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瑜
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开始呼唤“诗意地栖居”,流行歌曲中也唱道:“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社会在飞速发展,人们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当更多的人在追求新鲜、流行、时尚的时候,传统和诗意就被冷落了。殊不知,人类灵魂的深处,诗意原本就潜伏着,并没有丢失,尤其是高中生,需要教师去唤醒、去激发。因为,语文本身就是一门诗意的课程,她应该成为学生的精神栖息之处。语文教师在有限的语文课堂里,不能仅靠一册薄薄的课本,而是要让学生去领略更多丰厚醇美的文字,让课堂充满诗意和灵动。教师可以选择优秀的古典诗词、精美的名家名篇、含蓄隽永的小品、耐人寻味的故事,让学生以语言为依托,在其中尽情地读、写、说、议、思、悟,让学生感悟文字散发出来的各种美:或情深意长,或含蓄隽永;或跌宕起伏,或涟漪微澜;或幽默诙谐,或深沉抑郁……让那份诗意悄然在学生心头潜滋暗长,让母语的力量化成学生终身难忘的审美情趣。
一、用诗意语言熏陶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积累,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们在教学中要真正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努力让课堂成为创造美、欣赏美、感受美的舞台,让课堂焕发出思想、智慧的光芒。语文教师要想让学生喜欢上你,喜欢上语文,首先应从自身做起。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一定要富有诗意。尤其在朗读环节和分析情理环节中,教师如果能情感饱满,或抑扬顿挫、或声情并茂、或慷慨激昂、或低沉哀婉、或轻松平缓、或轻柔亲切,学生就会在无形中被感染、熏陶。
例如,教师导入语充满诗意,就会快速引领学生进入情境。笔者在教《雨巷》时这样导入:“同学们,你们去过江南吗?我曾经——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我哒哒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江南是个多雨多情的地方,江南的小巷,犹如一首首婉约的诗歌,镌刻在我们的心上,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江南的《雨巷》吧。”教师引用一些诗意化的语言,学生在安静中已经提前领略到了语言的美,心灵开始敞开,并做好迎接更多诗歌内容的准备了。
二、用诗意画面吸引学生
现在的课堂,高科技手段越来越丰富,教师善于运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营造一种诗意的氛围,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可以唤起学生内心对美好的渴望和憧憬。对美的追求,是人类的天性。如果一堂课上,只有枯燥单调的你问我答,你教我背,你看我写等环节,那么学生会渐渐产生疲劳倦怠之感,削弱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效果也会减半。教师完全可以大量地运用一些切近主题的图片、视频、动画、音乐等,帮助学生理解语言、内化知识、激发情感、获得美的享受,同时转化为思考和内省。这些有声有色的教育,对青年人有很大冲击力。
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笔者播放了一段电视剧《红楼梦》的影视资料片段,特意提醒学生,要学会细细观察画面,注重细节。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凝神屏气地观看画面,从他们严肃、惊叹、称奇的神色中,不难发现,古典文学的诗意魅力已经播撒在心田。
同样,结合上文所举事例,在学习《雨巷》
一诗时,教师也用PPT播放配乐朗诵,展示江南小巷的画面。这样的诗情画意,只有在语文课堂上才能生成。学生一见倾心,完全陶醉。
高中语文教材有很多经典作品,教师不妨结合多媒体资源,将课上得有画面、有音乐、有内容、有思想、有质感、“高大上”一点。
三、用灵活手段激发学生
在所有任课教师中,语文教师也许本身就是最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人了,也是最具有教育情怀的人了。近年来流行一种“大语文”的說法。何谓大,就是指学识、素养、思维、格局、情怀。把语文不再当一种工具,而是作为一个人修为的一种境界,一种对传统文化、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在这样的大形势下、大背景下,语文教师的职能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和语文素养。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存在的,学生的不同个性也是存在的,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发掘学生内在的潜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新时代下的高中生,思维活跃,思想早熟,掌握信息量丰富,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也易于创新,不再搞雷同,喜欢标新立异。教师要鼓励他们独辟蹊径,富有创新意识。语文课堂上,更要打开学生的独特思维,展现他们灵动的一面。比如,学完诗歌章节后,教师可以布置任务:“根据命题,自创一首诗歌。”教师会惊喜地发现,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远超教师想象。教师可以把学生的诗歌通过PPT展示出来。让学生自己配乐朗诵,让学生解析诗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锻炼了写、读、思各方面的能力,思维的光亮在整个课堂闪耀跳跃。也可以把学生一个学期的佳作打印下发,让学生至动情处放声诵读、含英咀华,至细微处圈点勾画、信笔涂鸦,快乐美妙的学习过程无疑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湾中学(226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