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设计理念在国外城市雕塑中的实践探索

2018-09-03 01:19安徽省雕塑协会王开彩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8年14期
关键词:城市雕塑雕塑理念

文|安徽省雕塑协会 王开彩

一、绿色设计理念的内涵与基本原则

(一)绿色设计的内涵

不同于市场经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绿色经济兼顾了经济发展与生态和谐。 如果说,传统经济以破坏生态平衡、损耗人类健康为代价,那么绿色经济就很好地维持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平衡,合理地保护了地球能源与资源。随着绿色经济和生态的不断发展,绿色生态理念开始运用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绿色设计领域。并且开始全面影响到具体设计与作品的创作与生产环节,进一步强调了生态平衡与和谐自然的价值观, 弥补了“生态危机”对社会发展的不良影响。

(二)绿色设计理念的基本原则

绿色设计理念的最终目标是:在建设的初始阶段就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治理思路,研究如何使产品在其存续期间尽可能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如何从根本上消除污染。 基于这一原则,设计师们应尽量采用可再生资源,避免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同时在设计时尽可能的增加产品及产品材料的生命周期, 最终打造出安全可靠、符合自然与社会需求的成果。

二、绿色设计理念在国外城市雕塑中的兴起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迅猛进步以及人们对于精神文明不断标高的需求,使得城市文明一边在以“拔苗助长”的速度崛起,一面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系列次生问题:人为的污染与浪费,过于浮躁的社会环境,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等等。 面对复杂的雕塑环境,面对市场经济下越来越多功利至上的艺术家,我们不禁要问: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合理吗? 这一切都是城市雕塑发展的方向吗?

此时,绿色设计理念的诞生则给当代城市雕塑找到了新的出路,无论是在材质选择、创作手法还是在价值观体现、雕塑理念等方面都对城市雕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城市雕塑的可持续发展。伴随着迅猛而来的新思潮,遵循资源、能源再利用原则以及再循环原则的绿色设计理念在节约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产生了巨大的作用,被大量而广泛地运用于城市雕塑中。

三、绿色设计理念在城市雕塑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绿色设计理念从诞生之初就引起广泛关注,并已经优先在国外一些环保理念较为成熟的国家践行,本文在研究了大量成熟案例后,发现绿色设计理念在国外城市雕塑的应用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倡导绿色理念

从上世纪70年开始的环保主义艺术浪潮中可以看出:在雕塑设计上,区别绿色设计理念雕塑与传统雕塑之间的关键点便在于该作品是否植入了绿色人文情结。当代景观与艺术设计已经不再是“模式化”的产物,而是逐渐注重对于人们心理产生刺激与影响的意义。当环境保护成为这个社会的迫切期待时,对城市雕塑的更高要求也被提上了日程。

彼得·沃克,作为一名享誉国际的景观设计师,他在众多作品中都表现了倡导绿色环保理念的可贵精神。表现在他的作品在使用自然材料的同时又强调线条与秩序,其作品中使用到的自然材料均按艺术家的想法被纳入进严谨的几何秩序中,这使得他的作品成为绿色理念与工业时代的完美结合。例如彼得·沃克应哈佛大学之邀,于1979年为其设计的泰纳喷泉( Tanner Fountain)(图1),这一作品融合了极简主义与绿色设计理念, 历经20多年仍散发出迷人的气息。作品共由159块石头,排列成大小不一的环形石阵,而在石阵中央设置雾状喷泉,喷泉喷出的水雾弥漫在石头阵上,营造了一种神秘的仙境之感。设计上极简,却在景观体验上呈现出千姿百态的丰富观感。喷泉的形态会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变化,似乎有着沟通自然的作用,这种设计可以看做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完美体现,更是绿色设计理念的典范。

(二)绿色材料的探索

大自然中蕴藏着丰富的宝藏,如大自然中的花朵、植物、石头等都是纯天然的绿色能源,它们完全可以被合理利用,点缀在城市的角角落落里传递着都市人久违的田园气息。以近期兴起的植物雕塑为例,它是以天然植物为材料的中心,并掺入硬质的石块、木头等辅料,按照雕塑创作者的理解和想法,通过喷印、绘、染等特殊技法,制造出的立体造型艺术。杰夫·昆斯(Jeff Koons)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的宫廷大花园里的作品“Split-Rocker”(图2)即是一例,该作品是由内部重11吨的不锈钢雕塑骨架和外部9万朵活生生的花和植物构成。

那么,除了植物雕塑,现代社会带来的大量工业和生活废弃物同样是另一种环保材料。 当它们成为艺术家手中的创作材料时,当它们按照一定的造型和比例或色彩重新呈现在大众面前时,它们就是获得了生命的艺术品。 它们充分体现了人类“物尽其用”的智慧并为环境保护尽一份力。例如德国行动派艺术家哈斯切尔特(Ha Schult),于1996年就开始着手“垃圾人计划”。看似无用的废金属、计算机零件、废弃瓶子等生活垃圾,都被艺术家当做创作材料,填充进了约一千座180公分的垃圾人(Trash People)雕塑里,而且从1996年起迄今,它们被不断运往世界各地的各个景点,德国的露天圆形剧场、巴黎新凯旋门、瑞士策尔马特山峰、埃及金字塔、北京长城等都曾是垃圾人雕塑经过的地方。

图1 泰纳喷泉——彼得·沃克

图2 “Split-Rocker”——杰夫昆斯

图3 “华之魂”设计效果图——卡塔拉

(三)运用绿色能源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科技的进步为可持续绿色能源的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等都是环保的绿色能量,它们正被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运用于城市雕塑的实践中。例如在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有一座地标性建筑,造型如一朵金属郁金香(图3),它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是一座太阳能活动雕塑。雕塑材质由铝和钢构成,重量达18吨,共由六片高达20米的“花瓣”构成。它由计算机控制的液压设备控制闭合状态,日出时花瓣打开,日落时花瓣闭合。由于一年四季日照时长的不同,一天之中阳光的强弱亦不同,因此花瓣的开合程度及花朵朝向都是不同的,他们甚至可以充当大自然的“报时器”。雕塑底座下方是一座直径达44米的水池,水池被一片草坪环绕。雕塑的金属花瓣在阳光的照射下会折射出令人目眩神移的粼粼波光。更为神奇的是,每当雕塑周围的风力强劲,风速超过80km/h时,金属花瓣则会缓缓闭合,以保护雕塑整体安全性。

再如风能。每个城市拥有的优势资源不同,在风力资源异常丰富的国度,风能既能被用来发电以满足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也可用于城市雕塑实践中以装点城市文明。甚至,高超的艺术家可以将两者完美结合。如耸立于英国柴郡莫西河畔,一座名为“未来之花”的雕塑(图4),由Tonkin Liu工作室设计,整体高度为14米,其中花瓣由穿孔的镀锌钢制成。它正是审美与实用相结合的雕塑典范。雕塑内置60个风力发电机,以类似风车的工作原理转化并贮存电能,花瓣上设置多盏小型的LED灯,可以用于夜间照明使用。神奇的是,当周围风速超过每小时5公里时,灯光会逐渐扩散,形成光晕,从远处观赏就是一团红色光芒。

再如潮汐能。潮汐能主要用来发电,其原理是利用海湾、河口等地形建水堤,以大量屯蓄海水,并在坝中或坝旁修建发电厂以发电。在绿色设计理念的启发下,许多设计师、艺术家和科学家开始一起将目光转向这种永恒的、无污染的能量,通过独具匠心的设计来利用潮汐能。美国纽约作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常年灯火通明霓虹闪烁,造成了资源和能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很多设计师们都在尝试探索一条更为清洁、绿色的能源采集方法来填补城市巨大的能源缺口,其中有一项设计入围了“2009年新一代设计大赛”,该设计由理查德·加伯和布赖恩·诺维洛提出,主张用潮汐能为街灯提供能源。

图4 “未来之花”实景图——Tonkin Liu

图5 德国国会大厦

图6 海底雕塑景观工程

(四)实现再循环

绿色设计理念中,“再循环”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在现代城市雕塑实践中,“再循环”主要体现在材料与作品两个方面。首先是材料上的再循环,以德国克里斯托夫妇的“被包裹起来的国会大厦”为例。生态问题是一个系统问题,要关注从材料的生产、使用、消费、报废、分解等全过程的生态指标,不应只是在某些环节中讨论生态问题。克里斯托夫妇以包裹艺术而闻名,他们的包裹艺术作品小至瓶子、油桶、自行车,大至建筑、岩石和岛屿,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柏林国会大厦,在经历了24年的努力争取之后,1995年6月24日“包裹起来的德国国会”这一工程终于在90个专业的登山者和120个安装工人的努力下完成了。这件“被包裹起来的国会大厦”看上去仿佛是一件大礼物。被“包裹的国会大厦”(图5)在一天中的不同时光、不同角度都呈现出不同观感,尤其是那由柔软的纤维组成的织物材料,在夜光下更是散发着微弱的光芒。作为政治艺术品,“被包裹的国会大厦”以绿色循环理念,以及织物独特的温柔触感,使得这一政治艺术成为近年来,政治艺术中效果最佳的一座实例。

除了在材料的使用上实现再循环之外,“作品的再循环”同样是一种绿色理念的新思路。城市雕塑除了承担传播城市文明的审美功能,同时,还能帮助恢复并重建自然生态环境以及解决生态与城市之间的矛盾。由于工业污水的肆意倾倒、海洋渔业的过度消耗、全球变暖等原因导致海洋中的珊瑚礁面积呈现出锐减趋势。甚至,全球海域中70%的珊瑚礁遭到人为破坏,这对于世界各地沿海城市的生态环境提出了严峻挑战。海底雕塑的设计初衷就是因为艺术家开始逐步关注海洋生态保护问题,通过在海底放置符合环保要求的雕塑作品,让其在自然的海水腐蚀作用中逐渐与海底环境融为一体,成为重建海洋生态环境的基础工程之一。如墨西哥的坎昆和开曼群岛等知名旅游城市都开展了类似的海底雕塑景观工程,在满足旅游者的审美诉求中同时达到了恢复并重建自然生态环境的效益。

猜你喜欢
城市雕塑雕塑理念
巨型雕塑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我的破烂雕塑
写实雕塑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市雕塑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自然雕塑
挪威城市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