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牡丹亭》是昆曲中的经典剧目,近年来青春版《牡丹亭》的巨大成功,带给我们极大的借鉴意义,有利于传承传统昆曲文化的同时,促进传统戏剧与当代戏剧文化的融合发展。其借鉴意义主要包括:第一,注重意境美,讲究写意性;第二,结合现代舞台审美,引入现代元素;第三,内容只删不改,最大限度保留原汁原味。力求在新时代文化浪潮中保持昆曲的影响力,使昆曲在保持传统韵致的同时,契合现代人们的审美需要。
关键词:牡丹亭;昆曲;当代戏剧;发展融合
《牡丹亭》作为昆曲中的经典剧目,不仅成就了昆曲的辉煌,同时昆曲的婉转悠扬亦成就了《牡丹亭》的不朽地位。《牡丹亭》这一传统戏剧中的代表,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审美标准,展现出传统昆曲文化的韵致。《牡丹亭》这一昆曲剧目,自明代以来就影响深远,千百年来反复传唱、经久不衰。但不可否认,近年来随着流行文化的兴起,如何在新时代文化浪潮中保持昆曲的影响力,使昆曲在保持传统韵致的同时契合现代人们的审美需要,是切实需要考虑的问题。《牡丹亭》作为传统经典昆曲中的代表,透过其剧目的演变与发展,即从传统《牡丹亭》到青春版《牡丹亭》的流转,探讨传统昆曲文化的韵致在当代戏剧艺术发展中的融合。借鉴传统昆曲与融合现代戏剧主要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意境美,讲究写意性
昆曲作为传统文化之代表,与中国古代审美一脉相承,讲究写意性,追求意境美,通过内敛含蓄的表现手法,表达思想、传递情感。这一点与西方艺术特征有所不同,西方艺术追求写实性,通过具体、细致的表达,生动还原客观现实,将对原物的还原程度,作为判断艺术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1]]与此同时,以《牡丹亭》为代表的昆曲作为傳统艺术的代表,追求的是一种意境,讲究有神韵,通过抽象的表现手法展现人物的细腻情感,渲染烘托剧目的内在气氛。传统昆曲并不局限于对现实的临摹,这代表了中国人独有的审美标准,所谓诗情画意就是人们追求的美的体验。
与此同时,现代戏剧艺术受到西方戏剧的影响,或者说受到西方审美标准的浸染,现代戏剧似乎少了几分传统昆曲中的含蓄之美,更加直白、简单易懂,一定程度上符合人们快节奏文化消费的需要。但现代戏剧要想实现长远的发展,就不能没有“根”,不能完全摒弃传统文化的审美需要,现代戏剧有必要更加注重意境美,传承传统昆曲的韵致,追求写意性,充分发扬《牡丹亭》所独有的诗歌的韵律,让含蓄内敛的传统审美重新在舞台上大放异彩。
2结合现代舞台审美,引入现代元素
传统昆曲文化与当代戏剧艺术的融合,不是简单的、机械的迁移,更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照抄,传统昆曲的传承也应当充分考虑当前观众品味、舞台特点、现代技术等多方面的变化,将传统昆曲与现代戏剧完美融合。一方面,适当加入现代舞美效果,提高传统昆曲的视觉效果。传统昆曲的韵致主要通过“手眼身法步”等神态来传达,讲究形神兼备,观众主要通过近距离的细致观察来体味其中的情感;与此同时,现代舞台场地宏大,观众人数众多,位置在十几排之后的观众其实很难观察到演员神情的精妙,因此,有必要结合现代舞台宏大、观众人数众多的特点,在戏曲中融入一定的现代舞美效果,通过现场气氛的渲染,提高全场观众的视觉体验,但应当注意的是现代舞美效果的加入不应当喧宾夺主,不能忽视戏剧演员本身的魅力。感受到那种热烈而缠绵的氛围。例如《还魂》一折中杜丽娘的起死回生,剧本中只是写开棺后杜丽娘回生,而在青春版《牡丹亭》中则有现代舞美效果的加入,舞台上则是杜丽娘从舞台深处渐渐地升上来,这样一种舞台装置的运用,非常好地表现了杜丽娘还魂的过程,优雅、浪漫,且富于诗意。[[2]]另一方面,适当引入现代舞台科技,与现代戏剧艺术完美融合。当今,现代舞台科技发展迅猛,包括灯光、3D投影、烟雾、立体舞台等科技元素的加入,使现代戏剧的视觉效果越来越受到观众们的喜爱。因此,在传承传统昆曲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现代舞台科技的最新成果,规避传统昆曲只有简单单调布景的弊端,使其更符合现代年轻人的审美需要,提高年轻人的接受度,更好地传承、发扬传统昆曲的韵致。
3内容只删不改,最大限度保留原汁原味
关于戏剧的传承与发扬,如何在创新的同时,保持原汁原味也是人们需要考量的重大问题,避免在传承过程中,丢失了传统文化的内在韵味。青春版《牡丹亭》虽然有对传统《牡丹亭》在形式上的诸多改变,但是内容上的始终如一,也是其获得认可的关键。青春版《牡丹亭》在内容的编排上坚持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内容只删不改,因为小说原著内容过长,难以通过一场戏剧全部表现出来,有必要进行一定的删减,但是其坚持只删不改的原则,是为了保持其作品内在韵致的始终如一,避免删改过程中,变成了全新的曲目,完全背离了小说作者或者是经典戏剧的一致性。[[3]]人们看传统剧目追求一定的创新性的同时,并不认同对原作的肆意修改,因此,当代戏剧艺术在表演传统剧目的过程中,采取只删不改的方法不失为一个好的策略。内容只删不改,可以最大限度保留作品的原汁原味,符合传承传统文化的需要。
当前,许多传统曲目的再现,未收到良好效果,甚至获得广泛批评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将原作改的面目全非,虽然修改也是一种再创作,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修改者的思想与审美,但观众基于对传统剧目根深蒂固的认识们往往很难接纳过分的修改,因此过度的修改王王招致批评,因此,旧剧新演的过程中,应当注意把握尺度,主义保留原作的内在核心,尽可能最大程度上符合人们对原作的认知,最大限度保留作品的原汁原味。
《牡丹亭》作为传统昆曲文化中的代表,其青春版的巨大成功,对于发展当代戏剧艺术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借鉴传统昆曲与融合现代戏剧主要应当注意注重意境美,讲究写意性;结合现代舞台审美,引入现代元素;内容只删不改,最大限度保留原汁原味。促使传统昆曲的韵致在当代戏剧艺术发展中的融合,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必要继续探索,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程晶. 昆曲《牡丹亭》的审美文化透视[D].山东师范大学,2008.
[2]邹红.在古典与现代之间——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的诠释[J].文艺研究,2005(11):104-109+162.
[3]邹红.在古典与现代之间——青春版《牡丹亭》对昆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J].福建艺术,2011(06):15-18.
注文:
[1]程晶. 昆曲《牡丹亭》的审美文化透视[D].山东师范大学,2008.
[2]邹红.在古典与现代之间——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的诠释[J].文艺研究,2005(11):104-109+162.
[3]邹红.在古典与现代之间——青春版《牡丹亭》对昆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J].福建艺术,2011(06):15-18.
作者简介:兰继洲(1985.5-),男,山西省大同市人,硕士,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戏剧影视表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