲授安全知识,活学活用等。高校也需要重新审视其安全教育的内容,对于心理辅导、消防演练、防盗防骗防骚扰知识等方面应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适当补人大学生心理健康内容,注重保护隐私,使其敢于寻求帮助并能得到有效救助;邀请专业人士进行消防演练和安全演讲;创新防盗防骗防骚扰知识的讲授形式。此外,要着力提高安全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水平和素质,其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教育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2 提升校园安全文化氛围
安全文化是安全的物质财富和安全的精神财富的总和,校园的安全物质财富可以理解为校园基础设施的安全条件和水平,而校园的安全精神财富可以理解为全校师生员工的整体安全价值观水平,是够足够重视安全问题、有良好的安全意识和态度。只有人、物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才能创造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环境,形成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校园安全文化氛围的强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校内建筑物隐患排查,比如教室、寝室的电气设备定期排查;消防器材及时更新;安全通道故障排除。二是加强活动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比如运动场、体育活动器械的建设等;三是校园安全防控体系的建设,比如防盗报警系统,电子监控系统等。另外,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渠道,覆盖学校的各个工作岗位,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以观念影响行为,逐步提高学生的安全素质。
3 加强安全教育制度建设
法律法规是引导校园安全教育与管理走向规范化和正常化的重要依据,我国关于校园安全的法律规定散见于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中,只有制定专门的校园法律法规,才能适应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矛盾多发期的复杂形势,才能使校园安全教育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条不紊。为了有效打击防范各种危害大学生生命财产安全和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创造安定有序、和谐平静的校园环境,必须尽快制定专门的校园安全法,使校园安全教育管理工作有法可依,走上依法治校的法治轨道。同时,高校在完善安全责任制度的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属地管理原则,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应当由高校领导和当地政府领导共同负责;坚持校地共建原则,加强校园安全教育管理工作,落实层级责任制度;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高校各个有关部门要相互协调、密切配合、齐抓共管。
4 建立家庭、高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联动机制
建立家庭与高校的教育联动机制,有效的沟通是合作的基础,因此,高校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学生家长通过电话、视频、邮件等形式共同搭建互动平台,建立家庭学校长效沟通机制,以便于高校和家庭同步掌握大学生的安全情况、思想走向和生活状态。建立家庭与社会的教育联动机制,社会应该注重对于家庭环境的培养,引导家庭成员自觉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社区和家庭的联动是一个重要环节,各社区要充分意识到信息交流的重要性,定期组织家长交流会。建立高校与社会的教育联动机制,高校应充分利用自己与大学生紧密联系的有益平台,通过与社会上各相关部门的联合,建立高效的安全联动协作机制,与大学生安全教育相关的社会部门主要有公安机关、消防部门、交通部门等。
参考文献
[1]袁梅秋.高校宿舍盗窃案件频发的原因与对策[J].学园,2016,(3).
[2]张俊.强化新形势下的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1).
[3]蒋夏宁.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的几点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2003,(04).
[4]刘星言.大学生安全意识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16.
[5]尚大军,冯潇洒.依法治国进程中青年大学生信息安全意識的培养[J].未来与发展,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