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作为幼儿园老师对新《纲要》提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把握教育的时机,提供适当的引导。”这一点一定会耳熟能背的,但知道能否做到?幼儿园的活动是丰富多样,形式是各式各样,应如何拿捏。通过观察以下一个特定的领域活动,希望我们能归纳出更多的共识方法。
一、情景描述:
情境一、“老师,我家里也有小鸡”
这是一个小班集體性的美术活动《画小鸡》。教师为了让每个幼儿能够清楚地观察到小鸡的外形,将幼儿的座位排成半圆形。活动开始了,教师通过出示母鸡的头饰导入课题。“小朋友,你们看,谁来了?”:“鸡妈妈。”“谁知道鸡妈妈的宝宝是谁?”“小鸡。”一说到小鸡,子君可兴奋了。“老师,我家里也有小鸡……”老师用眼睛瞪了一下子君,暗示叫他别说话。子君闭上了嘴,显得有些不开心,两只手玩起衣角来。
情景二、“谁叫你画小草了”
教师简单讲解示范后,幼儿开始自画小鸡。大家画得很投入,老师在幼儿身边走来走去,不时对幼儿加以指点。当老师走到子君身边时,停了下来,他的画纸上画满了小草,“子君,谁叫你画小草了,今天咱们画小鸡。”子君将绿色的油画棒放入盒子里,不情愿的拿出黄色油画棒画起小鸡。等教师走开后,子君跟旁边地小朋友讲起来:“小鸡喜欢在草地上吃虫子……”
情景三、“老师,我的画能不能贴”
经过漫长的等待,大部分小朋友完成了作品,老师把作品陈列到前面来。请大家评议。把认为好的画贴到展示区。子君一直盯着自己的画,希望自已的画能贴到展示区去。终于等到讲评自己的画了,子君等不及了,迫不及待的问起来:“老师,我的画可不可以贴上去。”老师把决策权交给了孩子们。“大家说,子君的画可不可以贴上去。”“不能。”老师补充了一句:“子君你要加油,下次画得好一些,展示区也会有你的画的。”子君已经无心去听了,低下头做起自己的事情来。
二、分析
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能面向全体,让幼儿自主地探索、观察,激发了幼儿创作的兴趣。教师能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应该说教师已经在向新的教学理念靠近。
但是子君是一个比较特别的孩子,教师并没有根据他的个性特点找出他的个体差异性,对于活动中子君有创造性行为和独特性表现,教师没有很好地加以引导和鼓励。虽然对他有所关注,但在因人施教上,在直正使每一个幼儿都获得满足和成功上还是有距离的。
三、反思
因材施教的原则,对我们每个教师并不陌生,早在《规程》颁布时,就有所明示。但长期以来,我们只把这一原则停留在观念上、口头上,而不能落到实处。结合实例,实施纲要,我们教师该做些什么呢?
(一)、适时的引导,做幼儿的引导者。
《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把握教育的时机,提供适当的引导。活动中当子君说到小鸡时,子君特别兴奋,不由自主地开始议论家里的小鸡。这时教师应抓住教育契机,及时加以引导,请他介绍介绍家里的小鸡:如请他说说小鸡长得怎么样?小鸡的颜色等等 。
(二)、耐心的等待,做幼儿的倾听者。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他们在活动中的反应,活动中的学习方式和表现各不相同。 纲要中指出: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 活动中当子君一会儿去捉这只小鸡,一会儿去抓那只小鸡时,教师不应马上予以制止,要学会耐心的等待,看看他究竟想干什么?或者走过去轻声地总他:“子君你想做什么?”教师应成为幼儿的倾听者,弄清子君捉小鸡的原因是为了亲近小鸡,去亲亲它。这时也可鼓励其他胆大的小朋友轻轻地走过去,摸摸小鸡,亲近小鸡。
同时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的创造性活动。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纲要中反复强调: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鼓励幼儿大胆地想象,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活动中子君画的小草不就是他在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吗?子君的行为有了创造性的萌芽,但是并没有得到到老师的承认和肯定。他不是不会画小鸡,只是多画了范围里没有的小草。教师应学会耐心的等待,做幼儿的倾听者。看看子君画完小草又会画什么;或者问问他为什么要画小草,听听孩子的声音,你会得到意外的惊喜。
(三)激励性的评价,做幼儿的鼓励者。
个性化的教育关注幼儿个体的发展特点,关注评价与幼儿个体发展目标的吻合度,关注评价的多维性与激励性,力争使评价能激励幼儿更好的发展。正是由于幼儿个体差异的存在,所以对幼儿的评价是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的。教师的评价要因人而异,要看到和鼓励每一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从幼儿自身的实际水平出发,进行纵横比较,当幼儿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即给予表扬与鼓励,尤其是不能泯灭孩子美好的愿望。纲要中也指出:教师应当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所以当子君希望在展示区看到自己的作品时,教师应予以张贴,让他有继续努力的信心与动力,同时感到成功的喜悦。
作者简介:谭淑允(1977—),性别女;民族汉;职称:幼儿园高级教师;籍贯:广东省广州市,本科学历,行政管理专业,幼儿教育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