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维召 尹学梅
摘要:00后、10后本身就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网络游戲就像空气一样渗透到他们的生活当中,与其严防死守,不如理性应对。文章将从新闻案例、剖析根源、网瘾危害、理性引导四个维度展开系统深入地分析,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网络理念,并在孩子“健康网游”的指导策略上以深刻的启迪。
关键词:网络游戏 陪伴 理性引导 自我管理
节假日里,最令家长烦恼的三件事:“每逢佳节胖三斤”,“假期太短计划太多”以及“孩子沉迷手机游戏成为低头族”。作为一名2个孩子的家长,我切身感受了手机游戏的巨大威力——除了睡觉,哪怕吃饭、上厕所、走路,孩子们的手中也横着手机。聊起游戏,他们不由眉飞色舞;谈起别的,则表示兴趣缺缺,甚至压根不答话。”网络游戏,正在一步一步毁掉孩子的未来。
一、案例发人深省,教训引人深思
案例A:新闻上,一位成阳的年轻妈妈,发现卡里的16000块钱突然就没了,以为遇到骗子了,一查竟是被自己的孩子拿去充手游了。孩子才九岁,平时喜欢玩《球球大作战》之类的手游。年轻妈妈觉得,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平时工作忙,也没时间管孩子,就随他去。应该是一次网购的时候,孩子看到了支付密码,第二天早上,钱就没了,整整1万6,全部充了手游会员。一年的会员也至于这么多,孩子太聪明,将游戏账号的年卡会员充值到了2026年。
案例B:《杭州日报》报道,杭州一名13岁男孩痴迷手机游戏,父母应酬多,没时间管。孩子放学回家啥也不做,放下书包,就捧着手机玩游戏。6月22日这天,父亲下班回家,又看到玩手游的儿子,想到就要期末考试“火”就大了,狠狠地将儿子骂了一顿。儿子闷声不响,躲去了阳台,几分钟后,就听到撞击的声音,男孩直接从四楼跳了下去。髌骨骨折,双大腿股骨骨折。幸好不是头部着地,保住了一条小命。父亲没想到的是,男孩醒来的第一句话竟然是:“把手机拿来,我要登陆下游戏账号。”
手游世界,充满了太多的诱惑,而钱能让欲望得到最大满足。沉迷网游,也让孩子与真实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远。新闻媒体和生活实际中的残酷事实一次又一次的向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孩子到底怎么了?网络游戏的魔力到底在哪里?”
二、深度解剖“网游”,找准问题根源
(一)孩子可以在网游中找到回应感
几乎所有的游戏,哪怕是低龄游戏,都有很强的回应性。比如说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儿玩汤姆猫。他不管跟这个游戏讲什么,这个游戏永远都会重复他和回应他。这种状态,对孩子来说是一种非常渴望的状态,如果他在自己的家中得不到这种感觉,游戏恰恰能满足他。而家中很多父母都沉浸在自己的手机里,当一些孩子试图跟父母沟通时,却得不到回应。而游戏这种虚拟世界,却能时刻得到一个回应的感觉,这一点非常吸引孩子。
(二)孩子可以在网游中找到掌控感
很多小孩儿在自己的家庭当中,是被父母严严地控制住的,他没有足够多的自由,或者说足够多的能力去影响一些事情。但是,在网游中你只要你练级练得厉害,装备买得强,组的战队厉害,你始终是有办法去让自己体验到一种很成功的感觉。这种,因为我做了一些什么,而取得某种成就的掌控感对于孩子来说也很诱惑。比如,有的孩子连自己每天穿什么衣服都不能做主;或者说他每天在家里面,总是被告诉说,你要做这个,你要做那个,在一些很基本的事情上都是由父母来做主的话,那这种掌控感的需求很容易把孩子吸引到游戏当中去。
(三)孩子可以在网游中找到成就感
成就感指练级练到一定的程度,或者通关了、或者得分高了、或者说你把一个人物养成到某个阶段了,这一种成就感可能对一些孩子来说,在日常生活当中是很少得到的。这也是一些在学校里面成绩平平,没有什么特色的孩子往往容易迷恋游戏的原因。因为缺少了家长的鼓励和发现,他们只有在游戏当中去体验这种成就感。
(四)孩子可以在网游中找到归属感
归属感主要是指网游的一种社交属性,它能帮助你和一群非常认同共同一个东西的人走到一起。对于在社交上面有困难的孩子,在游戏当中可能能够更容易与他人产生一种虚拟的联结。而这种虚拟的联结至少也是一种心理上的安慰剂。同时,因为玩游戏很大一个群体都是青春期。青春期的心理属性,本身就是在琢磨“我是谁”这个问题,所以得到同伴的认同,是这个青春期很重要的一种心理发展过程。那么当一个班级里面,大部分人都在谈论一款游戏的时候,这种来自同伴的压力和对于同伴认同的渴望,很容易驱使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去沉迷游戏。
(五)孩子可以在网游中释放压抑感
孩子通过游戏,可以释放很多,比如对社会、对家庭、对学校的种种不满。假如说,小孩在游戏当中给自己起了一个特别强悍或者霸气的昵称,但其实他在生活当中是一个非常文质彬彬,甚至弱小的人。还有一些孩子在玩儿游戏的时候,会把那些自己要打的敌人假想成是自己身边很讨厌的人——可能是某个欺负他的同学,或者某一个特别控制他的家长等等。
以上五种快感,孩子们都可以在网游中轻松体验。而且网络游戏在金钱这部分,它的入门门槛很低。孩子不需要从家长那里要太多的钱,就能让自己很开心,这也是很吸引孩子们的一点。可如果家长对孩子的网游行为不闻不问、任其发展,从不考虑孩子的思想,也从没真正走进孩子的生活,孩子一旦成瘾于网络游戏,那将给孩子的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麻烦。
三、网瘾如狼似虎,危害不容小觑
(一)危害健康
报告指出,网络成瘾不仅影响人的心理,还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尤其是引起植物神经紊乱,体内激素水平失衡,使免疫功能降低,引发心血管疾病,胃肠神经管病,紧张性头疼,焦虑,忧郁等,甚至可能导致死亡。同时,由于玩游戏时全神贯注,身体始终处于一种姿态,眼睛长时间注视显示屏,会导致视力下降,眼睛疼痛、怕光,适应能力降低,脖子酸痛,头晕眼花等。
(二)荒废学业
孩子经常玩游戏到深夜,不良习惯导致孩子上课睡觉不听课,聽课时注意力不集中,思想经常开小差,心猿意马,促使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三)影响交际
网游成瘾会使孩子变得越来越孤僻,整日沉浸在那个虚幻的世界里,不愿与外界交往,缺少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体验,所以交际能力差。由网瘾引发的性情变化还会破坏孩子和家长、老师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四)上当受骗
孩子所面对的网络游戏有成千上万种,所有网络游戏都是一个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话题,部分网络游戏除了宣传黄色、暴力,就是骗取大量充值,且游戏当中也要穿插很多广告,广告的内容质量是不能被控制的。美国的研究发现,小孩一年会看到4万个广告,其中包藏着许多高卡路里与油腻垃圾食物的宣传,不断引诱孩子消费购买。无孔不入地诱惑着孩子们的尚不成熟的心智。
(五)扭曲人性
沉溺网游会限制了孩子的感觉体验,易使孩子分不清虚幻和现实。游戏里打打杀杀,容易使孩子性格暴躁、易怒,或者他开始变得很不耐心,甚至变得特别得忤逆。经常早上起不来,饭都不吃,讲话很不耐烦,或者把自己包裹起来,用很沉默的状态去进行回应。
(六)诱发犯罪
在花钱买装备这点上,很多孩子不能自拔。网游世界,充满了太多的诱惑,而钱能让欲望得到最大满足,没有钱必然会激发孩子偷钱的欲望,从而走向罪恶的深渊。经常逃课,夜不归宿,浸泡网吧,甚至发展到和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鬼混一起,打架斗殴,或将最终受到法律的惩罚。
其实任何孩子问题,板子一定要打在父母身上,孩子沉迷网游也一样,首先一定是父母出了问题,而不是孩子,更不是网游。
四、家长理性引导,孩子快乐游戏
游戏是人的天性,它既有竞技的快乐,又有社交属性。强行禁止,违背人性,既做不到,也没必要。
孩子喜欢玩游戏,就像部分家长喜欢玩棋牌一样,两者没有本质区别。况且00后、10后本身就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他们一出生就处于数码时代,网络信息就像空气一样渗透到他们的生活当中,无孔不入,这就注定了孩子不可能一辈子都不接触电子产品。既然躲不开,不如直接正视。与其严防死守,不如理性思考:如何让帮助孩子“健康网游”?我们又该如何引导?
(一)仔细甄选,识别游戏的实质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首先孩子在玩游戏时,家长尽量要陪孩子一起玩。面对五花八门的游戏,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去选择那些比如:益智类、励志类、感恩类的游戏,或者能够传递亲情、温暖、关爱、梦想、友谊等之类的游戏来玩,而那些有暴力等不健康思想的游戏,父母和孩子可以去讨论隐藏在这些游戏背后的东西,这就相当于是去解剖了这个游戏的过程,也能帮助孩子认识到游戏背后的一些东西,从而使孩子避而远之。
(二)约法三章,尝试着自我管理
面对孩子日渐沉迷游戏,家长可以抽出10分钟制定一份网络使用守则,清晰地指出孩子需要改进的行为。比如:一天玩手机不能超过1个小时,玩游戏必须是在完成作业以后。目标要具体、明确,便于测量,孩子就更容易操作。但是,这个规则需要让孩子自己去制定。不然他就变成了父母的一种高压政策。自我管理的感觉,应该是给予孩子一种自我效能感和自律的感觉。可规则一旦制定,就必须严格执行,有惩罚,也有奖励。开始需要父母的监督和强制执行,并且态度一定要坚决!要让孩子感受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然后慢慢内化为孩子的意识,就算父母不在眼前,孩子也能按规则办事,自己管理自己,对自己负责。
(三)转移目标,寻找现实的乐趣
建议家长在忙碌的工作之后,尽量放松身心地和孩子进行互动,不要让生活变得死气沉沉。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做家务,一起参与各种活动,例如:开车带孩子去游山玩水、一起到海边游泳、或者共读一本世界名著等,都是很不错的选择。此外,还可以在网上找一些有趣的亲子游戏,吸引孩子一起参与。让孩子在现实互动中寻找真正的乐趣,还可以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和想象力,提高亲子间的亲密程度。
(四)理性沟通,建立自我价值感
游戏的世界,也可以视作是孩子为封闭自我而选择的另一个世界。而让孩子选择封闭和沉迷的,可能正是因为亲子之间的非理性沟通。父母如果长期忽视孩子、或者看不见孩子的努力与长处,经常打压、贬低孩子的自尊,对孩子的决定事无巨细地横加干预,不肯倾听孩子的心声,那么孩子就会慢慢关上与父母的沟通之门,并陷入自卑、低价值感的心理漩涡。从此,孩子把父母的关心视为“控制”,而父母也不知道为何孩子会变得“不可理喻”。看见孩子的长处,鼓励孩子的努力,做孩子身后第一个为他鼓掌的人,发自内心地欣赏孩子,并让他知道。这些都是走进孩子内心最重要的步骤。
(五)以身作则,父母先管好自己
如果家长连吃饭不玩手机的习惯都还没改掉,也就不要怪孩子躲在被子里玩手游,很可能他就是跟你学的。大人能玩,凭什么孩子不能玩,大人可以一心二用,凭什么孩子不能三心二意。凡家中有两个小孩的请家长一视同仁;在孩子禁玩手机期间,请家长陪着孩子一起坚持!也就是说家长要以身作则!当家长在陪伴孩子的时候,无论是陪写作业还是陪玩,可以提前将手机静音,并且不让手机暴露在孩子眼前,保证家长的陪伴是一心一意的。
(六)守住底线,基本原则不能丢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手机是你的,支付宝密码是你设置的,你是一个有着正常智商的成年人,你不给孩子手机,他能沉迷?你不告诉他密码,他能花钱?基本的原则不能丢,该坚持的死都不能让,初中生就没有带手机的需要,有急事完全可以找班主任;至于支付密码,除非你不在乎卡里的那点钱,要么就得长点心、带点脑子。
总之,网络游戏不是什么洪水猛兽。强行禁止,绝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如果家长对孩子的网游行为听之任之,坐视不管,那孩子必将深陷“网瘾”的泥潭;但如果家长能够用心陪伴,理性引导,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是玩游戏,而不是被游戏玩,相信“网游”必将成为孩子最难忘的记忆!
(责任编辑:方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