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金宇
摘 要:当前东亚的国际形势与古代的战国关系具有相似性,现实主义国际关系大师摩根索认为国际关系的核心是以权力界定的利益,这一规律是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基石。国际舞台风云变幻,而其背后的权力逻辑却是一以贯之的,因此,历史研究对于分析今日的国家间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引意义。通过对中国古代战国时期大国关系的比较研究发现,与当前东亚国际格局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因此,借鉴“古代中国智慧”来破解今日东亚国际形势的迷局,甚至预测未来国际关系的走向都具有独特的价值。
关键词:国际关系 东亚形式 战国历史 现实主义
合纵连横
一、历史的国际关系意义
1.国际关系历史的理论价值
国际关系,或者国际政治是一门研究国际社会事务与关系的政治科学。现实主义理论认为,国际关系研究的本质是“以权力界定的利益”。对于利益的追求是人性的基础。这一规律有助于我们理解古往今来国际政治的各种现象,以利益为线索分析国家的对外政策,就会发现其所具有的连续性和规律性。古语有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褪去历史的时空界限的外衣,我们会发现其背后所蕴含的是相似的权力逻辑。
2.国际关系历史的现实意义
当前,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世界目光聚焦中国,中国问题成为了国际关系界的焦点。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学界正在发起一场旨在创建 “中国学派”的热潮,实践的发展召唤着理论的创新。
社会科学的创新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①建构新概念②提出新方法③挖掘新材料。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若想走出一条自己的创新之路也概莫能外。笔者认为,发掘中国古代丰富的政治思想和历史材料,以现代理论视野“再发现”先哲们的“古代智慧”,对于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塑造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东亚国际局势与古代战国关系
1.东亚国际格局与战国七雄
国际格局指相对稳定的国际实力结构,结构现实主义认为国际结构在影响国家间关系的过程中发挥着决定的作用。我国学者阎学通提出其要素在于大国实力的对比及彼此间的战略关系。
当前,有七个主要大国影响着东亚的国际格局,即美国、印度、俄国、韩国、日本、朝鲜以及中国。而在战国时代,也有七个大的诸侯国形成了这种多极的“国际格局”,史称“战国七雄”,即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正如沃尔兹指出,“中国战国时期那样一些离我们现实生活好像很遥远的一个东西,它里边包括了国际政治的本质和它的形式,而这个国际政治的本质和形式,他认为是惊人地未变。”从权力格局及其相互关系的角度而言,当前东亚的国际格局与战国时期大国格局具有相近的框架,这种框架也可以称为战国体系。
2.东亚政治力量与战国七雄
(1)中国与秦国
秦国地处于中原以西,是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但在春秋时期,秦国被认为是弱小国家,经济落后,文化上的“蛮夷之地”。后来,秦国经过几代励精图治,发展壮大。秦孝公时任用商鞅推动变法改革,国家实力大幅提高,收复了战略重地河西,秦国开始崛起。通过 “远交近攻”的对外方针,以“连横”破解了六国的“合纵”战略,最终统一了天下。
近代以来,屡受外侮的中国一直处于深刻的民族危机之中,沦为列强瓜分的对象。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民族的独立,而“改革开放”成了中国历史的转折,通过发展市场经济,推动四个现代化建设,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中国开始崛起。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发展更是驶上到快车道,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国家力量的提高成为了改变东亚国际局势最主要的原因。
(2)美国与齐国
齐国是传统意义上的强国,曾是春秋五霸之首。自古以来就凭借其区位优势,煮盐垦田而富甲一方。至齐桓公时,齐国已经是疆域广阔的大国。齐桓公提出 “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代表周天子主持诸侯会盟,齐国从此称霸。后来,其内部争权而多次陷入内乱,卿大夫田氏把持了齐国大权。到了战国初期,田和取代姜氏成为齐国的国君,史称“田氏代齐”。田齐改变了姜齐的策略,抛弃周的名号,为谋利益不择手段,将秦国视为其心腹大患。积极推行合纵,遏制秦国的崛起。公元前288年,齐秦并称东西二帝,成为战国最重要的两个国家。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具有全球性话语权。2016年保守候选人特朗普当选被视为美国全面战略调整的开端。特朗普多次对华强硬表态,对台湾、南海问题横加指责,炮制所谓“印太”概念,进行“中美贸易战”,未来中美摩擦可能进一步加深。
美国虽然没有地处东亚,但是其国家力量可以投射于这一地区。美国有着数量众多的盟友以及遍布太平洋西岸的军事基地,和强大的跨国经济实力,在东亚地区的影响深远,因此,中美关系成为了东亚国际关系的主轴。
(3)日韩朝与魏赵韩
魏赵韩三国具有特殊的历史渊源,曾同属于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三家分晋”之后,三国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冲突。魏国任命李悝推行变法率先强大起来。但是夹在几大强邻之间的魏国,经常背腹受敌实力大损。尤其是面对强秦的压力,使魏国企图联合其他国家共同抗秦,史称“合纵”。
朝鲜半岛曾经是旧日本帝国的殖民地,二战之后才独立。朝鲜依靠苏联,而韩国投靠美國。随着美苏冷战,日本被美国打造为亚洲反共的桥头堡。九十年代泡沫破裂后,陷入了经济停滞,转而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近年来安倍晋三当选首相,积极推动宪法修改,军事正常化,增加了东亚的紧张态势。中日韩朝作为东亚的主体国家,具有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尤其是朝鲜积极发展核武器,迫使韩国更积极地引入美国力量维护其安全。都成为了影响东亚局势的重要因素。
(4)印度与楚国
楚国是战国时期的另一强国。春秋伊始,楚国渴望被中原接纳,但因地处偏远,被认为是“诸夏”之外的“夷人”。春秋末期,楚国已经控制了汉水淮河以南的区域,强盛一时。战国之后,楚国不满足于“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的霸主地位,北上中原。
印度是次大陆的核心国家,一直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近年来,印度的实力增长很快。作为不结盟运动的倡始国,在第三世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尤其是总理莫迪上台以来,印度对内推行经济改革,对外日趋强硬。2016年,印度提出了“不结盟2.0”战略,主张“印度必须视亚洲为其经济机会的首要地区”,并提出以印度战略回应中国挑战。2017年,中印爆发了“边界对峙”事件,印度的野心不言而喻。印度素与(苏联)俄罗斯交好,近期又与美国炒作“印太”概念。作为潜在大国,在未来对东亚局势的影响不容忽视。
(5)俄罗斯与燕国
燕国地处东北,远离斗争中心,少与中原来往。燕国主要威胁来自齐国,各国变法图强,唯独燕国发展缓慢,使齐国认为有机可乘,齐燕之间爆发了多次战争,矛盾深重。秦国奉行“远交近攻”,与燕国交好,但战国后期,随着秦灭韩征赵,燕国逐渐感到威胁,燕太子丹派刺客荆轲刺秦。
苏联解体之后,虽然俄罗斯继承了其主要遗产,但是实力大减。其战略重心在欧洲,但近年来也开始重视远东利益,在积极推进“双头鹰东进”战略,不过目前在东亚地区影响力有限。与美国的传统矛盾,使中俄两国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因此两国关系处于历史最佳。但随着中国在东亚进一步崛起,尤其是特朗普上台之后,美俄互动增加,值得我们密切关注。
三、“合纵与连横”——古代智慧的现代启示
古代中国与现代东亚的形势,不宜简单类比。但先秦诸子对大国关系的思考以及权力政治的相似性,为我们提供了借鉴的可能。因此,从分析国际局势,即国际体系的动态趋势而言,笔者认为战国体系具有重要的价值。
合纵连横战略,是纵横家面对战国局势,提出一套战略思想。“合纵”,就是联合实力较弱的国家来抵抗强国,主张“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连横”,就是弱国依靠强国以求自保。通过“散六国之从(纵),使之西面事秦” 。
1.合纵战略与美国的“民主之链”
中国实力的崛起改变着东亚的国际格局。而美国联合其盟友,提出“亚太再平衡”以稳固其在东亚的控制权,遏制中国崛起。通过支持越南,菲律宾等代理人,以日、韩、印为支点,美国企图打造一条所谓的“民主之链”以封锁中国的战略空间。其意旨与“合纵”思想,颇具相似之处。而我们根据战国体系对这一战略进行分析,会得到有益的启示。
首先,“民主之链”上的各国利益分散,联盟内部矛盾隐现。战国时,魏国约纵攻秦,却反而被楚国偷袭。当前韩日矛盾不断,印度也有自己的如意算盘,美国退出TPP更失信于日本,内部利益分歧巨大,美国使用强力迫使各国维持联合,这是其战略的内在缺陷。
其次,联盟难以避免集体行动的难题。公元前287年,齐率领五国联军攻秦。但五国难以协调,行至荥阳、成皋,互相观望,不肯首攻。此时秦将前占之土地归还魏国和赵国。导致联军内部分裂,合纵不攻而散。菲律宾充当排头兵,却在中国反制之下“临阵倒戈”,韩国积极引入“萨德”,但“限韩令”一出,朝野一片狼藉。谁会甘心充当下一个出头鸟呢?
最后,东亚并非美国的核心利益,干涉成本超过其承受意愿时,随时会沦为美国谈判的“筹码”。秦灭赵国的长平之战,是一场决定历史走向的大战,赵国因缺粮向齐楚求援,齐楚怕得罪秦国作壁上观。特朗普作为商人出身的总统,逐利性强。他炒作“台海问题”,让台湾当局沾沾自喜。殊不知未来很有可能将其出卖,成为大国政治的牺牲品。
2.连横战略与中国的“一带一路”
面对咄咄逼人的美国,中国又该如何应对呢?我们依然从战国体系的角度加以分析。
第一、保持稳定发展。在历史中,秦国是唯一保持长期稳定的大国。“田氏代齐”、“三家分晋”终结了两个大国的命运,列宁说“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前苏联也因为内部矛盾而解体。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才是一切国家力量的基础。
第二、开展灵活外交,提高外交针对性。秦国奉行“远交近攻”策略,不同时与六国为敌。而是重点针对与秦接壤,矛盾突出的魏赵两国。开展连横战略,利用燕齐矛盾,对楚国采取怀柔措施,最终实现分化合纵,各个击破。目前的“民主之链”看似紧密,实则貌合神离。中国应制定灵活的外交策略。压制顽固,争取摇摆,巩固友好。
第三、推行“一带一路”倡议,密切沿线国家联系。秦国任用张仪,推行连横战略,游说各国亲秦,以合作取代对抗,成功破解了苏秦组织的合纵。战国时代与当今国际社会具有本质的不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流。面对美国的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外交理念,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加强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以经济文化合作促进政治互信,文化交往。通过建立“共建、共商、共享”的新全球治理模式,從根本上瓦解美国的遏制战略。
参考文献:
[1] 随着知识积累和学术自觉,中国国际关系学者近年来在宏观范式出现了开拓性创新。秦亚青的“国际 关系理论”、阎学通的“道义现实主义”和唐世平的“国际政治的社会进化理论”都在大理论的意义上令人瞩目。
[2] 阎学通:《国际关系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版。
[3] 叶自成:《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中国视野》,《外交评论》,2005年第3期。
[4] 司马迁:《史记·楚本纪》
[5] 刘向:《战国策·秦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