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青
[摘 要] 通过思想品德课资源开发,用“生活”理念贯穿品德课改革,使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贴近青少年的生活与身心特点,力求将满足学生成长需要和满足国家与社会对青少年成长的需要统一起来,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思考探究,体验感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
[关键词] 思品课程;资源开发;年龄特征;健康成长
以初中生的生活体验为基点,重视从多变的生活中开发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引导初中生在鲜活的生活中的体验、感悟、内化教学内容,从而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是教师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
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思品课程设计的基础,课程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在讲授“生活需要宽容友善”时,我们曾经把一则学生为小事发生口角进而挥拳相向的案例作为素材,让学生对此做出评判。两位当事人一上台就进入了“角色”,站在评判人的立场对素材中的当事人行为做出了公正的评价。畅所欲言完毕,他们就会心地笑了,因为就是他们在事发当天千方百计地维护自己的利益,不愿意主动承认错误,承担相应的责任;而一旦站在了中间人的角度,他们就不由自主地通过审视他人的错误,进而反思了自己的行为,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就这样,一堂不动声色的思想品德课,避免了激烈的思想冲突,让学生从生活体验中获得了思想上的共鸣,收获了情感上的认同,真正体现了“为学生道德与精神成长服务”的课标要求。
随着生理发育逐渐趋向成熟,孩子在心理上觉得自己是个大人,同时也希望别人把他当成大人,开始有了自己的主张,为未来的独立处理事情奠定了基础。这时,孩子往往也会表现得很叛逆:一种是外显的,直接和父母顶嘴冲撞,不管父母说得是对是错,一概不接受;另一种是内隐的叛逆,表面上虽不反抗,但内心或行动上却对父母说的置之不理,同样令父母头疼不已。
“亲子关系处理得好,子女就会有良好的成长环境;处理得不好,则会影响子女的健康发展。”鉴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设计“与父母平等沟通”之前先与多位家长取得联系,请他们结合自己年轻时的辍学原因、中年时的艰苦创业、对孩子未来的满怀期待等写一篇《给孩子的心里话》。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父母“高期待、严要求”的思想根源,更是从父母为谋生“早出晚归”、没有时间进行亲子交流的遗憾中读出了父母的忍辱负重,为自己的少不更事后悔不已。
由于初中生尚不能准确地评价和认识自己的智力潜能和性格特征,很难对自己做出一个全面、恰当的估价,而是凭借一时的感觉对自己轻下结论,这样,就导致他们对自己的自信程度把握不当。几次、甚至一次偶然的成功,就可以使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才而沾沾自喜;几次偶然的失利,又会使他们认为自己无能透顶而极度自卑。这两种情绪往往交替地出现于同一个学生身上。
在“换个眼光看老师”一课中,学生对本校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师进行评价,并说出具体的理由。学生照例说出了几位教师的工作成绩、学校的评价、上级部门的宣传等。在此基础上,我们向学生展示了他们没有看到的另一面——几十年的辛勤耕耘、长达数年的学历进修、兢兢业业的教学研究、评职称过程中的坎坎坷坷……教师结合本校教师的自身修养对学生“言传身教”,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可以从优秀教师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也不再纠结于考试的暂时失利,而是放下包袱,轻装上阵,继续用功。
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課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学生感到教师亲切可信,思想品德课的教育价值就体现出来了。
思想品德课资源的开发和有效运用,帮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行,思辨和理性的层次得到了提升,逐步形成了合格公民所必备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及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为学生健康人格、良好品性及生活适应能力、交往沟通能力的养成奠定基础。学生在矛盾冲突中思考探究,体验感悟,真正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
参考文献:
[1]严开宏.生活即教育:涵义与疑义[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06):7-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阶段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