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逸文
1.李斯特钢琴改编曲的分类
李斯特一生共创作了数百首改编曲,占其作品总量的一大半。这其中有改编自他自己的作品,也有改编自其他作曲家的作品。有将交响乐弦乐作品改编成钢琴曲的,也有将钢琴独奏曲改编成交响乐的。这些改编曲都具有里程碑意义。李斯特钢琴改编曲主要分为以下几大类:
1.1 器乐改编曲
这类改编曲将在其他器乐上演奏的作品改编成钢琴演奏作品。例如:根据帕格尼尼24首小提琴独奏随想曲中《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钟声回旋曲》改编的帕格尼尼钢琴练习曲《钟》;根据巴赫《六首管风琴序曲与赋格》、《g小调管风琴幻想曲与赋格》改编的同名钢琴曲等等。
1.2 交响乐管弦乐改编曲
通常交响乐队演奏的交响乐气势辉煌,但由李斯特这位改编大师之手改编成的钢琴曲同样丰富多彩,华丽绚丽,有其独特的魅力。例如:贝多芬创作的九部交响乐、柏辽兹《幻想交响曲》等。
1.3 艺术歌曲改编
浪漫主义时期舒伯特、舒曼甚至肖邦等人都创作了大量优美动听的艺术歌曲,李斯特又将这些优秀的歌曲改编成独具特色的钢琴作品。例如:舒伯特《冬之旅》 《美丽的磨坊女》《流浪者幻想曲》《天鹅之歌》《水上吟》《魔王》;根据舒曼的《奉献》《春之夜》改编的钢琴独奏作品;肖邦的《春天》《喜悦》,以及门德尔松、罗西尼等多位作曲家的歌曲都被改编成为优秀的钢琴作品。
1.4 歌剧改编曲
歌剧改编曲是李斯特所有改编曲中数量最多,也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改编曲。在李斯特的钢琴作品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这类作品有:根据威尔第歌剧《弄臣》改编成为的《弄臣幻想曲》 ;通过对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改编而成的《费加罗婚礼主题幻想曲》 ;以歌剧《唐璜》为背景而改编成为的《唐璜的回忆》 等等。
2.李斯特钢琴改编曲的历史背景
2.1 客观条件影响
李斯特出身于匈牙利,青年时代移居法国巴黎。当时的巴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是一个集政治、宗教和各艺术流派为一体的欧洲中心城市。这个时期是欧洲浪漫主义蓬勃发展的时期,也是钢琴艺术的鼎盛时期。这样一个充满新思潮的氛围社会环境影响着追求新事物的李斯特,也为李斯特后来大量的创作钢琴改编曲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
2.2 李斯特对炫技性技巧的追求
欣赏过李斯特作品的人都知道“炫技”是李斯特钢琴作品的一大特征。李斯特天生具有非常强烈的表演欲望,他首创了音乐会背谱演奏形式和侧身对向观众演奏的新模式。目的就是能让观众清楚的看到他夸张的表情及炫技的肢体动作,这也展现了李斯特独特的魅力。舒曼说过:“听李斯特的演奏,必须看到他的肢体动作,他决不能藏在幕后演奏,否则就很大一部分诗意失掉了。”在李斯特的作品中经常会出现炫技性的华彩段落,或是加快原作的速度,或是将原作复杂化,使作品更加辉煌。
3 《维也纳之夜》No.6作品分析
3.1 创作背景
李斯特根据舒伯特作品改编的《维也纳之夜》Soiree de Vienne, 9 Valses Caprices S.427,由九首随想圆舞曲组成,作于1852年,题献给洛维(S. Lowy),其原型为舒伯特创作的圆舞曲。李斯特热衷于钢琴作品的改编,出于对舒伯特的由衷赞赏,他改编了大量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如《流浪者幻想曲》、《军队进行曲》以及这部《随想圆舞曲》等。这些作品在舒伯特原作的基础上加入了李斯特的新的理解。通过李斯特的改编,这些作品除了忠实的再现原作外,还为原作增添了绚烂夺目的光辉和激动人心的高潮,成为华丽的音乐会小品。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本文所探索的第六首。
3.2 作品分析
《维也纳之夜》第六号由变奏曲式结构写成,全曲有独立的引子和尾声,且结构庞大。
3.2.1引子
第一部分 A调
第一部分由两个段落构成,第二段是第一段的变化重复。
对比中部 F调
中部由一个独立的主题写成,同时这个主题还出现在尾声中。
再现部 A调
再现部由A1材料延伸出一个新的补充性段落结束。
3.2.2 变奏曲式主题
由主题和两次变奏组成,基本图示如下:
主 题 变 奏I 变 奏II
A B B1 C D C D1 E F E1 F1 E2
3.2.3 尾声
尾声由三部分结构构成:
尾声1在主持续上的变奏II的装饰性材料组成。
4 李斯特创作风格体现及演奏技巧
4.1 八度音程及柱式和弦演奏技巧
八度技巧始于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在钢琴演奏中得以大量运用。八度技巧是一种高难度的钢琴演奏技术,具有很强的炫技性和感染力,能够烘托作品的澎湃的情感及高潮,因此在李斯特作品中八度技巧经常会被运用到。李斯特在《维也纳之夜》No.6中大量的运用到八度技巧。而柱式和旋也是李斯特为追求夸张的音效的一种表现方式。为弹奏出饱满音色的和旋,需要运用到臂力甚至全身的力量,这也使钢琴演奏法得到了一些创新。这些和弦包括:“尖锐短促的和弦、深厚洪亮的和弦及弱走连贯的歌唱性和弦。”
在作品开头大量的左手八度下行,在弹奏八度音程时,应注意保持音程之间的距离,手指自然弯曲,掌关节固定为一个“架子”既要使手掌保持牢固同时也不能太过于僵硬、紧张。在弹奏快速八度时,还要注意调节手臂的快速休息放松,使手臂留有余力。
4.2 三连音旋律弹奏
《维也纳之夜》No.6是根据舒伯特圆舞曲改编,李斯特保持了原作三拍子舞曲的特点。
在演奏此段落时,不仅要注意右手三连音干净、连贯更要注意旋律音的强调和保持,把握好声部之前的均衡感,抓住旋律骨干音。弹奏旋律性跑动的时候用手臂带动手腕把力量从手指传递到另一个手指上,这样既能保持音色的干净又能不破气息的连贯。
4.3 炫技性华彩段落演奏
李斯特追究高难度钢琴技巧展示,在他的作品中,快速八度、快速双音、快速琶音、轮指、大跳等高难度演奏技巧随处可见。华彩乐段在19世纪之后才被作曲家们写入曲谱固定演奏,而19世纪之前,华彩段落都是演奏家在演奏时即兴创作演奏。在李斯特的创作中,经常会出现华彩乐段,从而诠释其高超的演奏技巧和独特的创作理念。
演奏此华彩段落时应固定指法,手臂放松,指尖触键,手指力量要均匀,触键灵敏,离键要快,一气呵成。以“最短时间内运用最多音符”的原则,到达挥手就能横扫整个键盘的效果。
4.4 演奏速度
演奏速度是给听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一场成功的演奏的标杆应是演奏者对速度和风格的完美把握。对《维也纳之夜》No.6的速度把握应结合原作的创作风格来思考。原作舒伯特维也纳之夜圆舞曲一如既往发挥了舒伯特歌曲式的旋律特点,再结合李斯特具有炫技特点的改编此曲整体速度应该是轻快明朗的。
结 论
弗朗兹·李斯特是世界钢琴史上举足轻重的钢琴家、作曲家。同时也是改编领域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钢琴改编曲数量庞大、体裁广泛、富有特色。为钢琴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在钢琴发展史上有着不可代替的地位。
本文通过对李斯特改编曲《维也纳之夜》第六号的曲式、音乐和演奏技巧等方面探究,体会到李斯特钢琴改编曲独特的魅力。在音乐创作上李斯特扩展了曲式结构,丰富了和声织体使音乐效果更加深入人心。在演奏技巧上八度、轮指、华彩段落等高难度技巧使得演奏趣味更加深厚。通过以上,更加深刻诠释了李斯特改编曲的魅力所在。
李斯特的个性特点及艺术追求体现到李斯特改編创作的实践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李斯特语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