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农、林、旅结合精准扶贫探究
——以沙窝乡赵寨村项目为例

2018-09-03 01:19湖北鄂州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卫莉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8年14期
关键词:基地精准

文|湖北鄂州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卫莉

1 山区精准扶贫工作概述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各级政府时刻牢记消费贫困人口的首要任务,山区贫困人口成为了脱贫致富工作的最大阻碍,为此必须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来弥补传统扶贫工作的不足之处。精准扶贫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脱贫对象的精确删选、扶贫项目的精心准备、扶贫资金的专项使用、扶贫政策的精准到位、扶贫技术的有效落实等。同时,分批分类也是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核心指导思想,为了更好地开展精准扶贫必须根据贫困地区的人文、地理、环境、经济等特点进行准确的分类,其中山区型贫困乡村通常都具有远离城市或乡镇中心,村域内基础配套设施薄弱、村域内外交通较为闭塞与外界联系较少,地处于深山或多个行政区域的边界处等特点。

2 区域概况

2.1 项目地理位置

本案例位于湖北省鄂州市沙窝乡赵寨村,其北抵燕矶镇百洪村、新庙镇水月村,东临沙窝乡沙窝村、保团村,西南与泽林镇涂桥村、花湖白龙村相接,全村国土面积5.27平方公里。

2.2 项目自然环境条件

赵寨村由于地处湖北山区属鄂州市三大丘陵岗地之一,辖区内的地貌以丘陵岗地为主,岭谷众多,其地势为西高东低,村内最高海拔216.5米即大洪山,最低海拔49.0米为黄龙水库。村域内水体充沛,仅黄龙水库的单体汇流面积就达到了60公顷,水库内可谓碧波万顷,而在环库岸线更是如同鬼斧神工一般,遍布浅湾与半岛。

赵寨村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带,其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在1153mm左右,而年平均气温为17℃,年无霜期为273天,年均日照时数为1897小时,十分有利于各类农作物生长。

2.3 项目社会及经济条件

赵寨村下辖14个村民小组自然湾,共445户,1684人,辖区内共有耕地面积773亩,而山林面积却高达4600亩人均山林2.73亩。据鄂州市民政局相关数据统计该村2014年人均收入2150元,其主要依靠种植水稻、油菜、香椿等农作物,由于辖区内并无成规模的第二或第三产业,大部分剩余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都选择了外出务工。

2.4 项目人文条件

顺治康熙年间(约1645年),以赵干为首的民间义士,为反清复明,召集赵文、赵武、赵龙、赵虎商议,广积钱粮,屯兵养马,故而得名赵寨。赵寨历史悠久,有较深厚的人文底蕴,从远古到近代留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和人文景点,例如,贞烈庵、翟家湾烈士陵园等。

2.5 项目现状及设备情况

赵寨村虽然在村落北侧有便利的汉鄂高速公路,而距汉鄂快速沙窝出口仅1.0公里,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但是由于村落内大部分道路还属于农机路,部分路面甚至未进行硬化,从而导致了辖区内交通通行能力受限。目前,辖区内公共配套设施较为落后,缺少村民休闲活动场所、公厕、垃圾收集点、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另外,现状村民住房均为一户一宅的形式,新旧建筑混杂,建筑风格各异,建筑整体性较差。

3 沙窝乡赵寨村农、林、旅结合精准扶贫规划策略

3.1 总体目标与推进规划

本案例作为贫困山区的精准扶贫项目,其必须以赵寨村当地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条件为前提,充分依托现有的各项资源优势,通过对其进行合理的整合,将全部力量集中在农业、林业、旅游业等相对优势产业中,发挥上述产业投入少、见效快的特点,推动村域集体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将通过新建各类种植基地、旅游公司、农产品加工厂的设施来吸引村域内青壮年劳动力回流,从而达到就近就业、就近脱贫致富。另外,还将对村域内道路交通、科教文卫、市政配套等设施进行提升,从而促进贫困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

3.2 项目农业精准扶贫规划策略

赵寨村由于村域范围内可耕农地数量较少,劳动力平均年龄较高不适宜进行高强度作业,在发展第一产业时必须根据场地条件和劳动力水平推进特色农业和经济作物建设。同时,在农作物的选择上不但要考虑赵寨村的自然环境条件特点,而且其对于水肥、种植技术的要求也应当较低,同时也应当确保一定的经济性。另外,在进行项目调研时对原村域范围内所种植的农作物进行了全面的摸底,使得推广项目既能得到群众的认可,又能让农作物满足地域性要求。最终将油茶、香椿、水稻、油菜等农作物作为发展第一产业,其分别在村域内规划了最为合适的发展区域。例如,花卉和蔬菜种植基地其所生产的各类蔬菜和花卉以及日常生产所需的各类化肥等资源必须依赖公路进行运输,项目将其布局在较为靠近交通枢纽的位置,以便保证其物流的便利性。而上述两种种植基地在生产时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而从图1中可知基地南侧的黄龙水库成为其生产用水的保障。另外,油茶和香椿的生长需要充足的光照,而村域西南侧的山地则是采光、通风、排水条件最出色的区域,十分适合发展上述两种农业。

为了进一步提升赵寨村农业生产的附加值,案例还结合赵寨村生活习惯及传统工艺,提出了大力发展赵寨村特色农产品和传统食品加工,让更多村民能发挥所长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例如:依托项目发展计划中推广种植的油菜资源则可利用村域内闲置民居开办小型油菜加工厂,将种植的油菜直接转换成绿色有机的食用油;发挥当地传统美食的优势,并结合后期发展的体验旅游业加工销售豆丝、手工糍粑、咸菜等特色小吃。

3.3 项目林业精准扶贫规划策略

赵寨村共有4600亩山林其森林覆盖率达到了60%,如何利用宝贵的森林资源让青山绿水成为赵寨村村民的“金山、银山”成为了扶贫发展项目选择的关键。林下经济作为目前林业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型模式,其依托于山林地区优势的环境资源,采取了林下果蔬、林下畜禽等形式,充分发挥林地无污染、物种丰富、生态系统稳定的特点,成为了林业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

在赵寨村的领地内推广种植各类食用菌及养生谷物,并采用有机食品的管理模式,不过分地追求食用菌及养生谷物的年产量要求以质取胜,以示范户与合作社的形式逐步进行试点和推广,从而吸引和带动区域内农户广泛参与。同时,建设农产品初加工基地对村域所出产的农产品进行筛选和分级,并通过真空包装或冷链技术提升农产品的保鲜程度,从而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品质。另外,加工基地的建设和运营也能为赵寨村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解决部分村民就近就业的现实问题。

结合赵寨村生态旅游项目建设需要,先期从外地甚至是国外引种园林绿化树种,其不仅要适宜在湖北地区生产,而且其景观性、品种新颖度也必须得到有效保证。在引种和驯化期过后,将与园林科研单位一同对其进行研究,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育和繁殖出自己的林木并将其推销至全省乃至全国。

3.4 项目旅游业精准扶贫规划策略 图

本项目充分利用精准扶贫政策和省级国防教育基地建设机遇,结合赵寨村乡土文化、历史人文、田园风光、山地景观等多种优势适度发展旅游服务业,并积极引导村民参与投身旅游事业的开发和建设,从而起到提高村民整体收入的作用。案例根据旅游产品功能,将产品划分为四大版块:红色旅游产品板块、历史文化产品板块、乡土风情旅游板块、休闲娱乐旅游板块。

红色旅游产品板块主要包括了翟家湾烈士陵园、古营寨、新四军墓地、国防教育基地等四处主要组成部分;历史文化产品板块主要包括了赵氏祠堂、大猫儿洞、细猫儿洞、朱祖富举砣、杨昆山卖柴、卫老六抢媳妇、贞烈庵;乡土风情旅游板块主要包括了黄龙溪、油茶基地、花卉苗圃基地、中心民俗村、香椿基地;休闲娱乐旅游板块主要包括了庙头边度假村、马湾农家乐、上老屋度假村。

表1 赵家寨农业精准扶贫项目发展规划表

1本案例村域农业产业规划图

图2 本案例旅游产业布局图

作为发展村域旅游业的首要选择,充分依托赵寨村离高速公路出入口较近的交通优势,将其打造成周边城市的“后花园”与“花果山”。将村域内各类绿色有机的农产品及林产品为核心竞争力,从而吸引大量的城市居民在节假日前往赵寨村进行观光、游览、采摘、垂钓等各项休闲活动。例如,利用村域中部的蔬菜种植基地以及北部的稻菜轮作基地等设施打造无公害特色蔬菜品牌,同时提供游客采摘体验,发展观光采摘园。同时稻菜轮作基地在春季油菜花盛开的季节可以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赏花,而且在稻田内种植稻种也可开发成展现当地农耕文化的展示节目,并进一步发展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观光项目。

赵寨村作为传统的革命老区,村址范围遍布了翟家湾烈士陵园、古营寨、新四军墓地、国防教育基地等红色旅游资源。近年来地方政府和市民对于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越来越浓烈,赵寨村在发展旅游产业时可充分发挥当地的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在吸引游客前来游玩的同时能够更好地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特色,以提升村域旅游项目的品质和档次。

在赵寨村的庙头边度假村、马湾农家乐、上老屋度假村等处结合现有的各类旅游设施开发度假休闲、户外探险等项目的旅游方式。凭借富于变化的地形地貌、蜿蜒曲折的河流小溪、茂密的植被,赵寨村可开创攀岩、溪降、高空索道、漂流等形式的深度户外运行项目,让居民参与基地建设和活动组织,完成筹备、运营和营销等工作。

3.5 项目管理模式的精准扶贫策略

在网络时代无比汹涌的浪潮中,山区精准扶贫项目若要取得成功还必须依靠发达的互联网技术,将各类农林产品通过各类网络平台直接面对消费者,而农户也能从网络平台上了解和掌握最新的市场资讯,从而指引农户对今后的产品结构进行及时的调整。另外,项目还可将村域内开发的各类休闲旅游项目通过网络平台推送给周边城市的居民,让其进一步直观地了解赵寨村旅游的具体情况。

为了维护和改善生产条件,在资源互补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成立农村经济合作社,通过 “公司+基地+农户” 运营模式,让农民与企业结成紧密利益共同体,结合赵寨村实际成立油茶农业合作社、蔬菜农业合作社、香椿农业合作社、赵寨村旅游服务公司。通过媒体宣传增加知名度,运用互联网成立电子商务。

3.6 项目收益估算

为了将精准扶贫落实到实处,通过全村干部群众数年的努力,始终坚持以优化村级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推广和应用,提升各类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并综合开发农业的生产、生态与生活功能,建设成为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具有田园文化内涵的自然、清新、质朴的农业休闲观光区。项目自2015年开始实施后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功,经过项目收益估算,到2019年村集体纯收益为260万元/年,按照全村446位贫困人口的基础计算,仅村级集体经济即可提升每5800元/年的纯收入,如再加上其在参与上述精准扶贫项目中其实际收入还将进一步提升。

4 结语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将在本世纪初前半叶彻底消灭我国贫困人口,而从前实施的各项扶贫工作虽然在一定范围内取得了成效,但其在本质上还是依靠大量的政府输血,从而弱化和忽视了贫困地区自身的造血能力。本文通过精准化扶贫模式以产业促增收、以产业促就业、以产业促发展,使得扶贫工作真正落到实处,避免出现扶贫行动一结束,已脱贫的贫困人口重新返贫。在精准扶贫的道路上注重因地制宜、规划衔接,从根本上解决山区贫困人口的就业、生活问题。

图3 本案例精准扶贫项目收益估算图

猜你喜欢
基地精准
秘密基地
秘密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精准扶贫连着我和你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贯彻精准扶贫要求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精准的打铁
我的基地我的连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