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丰春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论述突出了对话在初中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价值,对话是语文阅读课堂的生命,没有对话就没有阅读教学。初中语文教师要基于对话在阅读教学中的价值,深化对话式阅读教学,全面提升初中阅读教学有效性,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构建对话话题,提升对话有效性
初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首先要解决一个对话话题构建的问题,因为对话话题是对话式阅读教学的前提。对话话题的构建方式不拘一格,教师可以根据学情特点、文本内容等灵活选择构建对话话题,可以以文本题目作为对话话题,也可以抓住文本线索构建对话,此外阅读教学中自然生成的疑问、矛盾冲突等都可以成为语文对话的话题。
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我就抓住文章的题目,通过解题构建对话话题:根据文章的题目,能不能说说“我” 的活动范围在哪里?课题中“从……到……”表明文章主要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按照这样的顺序划分,文章又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各写了哪些内容?在解题过程中,我又展示了与文章题目相关的图片。
显然,选择文章的题目作为对话话题,较好地抓住了文本的切入点,通过对话不仅使学生对本文的结构特点形成整体认识,而且掌握了文章主要内容、写作顺序等,图片的辅助使用,则有效激发了学生参与对话的兴趣,提升了对话的有效性。
二、营造对话情境,提升对话主动性
对话是一种思维活动,它需要调动对话者热情。初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对话情境,激发学生参与阅读对话的主动性,使学生在情境作用下主动参与对话阅读学习活动。
对话情境如何营造?教师可以利用抒情性的话语渲染气氛,通过富有感性色彩的话语,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教师也可以通过联系旧知识、联系现实生活、利用多媒体等多样化手段营造对话情境,使课堂的情感沸腾起来,思维灵动起来。
如朱自清的散文《春》,在阅读导入环节,我要求学生吟诵自己最喜欢的歌咏春天的诗句,并交流自己的感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课堂上歌咏春天的诗句此伏彼起;再加上辅助的音乐,学生动情的吟诵,课堂对话情境浓郁,此时引入朱自清的《春》就水到渠成:“那么,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又是怎样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让我们一起徜徉于他的散文名篇《春》。”在对话情境的熏陶下,学生参与课堂对话热情高涨,为对话进行了有效的情绪渲染与铺垫。
三、拓展对话方式,提升对话互动性
初中语文课堂对话的深度与广度和对话的主体直接相关,目前语文阅读课堂对话主体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较为常见。为了进一步提升阅读教学课堂對话的互动性,教师要进一步拓展方式,在深化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生本对话、小组对话、微对话等。生本对话是指学生通过了解写作背景与作者的生平资料,透过文本文字,全面把握文本;小组对话是指推
动小组学习,促进小组之间的课堂对话;微对话是对阅读课堂对话的深化,学生可以借助微媒体把自己阅读学习的成果、困惑等进行交流。
如曹操的《观沧海》一诗,在教学该诗之前,我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曹操的生平资料,并了解该诗的写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诗人在该诗中表现出来的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学生也就不难理解了。
四、优化对话活动,提升对话应用性
初中语文教师要进一步优化课堂对话活动,可以是基于文本某一知识点、某一突发性问题挑起学生之间的对话,制造对话,激化对话,放大学生思维上存在的分歧点,从而将学生对话推向深入;也可以将对话与说、唱、演等有机结合起来,如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对话。
如都德的《最后一课》,文章末尾通过人物描写,将韩麦尔先生的形象推向高潮。在感悟人物形象与复杂情感时,我没有采用传统的问答对话形式,而是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各小组进行推敲,展开角色表演,并由扮演者阐述此刻自己的心理与复杂的情感。这样的对话以活动形式展开,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对话兴趣,而且使学生在真切的扮演中获得丰富的体验,学生很容易地就体会到韩麦尔先生对国家的满腔热忱,对敌国的满腔悲愤,对学生的满腔期望等。
总之,对话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生命,也是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推进的有效方式。教师要进一步提高理论素养,在实践中不断探究对话式教学的有效路径,在有效对话中构建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作者单位: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叩官镇初级中学(262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