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四季”序列活动三维立体构建策略

2018-09-04 00:58
江苏教育 2018年55期
关键词:校园生活传统节日校园

生:“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歌到底在说什么?

生:“春夏秋冬又一春”,古人通过什么来界定四季的交替?

生:花好月圆赏中秋。老师,我们有多少传统节日?饼干和月饼都是点心,为什么饼干天天吃,月饼一年才吃一次呢?

…………

关于“四季”,我们的孩子有许多的懵懂与未知。在学校抽样调查的500份报告中显示(统计结果见表1),孩子对于“二十四节气”,对于“传统节日”的认知度较低,周末及假期与自然接触的机会也较少。

叶澜教授提出:教育对生命的思考不能只局限于人,还应包括整个天地自然。“校园四季”活动就是回归生命与教育的自然本源,是通过历史的回溯与分析梳理,形成对古代中华民族自然之“道”的认识,找回且重新建构教育和教育学中丢失已久的自然之维。

“校园四季”,改变儿童学校生活的方式与习惯,提升儿童校园生活质量,研究儿童在校活动如何与自然世界关联,建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维多元的校园活动,有机融合自然节气、人文节庆、校园活动以及地方民俗等,使儿童校园生活在品质与组织形态上呈现具有整体意义的重组。

表1 学生对“校园四季”了解程度调查统计表

一、回归自然——补白儿童自然感知的缺失

春风一吹,满地花草长势正旺,这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人与自然相生相伴的见证。我们鼓励孩子调动多种感官,在万物勃发的季节里充分感知自然变化的细微之处。

1.亲近自然——打破传统壁垒。

将孩子从校园引向校外,从课本引入自然,将书本知识化为可感可知的实物,需要教师打破传统的壁垒——走马观花式的“春游”,尝试新的路径。其一,跟着《诗经》认植物:借用家长资源,由一位大学老师带着孩子们到生态园及野外认识各种植物。其二,跟着节气读诗词:语文学科的经典诵读活动中的诗词积累,有了实践的认知,感悟更上一个台阶。其三,你绘美景我配诗:“大手拉小手”活动,由淮阴师院美术学院的大学生带着孩子们一同游春,观察自然中的美景,然后大学生创作油画作品孩子们配上诗词。在系列的活动后,孩子们感受到的就不只是以往一贯而为的带着零食逛公园,而是直面自然,直观感知季节更迭给大地带来的变化。

2.感悟自然——开拓感官界域。

“走出去,带进来”,如何把“自然”带进校园?除了观赏类的植物花草,食物也是感知季节的好方法。春天的春卷、青团、香椿、槐花、野菜,还有清明前后的茶,孩子们或跟随父母去市集认识并购买这些物品,或在野外、在乡间亲自采摘新鲜的艾草、槐花、荠菜等,或在父母和同伴的共同协作下,动手制作美食……采摘、洗晒、腌制、烹饪,甚或观看播种的场景,孩子们发现食物在自然中的真实面貌,感受其间的无穷乐趣,同时自身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3.悦纳自然——提升审美志趣。

对于自然之美,可怕的不是看不到,而是视而不见。观赏自然之景,品尝自然之食,最终感悟自然的无限生机,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善意和友好,投射在行动上和价值取向上的便是“精神的明亮”。画一画、贴一贴、唱一唱、舞一舞等不同形式的活动,就是孩子将亲近自然而获得的美的感受进行输出和表达。

二、回望传统——传承古人认知自然的智慧

季节更迭,随天地变化而衍生出的节日,蕴含着浓浓的人情味儿,是自然赐予我们的温情和爱意。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孩子们在玩中了解四季,在玩中传承文化,在玩中生长智慧!

1.自然科学知识的知晓。

如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我们尝试着让孩子带着自己的问题主动发现古人的智慧。太阳运行到什么位置,昼夜会平分?古人如何得知昼夜长短随季节变化这一宇宙奥秘的?春分这天和别的日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在这一天玩“竖蛋”的游戏?孩子们带着自己的问题,走进“春分”。他们访问家里的老人或者走进乡间田野,有些年级利用社会资源走进了中医院,了解到相关的节气知识,同时也搜集到不少书本中所没有的资料(见图1)。

图1 传统节日——春分系列活动框架

2.人文风俗的品悟。

与“二十四节气”对比,孩子们对于“传统节日”的认知要多一些。但是对于传统节日中能够促进孩子成长的文化资源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梳理。传统文化中应该传承的精神是什么?哪些习俗是在现当代不适合应摒弃的?农耕时期的文化与现代科技文化如何更好地融合?我们带着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研究和思考,有机融合淮安地方特色,调查、了解孩子们对于传统节日认知的现状以及发展意愿,形成了以下这样一份学生参与、年级主办、校级统整的整体活动设计(见图2):

图2 传统节日——清明系列活动框架

三、回溯自我——成就自我生命成长的蜕变

“回溯”,是指从结果来找原因,回溯我们的活动对孩子生命成长的影响。“校园四季”遵循着“生命·实践”学派的两大传统:一是回到原点的溯源式思考方法,包括回到概念的原点,回到历史的原点,回到传统文化的原点;二是成事成人的思考方式,回归溯源的考察,不只是学问之事,也与学问之人有关,是我们对自然本身的再认识,对中国古代文化中自然观的再认识。

1.亲密的自然接触。

在一系列浸润式的与自然接触之后,孩子的各种感官更加敏锐:习作中的视角更多元,周末时的活动方式更丰富,对待生命的认知更有温度。在孩子们的成长故事中,一位家长写过这样一段话:“我的女儿是个挑食、古怪、执拗的孩子,不知道老师用了什么样的魔法,让她变得如此乖巧和优秀,真心感谢您!”(教师节家长给老师的一封信里的话)其实,我们致力做的就是找回城市孩子的自然之心,因为与自然亲密接触的孩子,她会平和、从容、乐观、独立。

2.浓厚的文化熏染。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蕴涵着一个民族的道德伦理、精神气质、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中秋节”,传递着和睦的亲情观;“重阳节”,表达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敬老之心;“端午节”,蕴含“爱国如家、先忧后乐”的家国情怀;“清明节”,今天的幸福不忘感恩先人恩泽……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熏陶着孩子,使他们拥有一颗仁厚、宽容、谦和、善意的心。

3.诗意的校园生活。

“不必刻意寻找海,教育本身就是海。”叶澜老师一直提倡营造诗意的校园生活,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在校园中得到生命的绽放。

“学生的潜能被激发了,我们的校园就被激活了。一个被激活的校园,将在学生心中留下一粒火种。它也许微弱,但必能驱赶黑暗;它也许渺小,但必能温暖人心;它也许不足以让生命伟大灿烂,但完全可以照亮人生,助人平坦前行。学校教育若此,积德无限也!”

一位他校同仁观看我校开展的“树叶创意画”之后发于公众号上的感慨。

“这个冬瓜真大呀!”“这边几个真圆啊!”“我的力气大,我来摘”……同学们看着自己一手种植的冬瓜丰收了,一个个兴奋不已,欢呼雀跃!谁说“秋风秋雨愁煞人”?迎着秋天午后的阳光,伴随着同学间纯真开怀的笑声,丰收的喜悦当然要和大家一同分享。

这是孩子们在趣味科学赵老师、欧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农耕种植园”里进行的幸福的丰收之旅。

猜你喜欢
校园生活传统节日校园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精彩的校园生活
校园生活的幸福密码
爱上劳动,开启幸福校园生活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欢乐的校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