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金字塔的革新

2018-09-03 03:50陈芃汐成晓阳陈晓颖
神州·下旬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生命质量

陈芃汐 成晓阳 陈晓颖

摘要:中国的教育体系包含三个层面,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在构建中国的教育金字塔时,如何让三个层面之间达到良性互动?如何将教育活动转变为立足于每一个个体生命质量的提升?探讨当今中国教育体系的发展道路对于落实中国的素质教育工程,培养中国人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审视和重建的视角下打造中国式的教育体系,重塑教育的价值观,让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共同实现成长,实现中国的人才强国之梦。

关键词:中国的教育体系;三个层面;生命质量;重塑价值观

中国教育金字塔的构建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在构建前,首先要绘制教育的蓝图,在搭建的过程中,要注意铺就坚实的地基,采用多层的建筑架构,搭建完成后需要定期进行建筑物的审核,确保建筑的安全性和实用性。

中国的教育体系简单来说有基础教育体系和中高等教育体系两个层次。想要对基础教育和中高等教育进行认识需要对三个层面进行把握。首先是宏观层面,主要教育政策、要求和目标的制定;其次是学校,我们称之为中观层面,作为教育最基本的“细胞”,在这个地点进行着教师和学生之间一系列真实的教育行为;再次是微观层面,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包括智力方面和心理方面的发展,以及各种教育行为怎样转化为学生个人的发展。

每一个层面在各自的空间上动态的发展,三个层面相互联结,同时,三个层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动态的教育体系。

1.宏观层面

宏观的教育决策,其目标应该解决宏观层面的问题,而不是硬性的去要求中微观层面的事情。实际情况却是,国家在制定宏观决策时对中观层面的学校教育以及实际的需要和学校发展遇到的困难并不了解,只单纯的把政治、经济方面的要求简单地移植过来,规定学校的做法,造成水土不服,或政策导向无法在下一个层面进行有效应用的现象。

中国的教育体系的完善,首先从分析研究宏观政策开始,相关教育部门可以选择具体典型的教育案例,进行实施结果的分析,定期对各地区学校的教育体系,教育政策的转化度进行评估,把教育当作一项事业来做,用心去思考现存问题和解决对策。

2.中观层面

作为教育的主体,学校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学生的发展最直接、最真实的教育行为发生在学校。作为困扰学校教育的一块心病,便是以“成事”替代了“成人”。在部分学校里,过度关注学生考试成绩、评比、获奖等显性成果,忽视、淡漠是学生在学校中的生存状态与生命质量的提升。由于教育者对个体特殊性的忽视,以及对个体生存状态的忽视,造成了学习金字塔中课堂活动部分的缺陷。学习金字塔理论认为,在机械性的知识灌输过程中,学生转化知识的程度不如学生参与式与给别人讲授式转化的过程高,教育者不应该把丰富复杂的教学过程简化为单单是知识传递的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导致教学过程和互动过程缺乏乐趣与生机,变得机械和程式化。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中,学生渐渐失去了对知识产生质疑和探索知识的主动性和能力,而这恰恰是学生需要培养的宝贵的能力,课堂的教学过程对于学生智慧的开发和好奇心的刺激处于缺席状态,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课堂和课外活动中的主动性和生命质量提升的意义都没有得到更好的发挥,使得原有中国丰厚的教育精神的传递趋于“荒漠化”,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的更迭趋于荒漠化。

中国如何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才强国是当今教育界需要思考的课题。中国从来不缺聪明、有潜力的人才资源,稍加培养便可成为尖端人才,缺的是能够把每一个个体的潜质充分挖掘并变为现实的教育土壤与水源。沙漠是缺少水源的地带,水源对于沙漠来说就是绿洲,要想在沙漠中存留下去,要么成为茫茫大漠中的一粒砂石,要么必须具备耐旱的属性,能够自我贮存水源。

中国的宏观教育政策和理念都是为了学生,如何让宏观的教育政策和理念在每一所学校得到贯彻落实是至关重要的。教育的初衷是育人,每一位教育者都承担着培育祖国未来的重任,不要让具有生命能动性的人被不科学的教育活动异化为被动机械的“物”,要充分发挥每一名受教育者个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用自己的思考力去获取知识,应用于实践。

3.微观层面

在教育体系的微观层面,我们主要探讨的是如何将各种教育行为转化为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发展。教育的使命不仅仅是教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实现学生心灵上的成长,知识的传播是显性的过程,而心灵的成长和人格的塑造作为教育深层次的使命却是隐形的过程,如何将显性的知识内化为每一个个体积淀是至关重要的。单靠获取知识,而无自己的思想只能被称作知识承载者,只有加入自我的主动思考和参与实践才能被称作是受教育者。

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高考制度是检验和选拔人才的科学和公平的考试制度,也是个体在教育活动中检验的一个出口环节。想用改革“出口”的方式,进而来改变整个教育教学的“过程”的观点是片面的。但对于高考“出口”的控制和整个教育活动“过程”的开展是独立的两件事,不能相互取代。承担高考改革与承担大中小学基础和高等教育改革是两个不同的主体,尽管同属于教育体系的一个部分,它们各自承担的责任不能替代。

影响教育全过程的因素有很多,人的一生都是受教育的过程,具备了知识不能代表一个人心智独立,还需要在社会的大课堂中不断磨练。教育是一个伴随终身,漫长系统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是无法形成质的飞跃的。对于这样一个前期需要大量积累的教育过程,我们每一名与教育相关的工作者应该着力去研究分析当今教育的现状和承担相应责任,从自身做起,从关注爱护每一名学生做起。

素质教育的最初的思想源头是于1985年5月,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同年发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中国素质教育工程的推进不免伴随着一些的阻力,如何化阻力为改革动力呢?我们可以研究已有的改革方案是否与当今的教育需求相匹配做出改变,编制与时代接轨的新课程新教材,摈弃传统的教育理念,让教育的内容能够真正让学生受益,寻求新的教学策略与教育方法,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出发点,定期培训不同层次的教育者等等,积极组建各地区,各学校的教育组织,发扬各教育流派的积极思想,以积极开放包容的价值观作为核心,使“为了学生”成为教学改革的起点和终点,从教育的价值观转型开始,应对中国教育的危机。

结合当今中国的教育家,学者叶澜女士提出的以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作为最根本的教育价值观,将教育上升到具有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和丰富人的精神生命意义的活动。通过教与学的活动,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实现人类生命的精神能量的传递和激发,转换和生成更多新的精神能量。

教育者应主动、积极投入学校各种实践,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把知識探索和传递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每一个个体的成长充满主动性和趣味性。通过深层次的改革,不断革新各个教育环节上的主体,提高教育质量和师生的生命质量。教育的改革需要时间,需要每一名和教育相关的工作者脚踏实地的努力。学校之间可以通过联合研讨的方式,让教育水平高的学校带动水平低的学校,而不是简单的师资调动。学校的成长既需要依靠优秀的学校和资源带动,又需要自我成长,每一个学校的发展须依靠它内在力量冲破阻碍,昂扬生长。

当下的中国教育学建设需要改变“依附”心理,对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应当深度认可,同时需要有一批具有独立人格、矢志不移,而且具有大爱心、大智慧和大境界的人,共同努力创造教育的美好局面。在教育变革实践中需要经历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在互动中不断革新,从改变一个个教师开始,进而改变一所所学校,扩大到改变一个个区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每一粒火种的汇聚终将形成蜕变的火炬。

用对待生命的态度去做教育,用实践的力量去推动中国教育体系的改变,中国的人才强国之梦指日可待。建设符合时代需要,基于中国国情的教育金字塔体系,立足中国实践、运用中国资源、通过中国教育人才,构建更加美好的教育未来。

猜你喜欢
生命质量
德州市德城区青年居民生命质量调查报告
唑来膦酸联合来曲唑治疗对绝经期乳腺癌术后生命质量的改善效果
以家爱提升生命质量
浅谈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内容
消癌平片联合TACE术治疗老年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和生命质量的临床观察
渐进式康复护理对改善乳腺癌患者根治术后生命质量的作用
综合护理干预对脑血管病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
200例重症瓣膜病的外科治疗及生命质量分析
针刺配合美沙酮维持治疗对海洛因依赖者生命质量的干预
姑息护理对晚期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提高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