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课堂背景下城乡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探索*——基于实践共同体的视角

2018-09-04 08:00吴秀圆王继新
现代教育技术 2018年8期
关键词:教学点师资共同体

吴秀圆 王继新



同步课堂背景下城乡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探索*——基于实践共同体的视角

吴秀圆1王继新2

(1.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湖北武汉 430079;2.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

为解决教学点问题而建立的城乡同步课堂在为教师提出新要求的同时,也为其专业发展提供了新视角。文章从同步课堂开展对教师的需求与影响出发,引入实践共同体的概念并阐述了其对城乡教师发展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文章阐述了运用实践共同体促进城乡教师发展的过程与方法:明确共同目标,创设真实的活动情境;线上线下相结合,促进虚拟与现实实践共同体的共建;建立城乡教师交流机制,营造共享的实践文化。最后,文章通过网络教研、反思性实践及“在设计中学习”总结了城乡教师通过实践共同体实现专业发展的主要路径。

同步课堂;实践共同体;隐性知识;身份认同

由于基础条件、地理位置等原因,教学点优质师资短缺,开不齐课、开不好课等问题难以解决,被称为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在信息化推进过程中给基础教育带来难得机遇和严峻挑战的关键时期,寻找有效手段帮助教学点解决现存问题也尤为迫切。为此,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以湖北省咸安区为试点,开展了技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尝试利用同步课堂将城市优质师资引入教学点。这不仅可以实现城乡优质师资共享,还能有效促进城乡教师基于课堂教学的交互,为其专业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一 同步课堂教学与城乡教师专业发展:挑战与机遇

技术助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不仅需要考虑硬件设施与数字资源的共享,更重要的是如何解决师资问题。同步课堂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其根本目的是通过现有技术实现农村教学点与城市学校同上一节课,帮助教学点开齐、开好薄弱课程。作为信息化推动城乡优质师资共享的手段,同步课堂不仅对城市主讲教师和教学点辅助教师的信息化应用水平提出了新要求,而且成为了他们实时交流的纽带,为其隐性经验知识的共享、建构与积累进而实现专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1 同步课堂实现了城市学校优质师资面向农村教学点的共享

同步课堂作为城市教师通过互联网为异地教学点学生同步授课的教学形式,包括同步互动混合课堂和同步互动专递课堂两种。其中,前者是中心校主讲教师同时面向本地学生与异地教学点学生开展教学,并实现本异地师生、生生的实时交流[1];后者的主讲教师专门面向异地教学点的学生进行授课,不包括本地学生。两者在教学实施上各有利弊,但都突破了单纯优质数字资源供给的局限,实现了城乡优质师资的共享。

2 同步课堂的顺利开展对城乡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对同步课堂中的主讲教师来说,要照顾教学点学生,就离不开教学点教师的协同。因此,需要主讲教师与辅助教师之间的充分沟通和密切配合,使主讲教师全面了解异地学生情况,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从这一层面来说,同步课堂并不是中心校优质师资直接代替教学点教师,而是两者相互配合与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步课堂可将城市优质师资引入农村教学点,同时,也对城乡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以适应逐步推进的课堂教学之需要。

3 同步课堂的有效推进为城乡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面对复杂的教学,教师的隐性经验知识变得尤为重要。这类知识具有个体性、内隐性、行动性和生成性等特点[2],不能通过传统培训直接习得,而需要在活动、交流及反思中积累。同步课堂在不断探索中进行,需要主讲教师与辅助教师的密切协作。这在对城乡教师提出新要求的同时,也可以促进他们隐性知识的共享与习得。要真正帮助教学点提升质量,关键是解决师资问题。因此,优质师资共享只是起点,更重要的是在这一城乡教师协同中促进教师尤其是教学点教师的发展。

二 实践共同体:城乡教师可持续协同发展的新框架

实践共同体由Lave和Wenger[3]首次提出。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组织形式,实践共同体让个体在共同追求及活动参与中建立社会联系,进行个体经验建构与集体意义协商,并在活动中得到自身发展、组织文化建设及个体身份认同,其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对城乡教师来说,他们会在提高同步课堂效果的共同目标下建立联系,逐渐形成以同步课堂为单位的共同体。因此,同步课堂的开展也在无形中推动着城乡教师实践共同体的构建。研究者需要做的是,以同步课堂为依托,不断促进城乡教师的深度沟通交流,使他们在活动中逐步构建实践共同体,进而不断促进其专业发展。

图1 实践共同体中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框架

1 在共同的目标和愿景下将城乡教师组织在一起

教师实践共同体是具有共同目标的多个教师组织在一起形成的,他们具有类似的教学经历,面临着类似的困惑和问题,持有共同的目标与追求[4]。对基于同步课堂的教师实践共同体来说,其成员虽然有不同的任务和教学经历,但是他们拥有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提升同步课堂效果。为此,城乡教师需要在课前、课中或课后进行一系列讨论,不断寻找促进城乡协同发展的有效方法。在这一共同目标推动下逐渐形成的实践共同体可以改变传统教师学习、教学、教研过程中的孤独处境,促进教师之间开展跨校的合作交流与相互学习,实现城乡教师在问题解决中的资源共享与知识创生,最终促进他们的共同发展。

2 在真实的问题解决中促进城乡教师的知识转化

教学是一个结构不良型的领域,其内容、对象、情境等决定了每一个问题的独特性与唯一性。因此,教师要灵活面对复杂的教学,仅通过传统培训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蕴藏于实践当中习得的默会知识[5],不能将其从实践中隔离出来。面对同步课堂这一新鲜事物,系统培训只能让教师掌握其基本原理和操作流程,更重要的是城乡教师在实践探索中的经验积累。因此,在这一背景下形成的实践共同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城乡教师基于教学实践的经验交流、资源共享与知识创生,使他们通过问题解决和活动参与获得对相关知识的新理解与新认识。这也会成为教师传统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补充,促进城乡教师的共同成长。

3 在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中帮助教师获得身份认同

实践共同体的构建及其内部活动开展会逐渐成为连接共同体及其成员的关键纽带,同时也是共同体与个体之间合法性的重要体现[6]。活动伊始,辅助教师和主讲教师由于任务、视角的不同会导致其角色存在差异,但都是由边缘参与者逐渐向核心实践者转变。为维持活动的有序开展,需要城乡教师在扮演不同角色并承担不同任务的基础上共同参与到活动中,在共同体的组建、活动开展中获得个体身份认同。也就是说,共同体活动并不是为辅助教师或主讲教师提供用于观察的“瞭望台”,而应该将这种活动参与作为“实践文化”的一种方式[7],促进城乡教师在一系列情境活动参与中逐步得到身份认同,并物化出促进他们及共同体继续发展的一系列实践性工具。

三 城乡教师实践共同体建构的过程与方法

基于同步课堂的城乡教师实践共同体是在改进教学这一共同愿景下,以同步课堂为线索组建的,包括基于网络的虚拟共同体和基于真实情境的现实实践共同体。总的来说,城乡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是为顺利开展同步课堂而必须进行的,因此,其具有天然的自发性与主动性的特点。研究者需要做的就是通过一定的条件支持和策略引导来促进城乡教师的沟通,在不断推进共同体活动的过程中逐渐提高同步课堂效果,并最终实现城乡教师的共同成长。

1 明确提升同步课堂效果的共同目标,创设真实的活动情境

共同目标是实践共同体产生的源头,也是其不断发展的推动力量。对城乡教师实践共同体来说,成员共有的目标就是提高同步课堂效果。这一共同追求会促使成员形成巨大的凝聚力,淡化个人利益冲突,并为解决实际问题不断开展讨论与实践,进而在集体智慧汇聚中实现问题的逐步解决及内部成员的共同发展[8]。在实践中,城乡教师需要针对同步课堂中的实际问题展开讨论和实践探索,并在实践中不断发现新问题进而推动活动走向深入。这种基于真实问题的共同体活动不仅可以提高教师参与的自觉性与积极性,还能将其与实际教学建立紧密联系,有助于探究结论向教学实践中的平滑迁移,并有效提高城乡教师驾驭实际课堂教学活动的能力。

2 线上线下相结合,促进虚拟与现实教师实践共同体的共建

在共同体中,成员的沟通与活动开展是一项重要内容。针对城乡教师实践共同体面临的成员异地问题,除了要发展基于真实情境的现实教师实践共同体,还应充分利用社交媒体或研修社区组建基于网络的虚拟实践共同体,使他们跨越时空随时随地展开讨论。Hammond[9]曾指出,学校需要与家庭和社区建立密切联系,帮助学生扩展知识获取的途径。城乡教师网络共同体不仅可以作为教师面对面交流的重要补充,还能促进成员之间的资源共享,使他们在同步课堂问题讨论的基础上逐渐将探究主题扩展至更具普遍意义的传统课堂教学,实现教师研修活动的自发组织与开展,促进他们长期稳定地相互学习与共同成长。

3 建立有效的城乡教师交流机制,营造合作共享的实践文化

在实践共同体中,良好的文化是活动有效开展及共同体本身不断发展的关键。这种文化是民主、开放、和谐、平等的,而不是权威、封闭、混乱的。这是一种动态和谐的文化,即鼓励冲突与对立思想的存在,让成员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并针对问题及个体冲突展开探究,逐渐达到新的和谐状态。因此,在城乡教师实践共同体中,要建立城乡教师之间平等交流的机制,将传统的“独立思考”转变为组织内部的“共享知识建构”,将教师的问题解决由封闭的自主探究转变为开放的合作共赢。这其中,主讲教师和辅助教师持有共同的追求和平等的权利,避免了流于形式的迎合性语言及表面性活动,能真正发挥每位成员的潜在价值并适应其发展需要[10]。

四 基于实践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在城乡教师共同体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要紧紧抓住同步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这一关键纽带,通过共同体内部的网络研修、反思性实践、在设计中学习等活动,促进城乡教师不断发现、解决同步课堂中的问题并对其展开深入探索,进而在利用同步课堂提升城乡整体基础教育质量的同时,促进城乡教师的协同发展。

1 基于专门的研修空间形成城乡教师共同体网络教研的常态

新技术的应用能够促进人们跨时空交互,这为基于网络的虚拟教师实践共同体构建创造了条件。同时,为提高城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而开展的短期培训并不能保证他们扎实地掌握所有内容,更别说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了。因此,基于网络组建虚拟共同体,帮助他们跨越时空展开经验交流、问题探究与课题合作并实现隐性经验知识的习得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利用网络建立城乡教师虚拟共同体,鼓励他们基于教学实践随时开展活动,进而在紧密结合实践教学的同时,打破传统培训阶段性的局面,实现教师网络研修的常态化与持续性。另一方面,鼓励城乡教师随时针对实际教学展开探究,在问题解决中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并实现内部成员之间的充分交流、资源共享、相互学习与共同成长,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网络空间的教师实践共同体建设

2 通过基于同步课堂的反思性实践提升城乡教师的教学技能

教师要应对复杂问题的默会知识,不仅需要Schon所说的“在行动中认识”和“在行动中反思”,还需要“对行动反思”。面对同步课堂这一新鲜事物,需要城乡教师共同进行反思性实践来寻找应对复杂问题的有效方法。首先,反思性实践需要教师在真实问题解决中进行,即“在行动中认识”。其次,反思性实践需要教师进行与教学的反思性对话,即“在行动中反思”。第三,教师在实践后需要针对行动进行反思交流、发现问题并分析解决策略,即“对行动反思”。因此,使城乡教师基于特定境脉从不同角度对教学进行个体反思与集体讨论,可以改进教学并促进其共同成长,如图3所示。在这一过程中,城乡教师的反思性实践不仅可以帮助他们驾驭复杂的课堂教学,还能促进他们不断改进教学并实现专业发展。

图3 反思性实践的基本框架

图4 在设计中学习的基本思路

3 通过共同体内资源共建共享活动开展实现 “在设计中学习”

认识通常内隐于行动模式中,潜在于人们处理事务的感受里,即认识存在于行动中[11]。对教师来说,应该在学习理论知识基础上,亲身参与并建立技术、教学法与学科内容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而在实践、反思的迭代中不断发展[12]。在城乡教师实践共同体中,可以通过教学工具、教学模型、教学资源设计等活动的开展,让城乡教师自然地融入协同合作的环境中,如图4所示。设计过程的每个环节都需要他们针对实际需要,探索各类知识间的相互作用和动态关系,这有助于他们由“边缘参与者”向“中心主导者”转变,并在设计、思考与应用中提升技术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同时,设计活动的开展还能促进他们逐渐建立真正符合自身教学需要的特色资源库,实现优质资源在区域范围内的共建共享。

五 结语

基于信息技术建立的城乡同步课堂并不是城市教师直接替代教学点教师,而是让双方通过在教学中扮演的不同角色来共同参与。因此,为提高同步课堂效果,不仅需要城乡教师熟练掌握基本的技术知识,还需要他们针对学生尤其是教学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沟通,及时发现问题并寻找合适的解决办法,不断提高教学效果,这也为他们隐性知识的习得创造了条件。因此,同步课堂不仅将城市师资直接引入了教学点,而且为城乡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学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新视角。研究者需要通过一定的支持与指引来促进他们的有效沟通,使其在基于同步课堂建立的实践共同体中不断开展探究活动,改进教学效果并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1]王继新,施枫,吴秀圆.“互联网+”教学点:新城镇化进程中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6,(1):86-94.

[2]刘晓燕.教师教育课程的实践取向:基于默会知识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6,(1):109-111.

[3][7](美)J·莱芙,E·温格著.王文静译.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3-46.

[4]张杰,林丽.基于知识管理SECI模型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9):31-35.

[5]Schon A.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s: How professional think in action[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3:49.

[6]Wenger E.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Learning as a social system[J]. Systems Thinker, 1998,(5):2-3.

[8]徐春玲,王海庆.问题解决视域的实践共同体建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1):116-120.

[9]Darling H L. The right to learn: A blueprint for creating schools that work [M]. San Fran- cisco, CA: Jossey-Bass, 1997:144.

[10]王建军.课程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127.

[11](美)唐纳德·舍恩著.夏林清译.反映的实践者:专业工作者如何在行动中思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40.

[12]吴秀圆,施枫.在设计中学习:技术增强型社会教师发展的新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17,(4):116-121.

Study of Urban and Rural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 of Synchronous Classes——From the Community of Practice Perspective

WU Xiu-yuan1WANG Ji-xin2

The synchronous class established to solve problem of small-scale incomplete schools, not only brings new demands for teachers, but also provides new perspective for their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started from the demand and influence of synchronous classes to teachers, introduced the concept of practice community and expounded its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teachers. Then, the paper elaborated the process and method of using the practice community to promote teachers’ development: clear common goals and create a real situation; combining online and offline to promote virtual and reality community construction; establish a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teachers to create cooperative culture. Finally, through network teaching and research, reflective teaching practice and “learning in design”,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main paths for urban and rural teachers to achiev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by means of the practice community.

synchronous interaction class; community of practice; tacit knowledge; identity

G40-057

A

1009—8097(2018)08—0092—07

10.3969/j.issn.1009-8097.2018.08.014

本文受教育部—中国移动科研基金项目“教育信息化支持实现县域内教育均衡发展模式与政策研究”(项目编号:MCM20160409)资助。

吴秀圆,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邮箱为wuxiuyuan125@163.com。

2018年4月25日

编辑:小西

猜你喜欢
教学点师资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规范农村教学点办园行为的实践与探索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教学点如何由“痛点”变“亮点”
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师资介绍
第二节 2015年法学专任教师师资情况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村小学和教学点经费保障工作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