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厚祥
【摘要】 目的:探究普外科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6年2月收入的60例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方式上加用生长抑素。比较两组临床效果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7%,优于对照组的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21.473,P<0.05);观察组术后住院、肛门排气、腹胀消失、肠鸣音恢复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34、-8.774、-5.716、-6.734,P<0.05)。结论:临床上使用常规治疗联合生长抑素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效果明显,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促进病情恢复。
【关键词】 腹部手术; 早期炎性肠梗阻; 生长抑素
doi:10.14033/j.cnki.cfmr.2018.11.06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11-0143-02
术后早期发生炎性肠梗阻是属于肠梗阻一个特殊类型,是外科手术后最为常见的一类并发症,大多发生在腹部手术之后1~2周,腹部手术操作较为广泛、患者创伤较为严重、并且手术产生腹腔炎症等原因是导致患者出现肠壁水肿及渗出主要原因,是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并存的肠梗阻,绝大多数患者采用非手术疗法进行治疗[1]。早期炎性肠梗阻是近年来才被临床上认识的一种较为特殊类型肠梗阻,若对此疾病认识不足,患者处理不恰当,则会导致患者出现肠瘘、术后并发症不缓解、短肠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患者出现死亡[2]。本文就普外科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6年2月收入的60例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创伤史、腹腔感染史及手术史明确,并且于术后两周内发病;经笔者所在医院专业医师确诊;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经X现及CT可见液体平面、肛管扩张及肠壁水肿增厚现象;表现为弥漫性腹痛并且蠕动波与肠型不明显,触诊无明显包块,并且柔软。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肝肾等原发疾病;发病时间超过两周;存在书写、言语障碍;有精神障碍、精神疾病。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手术类型包括胆囊切术T型管引流术16例、阑尾切除术17例、胆道手术14例、脾切除术13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18~72岁,平均(42.5±5.1)岁。对照组中,男17例,女13次;年龄21~74岁,平均(45.6±6.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临床及辅助检查 患者病情判断可以根据医师临床判断及实验室辅助检查进行诊断,(1)视诊: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轻微腹痛,大多是以腹胀为主要临床表现,偶尔会存在剧烈腹痛表现,患者肛门停止排气,患者恶心、呕吐症状出现在排便时,并且伴有轻度腹胀、弥漫性及对称性腹胀现象。(2)触诊:患者触诊时并无明显肠袢包块及腹膜炎症状。(3)叩诊:部分患者会出现鼓音。(4)听诊:患者出现肠鸣音减弱,一部分患者肠鸣音完全消失,全部患者无明显高调肠鸣音及气过水声。(5)辅助检查:少部分患者出现发热症状,患者进行血常规、白细胞检查其数值上升,X线片检查显示小肠处存在不同程度积气及积液现象,B超检查显示肠管扩张,患者肠壁出现增厚水肿表现,并且伴有不同程度液体潴留现象[3]。
1.2.2 对照组 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维持患者酸碱度、电解质及水平衡,应当根据患者每天引流量及尿量补充氯化钠5~10 g及氯化钾5~8 g;禁止患者饮食,确保患者胃肠压力持续减少状态;并常规使用抗生素治疗;加强患者肠外营养支持;缓解患者感染灶及吻合口症状,每8小时使用5~10 mg地塞米松,1个月为1个疗程。
1.2.3 观察组 观察组除上述治疗外,予以生长抑素(商品名:雪速停;厂家:武汉华龙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9187,规格:3.0 mg)进行治疗,用1 ml生理盐水稀释生长抑素注射液3 mg,然后加入5%葡萄糖250 ml中静脉滴注,输液速度0.25 mg/h,1次/d,连续使用3 d。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临床效果,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有效:临床症状好转;无效:临床症状无变化甚至恶化[4]。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各项指标,包括术后住院时间、肛门排气、腹胀消失、肠鸣音恢复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96.7%,优于对照组的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各项指标比较
观察组术后住院、肛门排气、腹胀消失、肠鸣音恢复时间均早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腹部手术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为肠梗阻,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一般发生于手术1个月以内,大多数患者发生与手术后2周内,临床发病率为1.0%~13.8%[5]。其发病机制大多为术中长时间暴露患者肠管、长时间进行手术操作,并与广泛粘连手术引起患者肠壁出现炎症反应、充血水肿等有关,最终会导致患者出现肠麻痹、粘连及肠道不畅等临床症状的发生,是导致术后患者肠蠕动减弱发生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最为主要的原因[5-6]。
文献[7-8]研究调查研究表明,腹部手术后患者发生炎性肠梗阻的原因较多,并且具有多样性,患者自身出现炎性反应、手术操作因素及机械性因素等,则在患者进行腹部手术治疗过程中,严格控制人为因素,有效避免各类并发症的发生,医护工作者术中应当加强对患者肠管的保护工作[9]。并于术后加强对于患者的鼓励及支持,使患者早日下床活动,并使胃肠蠕动能力尽早恢复,应用可吸收生物膜材料,使用大量生理盐水进行腹腔冲洗,并保证冲洗干净[10]。
本文研究表明,两组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6.7%,优于对照组的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住院、肛门排气、腹胀消失、肠鸣音恢复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早期临床治疗中,应当保持内环境稳定、纠正患者营养不良、并恢复患者肠胃功能。临床上使用生长抑素进行治疗,有利于减轻肠壁水肿及降低肠腔压力,同时可抑制消化液分泌,促使患者肠壁血运恢复[11]。
综上所述,临床使用常规治疗联合生长抑素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其临床治疗效果较为明显,可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利于患者病情恢复。
参考文献
[1]王健,刘丽,孙盛梅,等.肠梗阻导管治疗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早期低位小肠梗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J].医学与哲学,2016,37(18):45-47.
[2]邵建富,李燕梅,李興海,等.生长抑素联合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疗效及对LPS、hs-CRP及TNF-α的影响[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7,34(8):1160-1163.
[3]黄建.普外科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25例治疗分析[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4,14(1):24-25.
[4]陈士平,姚韩,顾建,等.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31):3484-3486.
[5]钟鸣,毕丹青,张勇学,等.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营养支持治疗体会[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4,35(3):143-144.
[6]王学信.普外科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探析[J].医药前沿,2016,6(18):148-149.
[7]王健,刘静,李成刚,等.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直肠癌术后早期肠梗阻的疗效分析[J].医学与哲学,2016,37(22):24-26.
[8]周怀胜.普外科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临床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4,6(36):145-146.
[9]李先进.普外科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临床治疗分析[J].医学信息,2015,29(24):43.
[10]庄彦章,黄两喜,黄鹏,等.生长抑素对腹部手术术后早期肠梗阻的预防及治疗[J].实用医学杂志,2015,31(8):1331-1333.
[11]邓衍标.普外科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22例治疗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8):61-62.
(收稿日期:2017-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