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斌 陈青
【摘要】 小儿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主要发病的年龄为1~5岁的学龄前儿童,该病的临床表现多为口腔、足、手等部位出现疱疹,症状轻重不一。目前西医对小儿手足口病的治疗缺乏有效的药物,多为对症治疗,疾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近年来随着小儿手足口病发病率的不断增加,发病机制和治疗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医药作为我国的瑰宝,在本病的治疗上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中医学者也在本病中不断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本文就近年来有关中医药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 小儿手足口病; 传染性; 中医药; 临床研究进展
doi:10.14033/j.cnki.cfmr.2018.11.0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11-0183-03
Advances in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Hand-foot-mouth Disease in Children/ZHONG Bin,CHEN Qing.//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8,16(11):183-185
【Abstract】 Pediatric 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 is caused by a variety of enterovirus acute infectious diseases,the main incidence of age 5-7 years old preschool children,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the disease mostly mouth,foot,hand and other parts of herpes.The severity of the symptoms vary.At present,Western medicine on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 lack of effective drugs,mostly symptomatic treatment,disease pathogenesis is not yet fully clear.In recent years,with the increasing incidence of 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 in children,the mechanism and the treatment has also been more and more attention.Chinese medicine as a treasure of our country,in the treatment of this disease has achieved good clinical efficacy,Chinese medicine practitioners are also in the disease continue to conduct in-depth study and discussion,this article on the recent years of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pediatric 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 clinical research summary.
【Key words】 Pediatric 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 Infectious; Chinese medicine; Clinical research progress
First-authors addres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Wuzhou,Wuzhou 543003
小儿手足口病是小儿的急性传染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斑丘疹、丘疹、小疱疹)。发病的年龄为主要为学龄前的儿童,四季均可发病,尤其以夏秋季多见[1]。本病1959年在英国流行的时候首次将疾病名称定为手足口病。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出现该病的相关报道,且发病率呈逐年增加,每年都有相关暴发性流行的相关报道[2]。全国各个地区都有发病,且以沿海地区高发,也常有死亡病例报道。西医学认为该病主要由病毒引起,包括COA16病毒和EV71病毒[3]。主要的治疗西药包括阿昔洛韦、利巴韦林、更昔洛韦、干扰素等,以抗病毒和对症治疗为主,目前治疗效果有限。随着对中医药认识的不断深入,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优势不断显效,中医认为该病主要归属为“湿毒”“温病”“时疫”的范畴[4]。近年来中医药各临床单位应用中医药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根据不同的中医证型给予中医药治疗,包括單方验方、中成药、中医外治等方法,现将近年来的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小儿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及病原学
1.1 流行病学
手足口病患儿在发病前的一段时间内可通过粪便或者口腔部位的检查可发现引起感染的病毒,其传染性最强的阶段为发病1周内,患儿常见的病毒传播途径包括以下几种形式,呼吸道、胃肠道、接触传播等[5]。该病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生,主要的易感人群为学龄前儿童,7岁以下的患儿居多,主要的发病年龄集中在1~5岁。感染可分为隐性和显性两种,均可使患者获得性免疫,抗体可在体内存活很长时间[6]。但无交叉免疫。由于该病的发生及流行病学并没有明显的特异性,在每个季节均可感染,高发于夏季,湿度、温度均较高的季节,尤其以幼儿园等儿童密集的场所,常呈现暴发性。总结小儿流行病学的发病特点为传染性强、多传播途径、非特异性隐性感染居多、波及范围大、传播迅速[7]。
1.2 病原学
小儿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属肠道的小RNA病毒科,包括EV71型、Cox5/10/16/19型,但临床上常检查出的为EV71和Cox16型。其中EV71患者容易引起肺水肿、脑膜炎等并发症,而Cox16则病症较轻,严重并发症少,病死率也低[8]。肠道病毒无包膜,其病毒基因小RNA,由于没有脂质外膜,可选择使用甲酸盐、乙醚等亲脂性的药物进行杀灭,可选择甲醛、碘酒、氧化剂清除肠道病毒,紫外线也是降低肠道病毒活性的重要方法[9]。由于该肠道病毒的生存pH值范围较广,因此不能仅通过胆汁和胃酸等方法进行杀灭,但是该病毒不耐高温,当环境温度高于56 ℃的时候,其将失活[10]。
2 中医病因病机学
小儿手足口病西医是病毒感染,而中医认为其发病的原因是感受手足病时邪,该病的发病部位在肺、脾两经,也可涉及心、肝。已有研究对该病的证候进行探讨,发现该病以湿热为主要的症候要素,无论是普通型还是重症手足口病,湿热贯穿整个发病的过程。其中普通型的邪在表,外邪升,正气亏虚,影响气机,造成体内的气机紊乱[11]。而重症小儿手足口病则是由于瘟疫病毒循经入里,导致内风和邪气外泄,正气亏虚,邪气旺盛,则病情加重,气机逆乱,危重症还可表现为气脱、亡阳、厥证等。根据其传变规律,中医治疗方面可采取分期辨证的治则,表证期病机以邪犯太阴,湿热并重;里证期为气机逆乱,内热较重,可兼见肝风内动,热扰心神等。大量的中医研究均认可该病的病机为温热夹湿,以温热为主[12]。是否涉及肝风内动则可作为病机的转折点。虽然中医各医家尚未统一手足口病的病机,但是其基本的观点均为感受外邪,内伤湿热,肺气失宣,转为内火,湿热内蕴,内外交争,遂发病。
3 中医治疗
3.1 辨证论治
小儿手足口病在临床辨证上应以脏腑辨证为纲,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病程及临床伴随症状,分为两大类型:普通型与重症型。虽未达成一致观点,但是较为成熟的辨证类型包括以下几个类型:普通型包括肺胃积热,治疗上以泄热解毒、辛凉解表为主;湿热交阻以清热解毒、利湿化浊为主;邪犯肺卫则以辛凉透表、宣发肺热为主[13];心脾湿热则以清热降火、清心健脾为主;肺胃阴虚则以养阴和胃、降逆清肺为主;气营两燔以解毒清营血为主。重症型方面有两个主要类型,包括心阳虚衰和邪陷厥阴,心阳虚衰采取益气固脱、回阳救逆的治法,邪陷厥阴采取息风止痉、清热开窍的治则。临床研究数据显示,通过两种治疗方法可有效缩短病程,减轻症状[14]。
3.2 中药方剂
随着中医药优势的显现和重视,临床上使用中药方剂治疗手足口病的报道越来越多,也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有研究采用清瘟败毒饮进行治疗,与西药对照组比较,具有更为良好的症状学改善作用[15]。另有研究采用葛根芩连汤加味进行治疗,与病毒唑片进行疗效对比,有效率达95.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5.0%。中药与西药的疗效对比研究还包括泻黄散、银翘散、甘露消毒丹、羚角钩藤汤等,及自拟的验方,银翘藿茵汤、三豆银翘汤、银翘桑菊石膏汤等,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16]。
中药的应用还应当根据疾病发展的阶段和证候学表现辨证。前驱期以表证为主,治疗方面宜给予疏散风热,辛凉解表。当病情发展至发疹期,治则当以透疹外出,疏散风热为主,若湿温严重则应当给予清热解毒,祛湿祛邪;若邪陷厥阴则当以平肝熄风、开窍醒神、清心凉血为主。疾病达到恢复期,应防止伤阴、伤脾胃,以补为法,健脾益气生津为主[17]。
3.3 中成药的临床应用
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中成药制剂也越来越丰富,保证良好临床疗效的同时,更加方便了临床使用。主要应用于小儿手足口病的中成药均应当符合治疗法则,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凉血泻火的作用。目前也有很多中药针剂研发,例如热毒宁注射液,与病毒唑常规用剂量静滴比较,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可缩短退热时间,提高疱疹消退的效率[18]。另外,已有研究报道应用于临床的中成药包括健儿清解液、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康复新液、金振口服液、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双黄连口服液等,在小儿手足口病的治疗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患儿可更为方便的应用中医药治疗,尤其是对于基层单位可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效果[19]。
3.4 中医外治疗效
3.4.1 中药灌肠疗法 中医外治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抽取一定量的中药液体注入到患者的肛门中,通过液体直接将药物作用于肠道局部,通过肠黏膜的吸收作用,增大药物的吸收率,同时结肠吸收的药物可不经过肝肾效果,减少了药物的副作用,最大的优点是减少口腔的摄入,给患儿治疗更为方便[20]。同时药物若通过上消化道吸收,会有酶类活性的影响,药物见效时间较长。已有研究报道,双黄连注射液灌肠与对照组利巴韦林颗粒对比,有效率明显提高。药物不经过肝肾分解作用直达病所,不良反应大大减少,目前越来越多的中药灌肠在临床中有报道[21]。
3.4.2 针灸治疗 针灸作为中医外治的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在小儿手足口病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主要的穴位包括肺经的穴位和任督二买的穴位,目前针灸治疗作为联合治疗方法应用于临床较多,可大大缩短皮疹的出现时间,有效控制疱疹的发展,其辅助治疗能够有效地对疾病进行控制[22]。
3.4.3 中藥贴敷治疗 中药贴敷治疗是将单味中药或者组方中药制作成贴敷剂将其贴于穴位处,此方法既能保证药物能够充分吸收还可以起到刺激穴位的作用,由于该方法无痛苦,增加了患儿及患儿家长的接受及依从性,已有研究采用中药贴敷联合常规治疗与单纯常规西药治疗效果对比,联合治疗方法可提高小儿手足口病的治疗效果[23]。
3.4.4 中药外洗法 中药外洗的方法也是小儿手足口病的常用中医外治方法,中药采取辨证的观点进行指导及药物调配,将中药煎熬之后对特定的部位进行清洗,通过皮肤吸收而达到治疗作用。由于儿童皮肤较为薄嫩,体表面积相对较大,药浴或熏洗通过皮肤吸收直接入血,不经过肝肠循环代谢,可增加药物吸收,可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充分发挥局部治疗效果,且操作简单,提高了患儿及患儿家长的接受程度[24]。目前中药外治法在小儿手足口病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已有研究使用苦黄散外洗中西医联合治疗,明显提高了疗效[25]。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小儿手足口病中具有其特色和优势,随着小儿手足口病的发病率不断增高,中医药对本病的研究及临床应用不断获得满意的成果,并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经验。虽然各个中医家对手足口病的病因病机尚未达成完全一致,但是临床上大多数中医家认为病因为外感疫毒时邪,常见的中医辨证类型为热入营血、风热犯肺、湿热毒蕴、心脾积热,治则以解毒清热除湿。普通型小儿手足口病的病程为1周,预后良好,而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病情进展快速,也可导致死亡,因此应积极采取有效综合治疗措施以控制病情,防止病情恶化,减少或避免并发症发生。
参考文献
[1]洪可,朱清静,聂凡,等.2115例手足口病患者病因病机和分期辨证的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8(5):429-433.
[2]王有鹏,李志军,王富春,等.小儿手足口病中医分型论治初探[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09,4(1):366-367.
[3]馬羽萍,郭雅玲,康立,等.1155例中医临床症候分析[J].环球中医药,2012,5(3):206-208.
[4]徐荣,邓燕艺,卢雄才,等.中药手足口病一号方治疗手足口病278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6):662-663.
[5]任霞,苏富军.葛根银翘散治疗手足口病高热36例体会[J].中国社区医生,2012,14(4):230.
[6]徐书珍,逯广龙,赵桂娟,等.热毒宁治疗手足口病全身炎症反应疗效观察[J].临床儿科杂志,2011,29(12):1187.
[7]张伟,蒋荣猛,杨巧芝,等.327例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中医药临床研究进展报告[J].中国全科医生,2011,14(34):3946-3949.
[8]潘云芳,胡晓红.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联合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手足口病临床研究[J].新中医,2016,1(6):159-160.
[9]宋文娟,乔学军.导赤合剂合锡类散内外合治手足口病32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2):268-269.
[10]万勇,林云华,尹燕耀,等.90例手足口病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候特征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1):272-274.
[11]蔡钢,张选明,叶丹,等.清燥养阴方治疗新疆手足口病患儿40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12,53(6):492-494.
[12]陈杰,连文昌,周建福,等.银翘桑菊石膏汤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68例[J].中国临床研究,2012,4(22):5-7.
[13]黄子亮,罗怡斯,罗湘艳,等.白虎汤加减治疗小儿手足口病100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13,45(4):76-77.
[14]贾东新,曹丽娜,王文霞.小儿金翘颗粒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3,42(2):73-74.
[15]伊秀敏.清瘟败毒饮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8,28(3):386-387.
[16]李国强,李志明,于秀春,等.清热解毒方雾化吸入治疗肺热型手足口病200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3,35(7):989-990.
[17]王雪峰.手足口病的中医药预防与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24(6):421-423.
[18]张金民,陈爱国.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48例[J].中医药导报,2013,1(6):104-105.
[19]黄晓利,刘昕,龙苹.甘露消毒丹加减联合透疹外洗方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肺脾湿热证120例疗效观察[J].中医儿科杂志,2012,8(6):36-38.
[20]毕春宇,刘艳,张楠,等.3种常用注射用中药制剂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6,35(11):99-100.
[21]刘小乐.中医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J].内蒙古中医药,2015,35(13):47.
[22]周建芳,陈嘉湊,杨珊明,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研究[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4):8-9.
[23]董翠红,刘昌健.中药外用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普通型)112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0,42(11):49.
[24]何祝萍,罗丽梅,侯元婕,等.探讨已时中药外洗治疗手足口病及其对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影响[J].湖南中医杂志,2016,32(3):71-73.
[25]陈青,岑杨成.苦黄散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肺脾湿热证临床研究[J].蛇志,2016,28(4):406-409.
(收稿日期:2017-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