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松林
“读文无批注,即偶能窥其微妙,日后终至茫然,故评注不可已也。”(清·唐彪)“评点”就是在阅读的基础上,对文本中的关键语句、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等有独特体验之处进行圈点勾画,把理解、感悟笔墨追录,三言两语,画龙点睛,随手批出,记在书的空白处。
“真阅读,除了要求对文本字面的‘理解,能抓住文本的‘要妙‘佳妙外,更重要的是对文本的个人化鉴赏、体验、批判,是与作者、文本的合作、互动,是读者的加工、创造。”(潘新和《语文高考命题的“四化”理念》)在小说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个体阅读,与文本对话交流,进行细致入微的解读,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和阅读感受,将自己独到的见解,甚至疑惑写下来,积极地、富有创意地發现和建构文本意义。旁批评点的这一过程,就是思考、质疑和总结的过程。评点小说,既会丰富学生鉴赏小说的方法和视角,也可深化学生对小说表达方式、表达对象、表达意图的理解。
一、逐句炼字评点,细品言语意蕴
诱思点设置举隅:逐句炼字圈点《祝福》中的哪些动词形象地凸显出祥林嫂的“不幸”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悲惨遭遇,并评点探究其在展现人物性格命运、突出社会历史主题上的作用。
“阅读教学的本质是理解、解释和意义的获取,是一种复杂和动态的思维过程。”(储建明《关于阅读教学碎片化的改革建言(上)》)朱熹说:“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小说的虚构话语世界具有让读者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所有的思想、感情和想象投入其中,在自己内心与语词一道共同参与建构的特质。读者通过对作家选词、用语的精炼细品,提高语言的欣赏能力,由表及里,透过人物言行认识人物思想性格:逐步深入地开掘出字词之中的象征、隐喻、悖论等种种技巧,运用衍生的多重蕴含,领悟小说语言的言外之意、含蓄之美。读者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进而唤醒强烈的求知欲望、审美欲望和表达欲望。
二、定点设疑评点,探究艺术精神
诱思点设置举隅:鲁迅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评点探究《祝福》刻画祥林嫂眼睛的文字,透视人物的心灵并分析其在小说中的表达作用。
“小说阅读教学不是教学生怎么写小说,而是教学生怎么读懂小说。读懂一篇小说需要借助作者写作的表达方式。”(王荣生,李冲锋《小说教学教什么》)要通过品味语词、解析句式、体会语气、赏析修辞、分析结构、赏析细节、掌握视角、把握手法等小说文本解读方式的定点设疑诱思评点,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感知品味具体的语言材料,自主探究、总结归纳多种鉴赏方法,进而学以致用,借助丰富多样的文本解读方式进入鉴赏小说艺术的自由之境,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理想。
三、引评批判置评,创新鉴赏之境
诱思点设置举隅: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脂批:“非如此眼,非如此眉,不得为熙凤。” 脂批:“问诸公:从来小说中可有写形追像至此者?”)再评探究“此眼”“此眉”为凤姐量身定做的精妙用意。
“文本如同‘冰山,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来体悟文本隐含的深厚意蕴。阅读教学,重在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只有基于语言品味的领悟,才是最真切最能内化的。经典文本的语言品味,应该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也是体现语文味的重要途径。”(赵仲春《文本解读:紧贴语言行走》)明清盛行的小说评点积淀了学者们社会、文化、思维方式、表达习惯、艺术技巧等方面的成熟的、独特的体悟和创造。这些鉴赏文字,见解卓异,文采飞扬,读来不仅能和原作相映相得,启智益思,而且自身也成了欣赏对象。这为我们含英咀华、继承创新小说鉴赏形式提供了绝佳的课程资源。有效的阅读不仅是吸收和接受,同时也是投入和创造。循评诱思,因势利导,可借力发力;因评质疑,古为今用,以推陈出新。
以小说言语为媒介,主体能动地投入文本,品其言而察其妙,感受意象、意趣、情感、心绪、欲望,吸纳其中的情智元素,能产生体悟和理解,实现“言”向“思”的转化生成。在内化情智思维的同时,通过小说虚构的话语世界建构生成的具有创造性与多样性的意义,同构交感,相互同化,思之于心而形之于言。选择恰当的言语材料和言语形式旁批评点,又实现了“思”向“言”的转化生成。在言与思的共生互转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充分地接触语文材料,言语素养与精神素养同步提升,这是一种超越了浅层的欣赏性阅读而无限接近于鉴赏性阅读的深阅读、真阅读。
(本文为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S2017GHB1452)
作者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第二中学(7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