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地科院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湖南 长沙 410000)
铅、锌分类研究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1900-1960年,依据主要是工业因素、岩浆岩以及成矿的温度要素等,第二阶段是1970-2000年,依据主要是地球地层控制、海与火山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其他多种成因看法等。在类型划分初期,划分依据多是地球的同位素、微量元素以及多成因要素等,矿体形状、矿床形成环境、矿床结构及其组成、矿床间的相互作用等也是当时的重要划分依据,此外,孟宪民等学者的研究对于相关理论有着重要影响。
在我国,露出部分的地层可大致分成3个亚段,岩石组成部分主要有:绢云母板岩与砂砾质板岩,其中砂砾质板岩透水性能好,可为成矿因素中的迁移与热液渗透现象提供较好环境基础;此外在亚段中主要由泥土组成的岩石可将水隔离,为存储热液提供较好环境基础。我国矿层地层厚度约2400m,有丰富矿物质种类,其中铅锌元素的含量非常高,是矿床形成的良好环境。
根据对我国铅、锌矿床分布情况分析可得,矿床所在地层富有火山石碎渣与石头碎渣,是形成矿床的良好环境;矿床层厚度大、微量元素丰富,成矿的物质条件也很好,可为矿床形成创造良好物质条件;一般矿床层均较长,不会对成矿因素产生特别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我国,铅锌矿矿床形成的发展有着极好的前景。
我国铅、锌矿床较为分散,近几年西部已成为了我国铅、锌矿物质开采的重要区域。根据铅、锌矿物质的成矿规律,我国西部地区铅、锌矿物质的成矿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火山类别、岩浆类别、热卤水类别、风化类别以及沉积类别,成矿类型与所在地的地质因素关系极大。
我国碳酸盐类型矿床分布占比较多,大多处于稳定地台边缘处,如塔里木盆地边缘地区、上扬子地台的边缘地区、华北地区边缘,较早被发现有铅、锌矿产的地区有粤西到桂东地区、滇黔地区以及凡口到四顶地区;碎屑岩类型矿床也属于碳酸盐矿床,其含量中有着丰富的铅、锌矿物质,大多分布在由深海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地域,其覆盖区域非常大,如西秦岭与内蒙古的狼山;海底火山运动所产生的矿床被称为海相火山岩类型的矿床,在我国数量并不多。
某铅锌矿已探明铅锌储量约29万吨,铅、锌含量分别为0.95%、2.23%,规模达到了大型。矿区内未有地层出露,分布有近EW向压扭性断裂、NNW向-近SN向扭张性断裂、NNE向压扭性断裂,最主要的控矿断裂是NNW向-近SN向断裂。该铅锌矿矿体组成主要有:含矿绢云母化碎裂岩、矿石英脉以及含矿绢英岩,属于NNW走向或近SN走向,整体呈现为向北散开、向南收敛的帚状。该铅锌矿矿区内,绢云母化碎裂岩与硅化-绢云母化正长花岗岩和铅锌矿化关系密切,主要矿物为闪锌矿与方铅矿,其次为黄铜矿,此外存在少量磁铁矿、辉银矿、钛铁矿等。
图1 某岩体的部分铅锌矿的成矿模式示意图
经分析得,铅锌矿区构造中有因岩体固结产生的多组断裂,宝翠山断裂是由多条石英脉破碎带组成,其脉体呈帚状,局部有弯曲、分支等现象,结合其他表征可得该断裂曾经历2次活动,查证后判断:这组断裂是铅锌矿床最主要控矿因素。经查证,判断此铅锌矿所在位置是斑岩成矿系统的远端或顶端,其流体可能是由斑岩岩浆的结晶分异产生的,成矿流体在其所在岩体的各单元花岗岩上不断上侵,并在岩浆高热驱动下沿断裂破碎带运动、位移,迁移过程中还与围岩发生水-岩反应,使得流体中铅、锌等元素富集度越来越高,随着温度与水的作用,铅、锌等成矿元素最终落于破碎带,图1为其成矿模式示意图。
综上所述,我国国土辽阔、矿床种类丰富、铅锌矿含量高、矿床形成条件良好,拥有着极为良好的找矿前景。为了发展国家经济、满足人民生活需求,应当利用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对铅锌矿床进行分析,了解其控矿因素、成矿模式,根据不同的矿床情况选择不同的开采方式,兼顾经济、环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