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晓媚
摘 要:广西是12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蕴藏各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壮族语言,是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中重点保护的少数民族语言之一,在广西有很多山区仍通过壮语沟通与交流。目前广西壮族地区的主流电视媒体拥有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壮语电视节目应深入思考如何利用这一有利优势,创建壮族文化品牌。本文就如何打造广西壮语电视文化品牌、现阶段的制播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解决的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通过壮语节目展示广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壮语电视节目水平,增强广西壮民族影响力和知名度。
关键词:壮语电视节目 民族文化品牌 壮乡风格 创新发展策略
壮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已达四千多万人,主要聚居在广西、广东、云南、贵州等省区。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的语言、音乐、服饰、节日、婚俗文化丰富多彩,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电视媒介是当下社会一种大众传媒方式之一,在传播少数民族文化上至关重要。广西电视台作为壮族地区的传统媒体,既发挥着传播党和国家的声音、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舆论引导的重大作用,又承担着向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电视精品的基本职能。目前,广西电视台该如何利用广西壮语电视媒介的传播优势,更好地在保护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中,促进各民族和谐团结;思考创新节目内容,树立壮语电视传播品牌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作为民族工作者值得重视的问题。
一.壮语电视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平台优势
(一)广西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12个世居民族有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在常住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7.18%,少数民族人口总数在全国居第1位,其中壮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1.39%,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广西的12个世居民族,一直延续着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比如壮族的对山歌,苗族的吹芦笙跳踩堂舞、彝族的火把节、侗族大歌、京族的哈节、瑶族的晒衣节等都是广西各个少数民族留存下的文化足迹。广西电视台凭借壮族地区的传播平台优势,创作出一批优秀作品,如广西少数民族节庆系列报道、壮语版的影视片和动画系列、壮族语言电视节目等,从中发现和培养了新一批壮语电视事业发展人才,为各少数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传播与传承发挥促进作用。
在广西武鸣、靖西、大新、天等、东兰等市县区,由于壮族人口居多,当地90%以上的群众通用壮语。当地地方电视台也在近几年创办了不同类型的壮语节目,其中少数民族语言类节目最受欢迎。对于壮族群众来说,壮语不仅听得更明了,也因为从电视上听到自己的母语而倍感亲近,更易于民族文化类节目的传播。特别是广西边境地区的群众通过收看壮语电视节目,时时了解党和政府实施的民族利好政策以及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关心与关怀。
(二)传承、弘扬民族文化 提高民族文化自信
壮族语言是祖祖辈辈沟通交流的母语,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在文化创造、记载、传播中具有基础性作用。语言和文化互为载体,通过壮语电视节目的广泛传播,有利于发掘、整理、提炼那些最具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等民族文化资源,建立浓郁的少数民族文化氛围,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
二.新时期壮语电视传播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显著成就
近年来,广西各级新闻出版广电部门高度重视民族语电视工作,在宣传、民族、民语等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广西已有30个市县区开播了民语电视节目,全年播出时长超过1万小时,并扩大到了6个少数民族语种。2017年,计划拍摄“三月三”题材电视纪录片和壮族题材电影,出版一批民族书刊和DVD音像精品等。
(一)省级卫视壮语电视节目的制播情况
目前,广西电视台立项打造广西原创少数民族语言节目——《少数民族民间故事动画系列片》。截至2014年底,该项目已完成动画片《百鸟衣》《寻找太阳》《灯花儿》《大战人熊婆》《达稼与达伦》等共计49集750分钟的创作和播出,分别根据壮族、苗族民间故事改编而来,通过译制壮语版,得到观众特别是小朋友的喜爱。
目前制作播出的《壮语新闻》栏目中,设置了【壮乡风情】、【文体大观】、【遍行天下 心仪广西】等板块,通过壮族语言讲述广西各少数民族的民俗、节庆、地域文化等内容,展示广西浓郁的民俗风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广西各市县区电视台创新开播壮语文化专题类节目
近几年,在自治区公共财政的支持下,广西各市县区电视台也相继开播了壮语文化节目,创新节目形式。
南宁市武鸣区电视台的《壮语讲故事》栏目,播出时长6分钟。该栏目以故事形式讲壮族历史文化,让观众在故事中认识自己的民族与文化。
靖西市电视台制作播出了《壮语时段·五色糯》、《电语电影》、《壮乡文艺》、《壮族人家》、《壮语科技》、《赏山歌》等栏目。其中《壮语时段·五色糯》播出时长13分钟,节目主要讲述靖西的秀美山川、壮家风物以及特色工艺,追述壮乡的古老传说。2013年,靖西市以数字化、网络化为技术标准,创建广西第一个壮语电台。
龙州县电视台的《科甲二月二·天琴音画》栏目,播出时长16分钟。因龙州地处中越邊境,该节目着重展现中越两国人民之间的贸易往来、跨国情谊等内容,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
大新县电视台制播的《我会说壮语》,播出时长10分钟;该栏目以少年儿童生动有趣的壮语演讲方式营造“我会说壮语 我爱说壮语”的良好氛围,该栏目面向小学生,注重激发少年儿童对壮族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综述以上省级卫视、市县区、网络媒介壮语节目的制播情况,仍存在一些本质问题:一是节目形式多为新闻类,节目内容不够丰富,民族特色不凸显,缺少对观众的吸引力;二是文化专题类节目以市县区电视台制作播出居多,覆盖面不广,收视率较低;三是由于相关部门人员对发展弘扬传统民族文化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使得壮语电视节目制作人才队伍薄弱,其制作质量水平较低、省级卫视节目数量有逐年减少现象,影响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
民族文化电视节目的发展与创新策略:
(一)提升节目质量 打造崭新播放新平台
首先在节目量上,要增加壮语电视少数民族文化节目,保证能增加在电视媒介领域的占有量,突显其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中的份量。壮语电视节目越多,传播量越大,对人们的影响也就越深。
其次要注重提升节目的质,拓宽创作渠道,丰富创作内容,增加文艺片、专题片、纪录片、访谈类、生活服务类、微影视等多种节目形式,融入壮族民族元素,从民族语言文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民俗民风、历史文化等方面入手,发挥壮语电视节目的优势,立足本土文化,培养本土团队原创。
(二)创新传播内容 扩大民族文化影响力度
1.依托区域优势,让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
广西作为衔接中国与东盟的重要门户,利用区位优势,可寻求与企业合作,原创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的少数民族文化精品,一方面壮语电视节目得到推广与认可,打响文化品牌;另方面提升企业知名度,經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收获。同时还可将这些优秀节目翻译成东盟国家语言实现出口,借此打造一批文化传播精品,让壮语电视节目成为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
2.创新风格,打造广西壮语电视文化品牌。
“壮族三月三”是广西壮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汉、瑶、苗、侗、仫佬、毛南等世居民族重要的传统习惯节日。从2014年开始,“壮族三月三”确定为广西民族传统习惯节日并放假两天。“三月三”期间,南宁武鸣、崇左宁明、柳州三江、桂林龙胜等地都会举办民俗活动。壮语电视节目应抓住机遇,选取最受群众关注、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庆与县域政府部门、地方电视台合作,推出“壮语直播报道”,争取把“三月三”的盛况展现在全国乃至是全世界的观众面前。同时,也可同广西区外其他少数民族自治区电视台多地联动直播,在内蒙古、西藏、宁夏、新疆等其他少数民族自治区举办重大传统节庆时,通过壮语电视节目的综合联动报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3. “扶贫攻坚工作”与“少数民族特色”的有机融合
广西的大石山区贫困村、少数民族村寨仍保留下祖辈流传下来的传统民族手工技艺、当地特色美食、民族服饰、古建筑群等。寻找到这些需要帮助的村落群众,了解当地扶贫工作中的实际困难。深入探索怎样把扶贫攻坚和壮民族特色结合起来,推出一系列的主题报道,让这些 “深山货”让更多人知晓,最终帮助他们脱贫,也传承和保护下当地宝贵的资源,以创新形式扩大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创新之路。
(三)强化壮语电视节目人才队伍建设
目前,继承、发展和创新的问题是队伍建设中的重点,老一辈的壮语电视节目专家学者相继退休,新一代人才正后继发展,必须加强壮语电视节目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为提高壮语电视节目实力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虽然壮语电视节目制作的流程与汉语节目大同小异,但由于壮语节目中对语言方面的特殊要求,为更好的优化节目质量,这就要求参与制作的人员必须会说壮语并读写壮文。据了解,近年来,广西各地中小学校相继设立了(壮汉)双语教学试点学校,会说壮语、读写壮文的群众基础不断扩大。广西民族大学开设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武鸣壮文学校开设了少数民族歌手班专业,这两大高等院校都培养了一批壮语方面的人才。
目前,从事壮语电视事业人员多为“非专业”,一部分是因为熟悉壮族地区语言,另一部分或是当地壮语教师兼职,又或是壮族文化研究专家。真正专业人员少之又少,这就导致了普遍都缺乏电视制作方面相关的专业知识,补齐这一短板,必须定期加强业务学习,多举办学习交流会。邀请相关民语部门具有丰富电视制作经验的专家学者授课,在交流会上讲解壮语电视节目的优缺点,经专家讲解、相互讨论,在交流中找出不足,逐渐积累经验,不断进步。
四.结语
壮语电视节目是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之一,是持续推进民族和谐团结进步的重要载体。做好这一媒介传播工作,任重道远。持续这一份壮语电视文化事业,凭借壮族语言这一古老的文化代表,我们必须以创新、传承、发展为起点,创作更多具有广西壮乡风格、地域特征、凸显八桂民族特色文化的电视精品,助力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在壮语电视发展路上,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全民族的共同奋斗下,戮力同心、攻坚克难,壮语电视事业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民族文化与文化软实力/龙耀宏主编. —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12
[2] 文化蓝皮书.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报告(2012)/武翠英主编.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3] 区划人口.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 [2015-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