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指出,国家的现代性保持政治稳定,但是现代化会引起政治动荡和混乱,其原因可归纳为政治参与和政治制度化的比例失衡。在此基础上亨廷顿论述了政党与政治稳定的关系:处于现代化过程的国家至少拥有一个强大的政党才能保持政治稳定。亨廷顿关于政党与政治稳定的理论有其局限性,但是他的思考对处于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如何加强党的建设、扩大政治参与、实现社会政治稳定和谐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关键词:政党 政治稳定 政治参与 政治制度化
二战后,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一大批先前的殖民地摆脱宗主国的统治而独立,形成第三世界,开启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之路,但事情往往事与愿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陷入无休止的暴力、动荡和骚乱。立足于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现状,亨廷顿提出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居于重要地位,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是一个克服社会动荡和防止政治衰朽的历史过程。一般来说,纯正的传统社会(贫穷国家),虽然愚昧、贫穷,但却是稳定的,高度富裕国家也是稳定的,而处于过渡型的国家卻是不稳定的。由此,亨廷顿提出一个著名的论断:“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如何克服这种现代化过程中的混乱呢?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以政治制度化与政治参与两者之间的关系为参照系,描述了战后现代化转型国家政治秩序(政治稳定)的重要作用:从现代化与政党、政治体制与乡村动员、组织的必要性等方面对政党与政治稳定的关系进行论述,深刻阐释了政党在维护政治稳定中的重要作用。
当前,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各种矛盾日益凸显,政治稳定的任务更加艰巨。如何通过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实现政治稳定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通过《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亨廷顿关于政党与政治稳定的思想梳理与总结,有利于深刻理解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为加强党的建设、扩大政治参与与维持社会政治稳定提供借鉴视角。
一、政治制度化与政治参与——政治稳定的两大基石
在1968年英文版序言中亨廷顿明确指出,“对于那些正在经历着迅猛的社会、经济变革而灾相丛生的国家来说,我力图找出一些条件,俾使这些国家借此能在某种程度上认识到这个目标。”亨廷顿所指的这个目标便是政治稳定或政治秩序。亨廷顿在书中指出,政治体系可以据其政治制度化程度和政治参与程度的高低加以区别。进一步说,任何一种给定政体的稳定都依赖于政治参与程度和政治制度化程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政治参与程度低的社会,其政治制度化的程度和具有较高程度的政治参与的社会相比,可能要低得多,但是一个两者程度都低的社会,与具有较高程度的制度化和更高程度的参与的社会相比,其稳定性可能会更高。因此,亨廷顿作出一个著名的论断,即政治稳定依赖制度化和参与之间的比率。如果想保持政治稳定,当政治参与提高时,社会政治制度的复杂性、自治性、适应性和内聚力也必须随之提高。
为进一步阐释决定政治稳定的两个参照系所扮演的角色,亨廷顿依据政治参与程度和政治制度化程度的比率进行政体的分类,其一是普力夺政体,这种政体曰为制度化程度低而参与程度高的政治体制,社会力量借助他们各自的方式直接在政治领域里进行活动;其二是公民政体,这种政体曰为制度化程度和参与程度之间的比率与此相反的政治体制。公民政体和普力夺政体之间的区别基本上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其他古典政治学家笔下的合法或尊法的国家与变态的或忽视法律的国家之间的区别不谋而合;尊法国家的统治者依公共利益行事,变态或忽视法律国家的统治者不顾整体利益而图谋私利。
二、建立强大政党——政治稳定的核心意旨
前文已提到政治不稳定的内在原因归结于政治制度化的缺乏,因此发展中国家要想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保持政治稳定,就必须在扩大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同时,不断提高政治制度化的程度。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也提到现代政体区别于传统政体的关键乃在其民众政治意识和政治介入的程度。发达的现代政体区别于发达的传统政体的关键乃在其政治制度的性质。传统政体的制度只需要组织社会上少数人的参与,而现代政体却必须组织广大民众的参与。故而这两种政体的关键制度性区别在于组织大众政治参与方面。现代政体的独具制度因此就是政党,集团和派别存在于一切政治体系中,同样如果把追逐权力和影响的非正式团体都算作政党,那么它就是存在于一切政治体制之中的和古已有之的。但是政党作为一种组织却是现代政治的产物,政党存在于现代政体之中,因为只有现代政治体制方有需要去建立制度,以便组织群众去参政。
从亨廷顿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越是在现代化早期就形成了适当的政党组织的国家,越能在扩大政治参与的道路上稳步前进;在现代化过程中政党建立晚了一步的国家,扩大政治参与之路会有更多坎坷。譬如20世纪60年代,马来西亚建立政党比泰国要早、要完善,当时人们公认马来西亚比泰国更稳定。在这个问题上,亨廷顿试图超越个别的案例而上升到更加普遍的认识:有着高度发达的传统政治制度的国家,政治制度的传承和延续是重要的,政党的作用是第二位的,是补充制度的力量,但是在某一阶段,政党在政治参与扩大的组织和安排方面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政党才能实现传统政体从观念到制度的现代转型:在传统政治制度或崩溃或软弱的政体中,政党就不仅仅是辅助性组织而是合法性的源泉,政体的稳定直接依靠政党的力量。
三、评价与启示
如何有效处理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的关系是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中的一项艰难课题。亨廷顿以战后至70年代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秩序问题为研究对象,运用实证方法通过比较分析,对现代化国家中政党与政治稳定的关系提出非常独特和精辟的见解,为现代化国家实现政治稳定指明了方向,但其思想中也包含着一些缺陷和不足。
首先,将政党体制与政治稳定之间关系线条化。亨廷顿认为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一党制度较之多元政党体制更有利于维护政治稳定,而现代化已经实现的国家,两党制则是最佳选择,后来世界政党发展的实践证明两者的关系并非如此简单,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其实亨廷顿的政党与政治稳定的思想是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土壤中的产物,免不了以西方的价值取向来衡量发展中国家的问题。他认为两党制比一党制和多党制更能有效的在社会势力和政党之间维持一种均势,从而达到政治稳定。但他忽略了一个关键,政党制度功能的发挥与各国的具体国情有极大关系,有些国家适合一党制,有些国家则更适合多党制。若一个国家的政党制度不适合本国国情,只会导致政党纷争和政治动乱。发展中国家西化道路的破产,就说明了这一点。
其次,夸大政黨作用而忽视其他影响政治稳定的因素。亨廷顿主张在现代化初期,通过政党建立起强大政府、实行必要的集权。事实上许多发展中国家采纳他的建议后,政治动荡明显减少。但是同时亨廷顿过分夸大了政党的作用,忽视了其他因素对政治稳定的影响。从根本上讲,经济对政治起决定作用,政治稳定必须依赖于经济的长期繁荣。集权的强大政府,虽然能维持暂时的稳定,但不能永葆平安。苏联由一个集权的社会主义国家到最终解体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因此,要永远保持政治稳定,首选必须大力发展经济,从而为政治稳定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政党只是实现政治稳定的一个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
虽然亨廷顿的思想存在些许缺陷和不足,但是他提出的政党与政治稳定的理论必然对我国的政党制度产生影响,对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而言,修正和完善亨廷顿的观点,弥补其不足,实现理论的指导意义和价值,必须将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先进性与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政治秩序的稳定与社会民主化结合起来,以政治制度化为基本前提和保障,以自由、公平、公正为基本价值取向,以社会各阶层制度层面、组织层面和价值层面的融合为目标,努力开创有序参与、融洽和谐的社会局面。政党在现代化进程中产生,必然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而不断变革。中国共产党是国家的缔造者和建设者,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起着核心和领导作用。中国共产党在成立那天起便与时代发展的方向和趋势相吻合,始终走在时代潮流的前列,根据自身历史方位和中心任务的变化,与时俱进,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回应人民日益提高的要求和愿望。亨廷顿关于政党和政治稳定的理论对于中国共产党在社会转型中维持政治稳定,提高治党理政能力具有重要启示。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已经走过了近40年的光景,目前中国共产党正值有利于制度创新的重要时期,处于政策创制水平的关键时期,这正是我们所知的深水区。我们不仅要实现经济发展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政治制度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终极目标,这需要我们的政党提高执政能力,扩大政治参与,实现政治稳定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 刘飞.关于亨廷顿政党与政治稳定关系的思考——以《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为例[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4,16(02):4-8.
[3] 刘建伟,禹海霞.中产阶级的政治参与、政党功能与政治稳定——结合《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来谈[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03):145-151.
作者简介:刘志杰, 1995年—,男,籍贯:山东潍坊人,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17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