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堂教学的发展与创新,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支承点,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是实现《新课程标准》的根本途径。本文以“高效和发展”为着眼点,着重紧扣“和谐教学、教学艺术、教学活动与实践”等方面对语文课堂改革展开探讨与思考,,祈凭此以打开《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的高效新视窗,以推动素质教育深入发展。
关键词:和谐 沟通 艺术 信息 评价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使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增添了许多新内容和新要求。靠补课提升教学质量,已不合形势发展。故小学语文课堂的高效性,是当前乃至今后探讨方向。下面就此问题,浅谈思考。
一、营造平等氛围,构建和谐课堂
语文就其学科特点而言,融汇了知识性与人文性。小学语文课堂,应摒弃传统“只重知识、忽视人文关怀”的教学,而应将人文教育与小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有机结合起来,展现学生独特的个性和精神风貌,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课堂中应注重启导学生打开其学习语文的视窗,从中领会语文中的思想实质和文化精髓。要达到此效果,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课堂氛围。
怎样的课堂环境才能促进师生和谐,让学生在学习中思如泉涌,披情入文,充分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其先决条件是小学语文课堂中要营造一个和谐、平等的氛围,让学生敢于畅、敢于表达,激活他们心中所需表达的情感。纵观国内许多名优教师的语文课堂,他们无不在课前、课中,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手段,营造一个师生和谐、平等交往的教学氛围。这一教学氛围的形式,都为学生在学习中与教师、教材作者产生感情、思想的交流与共鸣奠定了基础,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中思路开阔、言物达意;心境与情绪始终处在愉快、激越的状态之中……如2003年贺诚老师在番禺区市桥文化中心进行的《长城》语文教学观摩课例中,他在课前通过向学生问好、自报姓名和与学生亲切握手等方式,瞬间与学生们建立起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使学生们在千百听课者的面前不紧张、不惧怕,大胆、主动地表达;课中,贺老师更利用多资的体态、丰富的语言,结合课件手段,在学生面前展现了一幅壮观的万里长城画面,让学生草拟“登长城,说感受” ……这样的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与作者感同身受,引起了心灵的共鸣,不断将课堂学习推上新高潮。由此而见,营造平等课堂氛围,构建和谐课堂,在语文课堂高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讲究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参与课堂
教学本身是一门艺术,它能产生一种迷人的力量。小学语文教学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假如上课没有教学艺术,学生上课的兴味就减去了一半;剩下的一半即使是科学的知识,学生也处于一种被动而僵化的状态。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不能没有艺术。在语文课堂中,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展现个性及自我,教学的艺术尤为重要。教学艺术的内容、涵义广泛,以下谨以两种而谈:
(一)沟通学生的艺术 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需要交流、交往。只有交流、交往,才能促进人的发展。语文课堂是一个微型的社会浓缩,同样需要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交往。这种特定角色的交流、交往,其成效大小,很关键在于教师沟通学生的艺术性。懂得沟通艺术的教师,善用沟通艺术,很容易与学生展开沟通交流,达到课堂互动的效果。故此,沟通学生的艺术,是新时期语文教师需要具备的专业技能,也是语文课堂高效性的一项重要内容。沟通学生的艺术主要从“沟通学生的非智力心理和沟通学生的智力心理”两方面实现。
1、沟通学生的非智力心理艺术
沟通学生的非智力心理是指教师用最贴切、最让學生接受的方式,通过语言、肢体动作、眼神等手段,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求知求智的心理需求,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知识的艺术。这种沟通艺术,能促进学生的智、情、意、行的发展。如上文提到的贺诚老师,他便巧妙地运用了沟通学生非智力心理的艺术,使课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意蕴——在课前,贺老师有意识地与学生沟通及平等对话,制造师生、生生沟通的舞台,使师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消除彼此间的心理隔膜,让学生将心灵的窗户彻底打开……这种沟通学生非智力心理艺术的运用,使学生产生了“跃跃欲试”的心理欲望,更促进了师生间相互信任、理解,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作了充分的准备;同时,也对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2、沟通学生的智力心理
沟通学生的智力心理是指教师要在学生没有弄懂知识,或产生遗忘,阻碍了新知识的学习中,及时地进行知识补救,为新知的学习进行铺垫,沟通学生学习新知的心理。沟通学生的智力心理艺术的运用,能使学生很好地从旧知识迁移向新知识,形成知识间的串连,产生温故知新的效果。如教学毛泽东同志的七言律诗《长征》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从《草地夜行》、《飞夺泸定桥》等文的温习回忆,以获得长征时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克服千难万险的材料背景,使学生顺利形成直观映象,从而深化对《长征》律诗的理解,增加情感体验,突破抽象障碍,实现新知识的有效迁移。
在运用沟通学生的智力心理艺术时,可适应运用“提示、点拔、导引”等手段进行。
(二)教育机智的艺术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在《人是教育的对象》中提出:“不论教育怎样地研究教育教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能成为一个优良的教育实践者。”由此可见,教育机智在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语文课堂的高效性更需要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教师不断学习、实践、总结及经验提升的结果,是一种果断解决课堂问题的能力和技巧。教育机智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这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熟悉教材、学生心理特点和教学规律,善于教学应变和临时果断地解决课堂问题。教育机智可从如下的途径去培养和修练!
1、教师勤看教育教学书籍、文典,从中汲取课堂教学的技法,提升课堂驾驭能力。
2、教师多参加各种课堂教学观摩和评课活动,广取众长,不断吸收优秀的教学技法。
3、自己多实践,多尝试解决突发问题的训练,养成善于果断处理问题的习惯。
4、定期总结,坚持累积各教育名家课堂教学中的教育机智例子,不断充实自我。
“只要功夫深,铁柱磨成针”,“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教师只要厚积薄发,教师机智必会来到自己身上。
三、注重感悟与积累,紧扣活动实践促发展
蔡元培认为:“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等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学生的学习过程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最终有效地完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也需要学生感悟与积累,才能产生“高效”。
语文课不同于其他学科课,它具有较强的文学性的特点。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很多是表情达意的,是很难以一般的形式展示出来的,而是更多依靠学生对它的领悟和体验,并且透过一定的语言情境使学生“内化”而品悟而至的。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中,让学生品读“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 好像有谁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眼泪”等句子,使学生人们对总理的无限尊敬和无限哀思。这样,学生在品悟中,通过语言训练和内心体验,才能真正领略到文学作品的意旨和写作技法。
此外,小学语文课堂中以活动实践促学生发展的创新教育,已是摆在当前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研究课题。教育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提升学生的学习、活动实践能力,才能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小学语文课堂中,提升学生的学习、交际等能力,最直接的手段是“有机进行活动与语文实践”,让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活动中施展才干,锻炼自我。在现今《新课程标准》的课程设置中,明文要求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语文教材中均定期安排“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内容,就是对“语文课堂中实施活动实践,以促学生发展”的充分肯定和支持。我校是番禺区的口语交际试点学校,自在开展口语交际“训练、实践、检测、评价”后,学生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突现出语文课堂教学的高优效能。
四、培养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挥学生团队精神
信息技术的到来,团队合作精神引入,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就如平地一声雷,带起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浪潮。课堂中,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善用信息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是教学高效能的创新举措。据《家庭》杂志的一份调查显示:当今社会中,具备信息收集、信息处理和富有合作精神的人,在社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且其社会适应性优于他人。因此,语文课堂改革之路,必须注重培养学生收搜、处理信息能力和团队精神。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收集课外信息,是中小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这些要求,正好印证了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搜集、吸收、利用信息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要落实此目標,课堂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课时,教师首先让学生通过上网、到图书馆查阅等方式搜集有关鲁迅先生生平事迹的材料;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分小组交流收集的信息成果,以形成普遍共识:鲁迅先生以笔为武器,无情揭露敌人的丑恶嘴脸;鲁迅先生关心他人,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甘为人民的老黄牛……接着,教师再让学生品读课文,归纳作者回忆鲁迅先生生平的几件往事。继而,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在追悼会上,为什么有各种各样的人向鲁迅先生致哀?从鲁迅的生平事迹中,你是怎样评价鲁迅先生的?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小组的讨论、交流,很快便探究出了结果:在谈《水浒传》中,凸显了鲁迅先生关心、教育孩子;在讲“碰壁”中,表现了鲁迅先生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在“救助车夫”中,展现了鲁迅先生关心广大劳动人民,忧国忧民的民族情怀;在“女佣阿三的回忆”中,更突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精神。正因为鲁迅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子、俯首甘为孺子牛、真诚关心帮助下一代”,受到了千万国人的爱戴与尊重……这样,学生充分利用所搜集到的信息运用到课堂学习中来,并在团体合作中共同探究、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互动交往中更领会到了文章的精神主旨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体会鲁迅先生的高尚情操,也唤起了学生们振兴民族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达到了“智德启迪、语文历练、语言积累、知识扩展”的共鸣效果。
五、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随着教育资源的加大投入,多媒体教学设备已在广州地区校内普及,这为多媒体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障,使多媒体教学得以实施与普及。
“多媒体教学是以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在相同的时间内,使学生学得好一些,多一些,快一些。换言之,就是用最少的时间,争取最好的效果。”由此可见,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如在教学《手术台就是阵地》之前,教师组织学生先看电影《白求恩大夫》片断,使学生对文中所写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就不感到抽象。继而,在学习中出示白求恩大夫“在手术台就是阵地”的动人画面。这样教学平台的合理运用,使学生真正理解并体会到“白求恩大夫是一位无产阶级战士”的精神主旨,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油然萌生出对白求恩大夫的崇敬与怀念之情,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六、开展发展性评价活动,让学生在评价中鼓劲发展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得到教师的肯定和同伴的认可。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需要鼓励与支持。开展发展性评价活动,正好为学生的学习和进步提供了一副好“拐仗”,使学生不易绊倒;即使跌倒,也能就地爬起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发展性评价以其独特的手法,对学生的品德、意志、兴趣、情操等,起着良好的杠杆调节作用,使学生学习更富有活力。
社会在前进,科技在变化,教育在发展,语文课堂也处在改革与创新中。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讲究教学艺术、重视学生的感悟与积累及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拓展学生搜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充分使用多媒体教学,必使语文课堂创出更高的效能。
参考文献:
[1] 《中学语文教学法》 王世堪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漯河教育网
[3] 《家庭》 耿克险主编 家庭期刊集困家庭杂志社出版
[4] 《人是教育的对象》 乌申斯基
[5] 《新课程标准》
作者简介:黄健彬(1971—),男,汉族,籍贯(广东省广州市市番禺区),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南村镇罗边小学;小学一级教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小学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