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新媒体采编能力建设路径探析

2018-09-03 08:15李希帆
新闻前哨 2018年7期
关键词:政务新媒体互联网

李希帆

[摘要]“互联网+”时代,政务信息传播遇到不少挑战。一方面,新的传播渠道不断出现,既有渠道的活跃度下降。另一方面,互联网信息井喷,权威政务信息淹没在海量信息中。让政府的信息和声音通过新媒体送达,使政策更容易被理解,让老百姓看得到、听得懂、能监督。实现信息公开、政策解读等政务公开工作和新媒体结合是必然趋势。

[关键词]“互联网+” 政务新媒体 采编建设

一、“互联网+”时代下政务新媒体蓬勃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深入推进,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的信息传播载体和终端蓬勃发展,改变了人们获取和消费信息的手段、方式乃至心理及行为习惯。“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最大特点是:快、量大、互动性、形式多样。全媒体化的传播方式打破了传统传媒方式下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加快了信息的双向流动,使信息能够更加容易地面对受众,从而倒逼政府部门加强信息公开工作,运用网站、微博、微信这些新媒体传播工具,及时发布政务信息,拓展政务信息发布渠道,全面覆盖各类受众群体。据统计,截至2016年12月,全国政务微博逾16万个,各级党政机关仅在人民日报客户端上开通的政务账号就超过2000个。

政府越来越重视政务新媒体渠道建设。2014年,政务微博、微信首次写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点》,纳入到了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建设范畴。2017年,国办印发的《2017年政务公开要点》中,从“更好发挥媒体作用”变为“管好用好政务新媒体”,首次提出对新媒体的要求,明确开办主体责任,健全内容发布审核机制,强化互动和服务功能。

二、政务新媒体的传播特性

一是權威。通过政务新媒体推送发布的大部分信息都具有较高权威性,有些还代表着政府部门的原则立场及口径态度。一旦引起关注,会迅速作为热点、焦点话题瞬间成为社会议题。

二是专业。与其它网络新媒体一样的是,政务新媒体通过集成声音、文字、图像等多种传播方式实现传播信息更生动、形象和有吸引力的同时,使获取政府部门行业信息的角度更全面、内容更深入,有着共同的富媒体属性;不同的是无论传播手段和方式如何灵活翻新,政务新媒体传播的包括行业动态、政策法规、工作简讯、业务经验等政务信息,在权威性基础上给受众的第一判断就是专业,是发自于专业部门的专业信息。

三是精准。政务新媒体的目标人群大部分是政府部门行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行业服务对象及关心关注行业业务、行业事业的社会公众,从信息内容生产推送角度讲,政务新媒体无论栏目板块设计还是动态信息发布,均与固定目标群体关联,有着固定突出的精准属性。同时,在提供实时监测、数据统计与分析功能的前提下,政务新媒体可依此随时调整传播策略,确保精准到人、弹无虚发。

四是互动。为切实加强政府与群众的沟通和交流,政务新媒体借助互联网络技术,通过开设领导信箱、信访信箱、投诉举报、留言建议、民意征集等栏目实现与受众的直接对话。无论政策咨询、意见建议、评论投票,即时沟通、随时互动。良好持续的互动交流与反馈能满足受众的被重视、被尊重感,从而持续增强受众黏合度,最终成为政府部门网络新媒体的忠诚用户。

五是深入。政务新媒体则可以对政府部门行业专项业务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公告、经验、动态等信息,借助网络技术,通过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版式设计,全面整合,以固有联系为纽带,变分散为集中,最终提供一站式的信息资讯服务。

三、政务新媒体采编能力建设要点

作为政务新媒体的采编人员,其工作性质决定了既要具备敏锐的政治鉴别力。又要具备丰富的新闻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在熟悉通晓文字表现规范的前提下,必须熟练掌握文字、文章采编加工的技巧,切实提升所传播信息的语言文字表达效果。需善于从海量政府部门行业信息中敏锐捕捉有用信息,结合受众需求,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进行信息归纳、信息分析、信息鉴别、信息选择与信息整合。面对突发性事件,政务新媒体采编人员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快速反应能力,做到不误判、不误导。以上这些和传统媒体采编人员的要求趋于一致,如果要熟练驾驭政务新媒体,确保政务新媒体在全媒体时代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健康发展,对于政务新媒体采编最重要的两种素质。笔者认为一是政治敏感性强,二是具备“互联网+”思维。

1.政治敏感性强。

根据党管一切的政治原则,政务新媒体采编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扎实学习政治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提高自身政治素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不断增强政治敏感性。要具有成熟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把政务新媒体视作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阵地,以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紧紧把握时代脉搏,见微知著,明辨是非,努力在正面、正能量宣传中发出正确的声音。

2016年5月24日-25日,李克强总理抵湖北考察。及时、权威、生动地发布消息,是政务新媒体“湖北发布”在重大主题报道上的又一次实践。一方面,在各路新媒体抢发总理考察图片、视频时,“湖北发布”持续关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政府网,坚持采用权威媒体信息源,动态整合发布总理考察信息。

2016年湖北人事变动频繁,涉及到省委书记、省长以及副省长。“湖北发布”政务新媒体密切关注人事变动情况,严格坚守政治纪律和宣传纪律,信息发布不缺位、不越位。李鸿忠出任天津市市委书记、王国生出任青海省省委书记,在一些媒体抢发的背景下,“湖北发布”坚持以新华社发布的消息为准,确保发布准确权威。王晓东任命代省长、黄楚平任命副省长等人事任免,“湖北发布”在人大会召开后第一时间发布。

政务新媒体的根本属性是“政务”。传递着政府的声音和态度,确保信息发布的权威性。面对突发事件,更加需要权威、及时的政府声音正面引导舆论,这些都要求政务新媒体采编人员必须具备敏锐的政治鉴别力。

2.夏备“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即以用户为中心,把用户需求和体验放在主体地位。威尔伯·施拉姆在他的《传播学概论》中提出:“传播总是流向社会需要的地方。”从受众的层面来讲,进入传播领域的政务信息需具有一定的作用价值,才能够成为大众或社会各部门所寻求或者想获取的信息,只有这些信息对其生活和工作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信息才能够在传播中实现价值的增值,传播才会产生良好的扩散效应。而“互联网+”时代下,受众获取和消费信息的手段、方式乃至心理及行为习惯思维都发生改变。能将用户获得感扩大到极致.关键在于运用“互联网+”思维,它要求政务新媒体采编在每一次采集、每一次整合、每一个发布、每一次推送及每一次传播中以内容为王,转变思维,从受众角度出发,以“我”为中心变为以“用户”为中心,通过数字化、图表图解、音频、视频、动漫等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便于受众理解的话语体系,传递政府“好声音”。

2017年初,为了吸引更多的大学生留在湖北就业创业,湖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我选湖北”计划大力促进大学生在鄂就业创业的意见》。同年3月,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全省主流媒体对《意见》的“干货”和亮点进行了全方位报道。报道模式大多雷同,都是站在政府部门的角度,职能部门给了什么,就向受众呈现什么。

为此,“湖北发布”进行了一项创新尝试,从受众角度出发,梳理这项政策带来的“获得感”。编辑讲了一个故事,虚拟了一位即将研三毕业的学生小王,面临是留在武汉还是去北上广深的就业选择,在小王纠结时,他看到了“我选湖北”计划。于是,编辑模拟了小王通过实习实训、就业、创业三种不同选择,获得的政策利好。在了解到各种利好后,小王坚定了留在湖北的决心,准备参加首届“我选湖北”计划高校巡回推介会。

(图1、2、3、4:“湖北发布”新媒体作品《让大学毕业生小王决定留在湖北的原因竟然是……》)

整篇作品一气呵成,首尾呼应,在讲故事的过程中穿插政策,可以说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宣传。编辑娴熟地运用了“互联网+”思维,转换了常规报道角度,而是从受众角度出发,谈获得感,让受众更容易接受。同时,虚拟人物小王的设定犹如万千面临毕业的普通学生,极具代入感。编辑又通过活泼清新的语言风格进一步增强读者情感共鸣。最后,标题设置为省略句“让大学毕业生小王决定留在湖北的原因竟然是……”,留下了悬念,激发读者想阅读正文的好奇心。(图1、2、3、4)

通过这次探索不难发现,从用户角度出发,从发布者“给予”转变到受众“获得”,角度的转换可以将原本枯燥的政策讲得鲜活,通过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便于受众理解的话语体系,最大限度地提高政府信息的影响力,将政府声音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公众。

参考文献:

[1](美)施拉姆、(美)波特著,何道宽译:《传播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周佳泉:《政务新媒体的“个性”与采编能力建设》,《中国记者》2017年第3期

(湖北省政府网信息采集中心)

猜你喜欢
政务新媒体互联网
政务新媒体传播泛娱乐化倾向及应对策略分析
浅谈政务微博信息传播的触点与发展方向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政务新媒体发展现状及对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