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体态语课程的教学思考与探索

2018-08-31 11:19胡黎娜
艺术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师资培养

胡黎娜

摘 要: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开办最早是以广播为背景的,虽然随着专业发展,教学改革,在此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院校课程设置与教学传统痕迹显著,尤其目前面临新型媒体的迅速发展,对播音员主持人肢体表达及镜头前视觉上的动态表现要求越来越高。那么,怎样顺应社会发展,适应行业需要,在听觉艺术的基础上,提高视觉艺术的教学效果?本文试图从现状分析、教师能力提高、课程内容衔接,及课堂教学的静、动态训练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力求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形体与体态语》课程教学及人才培养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形体与体态语 教法改革 师资培养 静态与动态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阿尔培特通过实验证明:在传播信息时,语言(只是字和词)的作用仅占7%,声音(语音、语调等声响)占38%,而占55%的信息是无声的。人类学家雷·博威斯特研究发现:人在面对面交流时,语言所传递的信息量在总信息量中所占的份额还不到35%,剩下超过65%的信息是通过非语言交流方式完成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过“外部体现之所以重要,就因为它是传达内在的‘人的精神生活的”。由此,电视节目主持人传达信息、表达感情,不仅要运用口头语言,还要运用主持人的主体形象和体态语言。优美而富有个性的主持人形象和得体而富有表现力的体态语,能增强受众的信任感,能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主持人所要表达的内容,也给受众提供了一种美的享受。而对于这个不争的事实我们怎样在课堂中实施,一直是专业教学中的瓶颈问题。

一、教学现状

在我国,播音员与主持人职业,虽发展于电视,但是起源于广播。专业教学的课程体系及核心课程设置,难免被打上了“广播”的烙印,即有声语言训练是必修课,对于表现体态语的课程,随着电视的发展,虽然教学计划已付诸实施,而就本人有限调研,从课程设置及重视程度来说,有的是任选课,有的是限选课,有的是专业基础课,有的未开设此课程;从课程名称和内容上来说,有的是《形体语言》,有的是《形体》,有的是《形象塑造》。可以看出课程的内涵与外延也不尽相同;有的以训练单纯的芭蕾手位、把杆等基础形体为主,虽然从名称上冠以“语言”,但是训练内容仍然以舞蹈基础“形体”训练为主,有的则包含了所有“非语言信息”的训练,课程内容不够清晰、具体与系统。从教学时间和方法上来说,有的艺术类院校的形体课虽然要上两个学年,但是以纯粹的舞蹈形体训练为主。有的传媒类院校此方面的课程专修一学年,在教学中同样没有能在教师的引导中实施完成体态语的训练。有的综合类大学的此门课程干脆是由学校舞蹈团的教师兼任,所以很难做到“兼容并蓄”。同时对著名院校此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存在同样的问题。

分析原因有四:一、名牌高校生源质量好,学生对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转换与自我认知、应用能力强,即使不进行教改,教学效果也不会出现明显问题,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能够从同批次的艺术类院校与传媒类院校毕业生镜头前的表现中判断出差异来;二、本专业在学院的所处位置与师资能力,决定了本课程的教学时间与内容,有相当一部分院校的课程内容与教法还停留在舞蹈形体的训练阶段;三、教师的专业背景、授课对象所学专业的认知程度及对本专业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能力,决定了任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教法研讨与能力提高,因此以舞蹈形体训练为主要内容就在“情理之中”;四、专业带头人与课程负责人及任课教师在教学方面存在的认知差异,也会影响与决定本课程的开设位置、培养目标与教学要求。

二、教学准备

培养电视播音员与主持人,怎樣认知课程目标,怎样构建课程体系,怎样设计教学环节,怎样实施教学过程,怎样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体态语解决在课堂上,完善在实训中,又怎样与有声语言协调运用、准确表达、优美展现?需要我们根据生源情况,在师资培养上做准备,在教学文件上下功夫,在教学对象上寻方法,并且建立起合理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1.确立要求

通过学习与实践,使学生的肢体动作具备一定的规范性、柔韧性、协调性,并具有一定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及表现力。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学生目光语、表情语、手势语以及姿态语的坐姿、站姿,尤其是走姿的训练,使学生的形体规范、大方并富有美感;能够在有声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将体态语运用得自然、得体;能够在节目主持过程中对演播空间的处理准确、自如,同时提高艺术感悟力,增强内在的修养与气质。

2.提高师资

对于学科背景来自舞蹈专业从事形体与体态语课程教学的教师来说,需要了解与熟悉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及镜头前的表达要求,需要掌握课堂教学内容与教法,更需要调整与提高自身体态语的引导与示范能力,这个学习与转换的过程,也是教师由舞蹈专业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认知、融合、过渡与驾驭的必经阶段。例如,同样在舞台上,舞蹈演员的形体控制与主持人的形体控制共同点都是非生活化的,不同点是艺术表现与自然表达的区别。就像金星在她的脱口秀节目里提到的,她在国内对舞蹈的肢体控制与到美国后对现代舞的肢体控制不同一样,二者都是舞蹈,都是艺术,但是表现方式与状态不同。所以,作为本课程教师,其一,要明确主持人体态语的要求,其二,要清楚舞蹈形体的控制要求与播音主持专业体态语表达的区别。其三,教师能以身作则示范得当,其四,能运用准确、有效的方法施教于人。一句话,教师要在去掉“舞蹈范儿”的基础上,让学生的肢体能控制,会表达,有美感,还自然。

因此,本课程教师必须参加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研活动,熟悉了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大纲内容、课程目标,积极参与实践,努力成为跨学科的“复合型”教师,掌握课堂教法,领会贯彻教学理念与思路,准确实施教学方案。同时,专业核心课程教师也要注意强调学生训练时的肢体状态与体态语表达,真正做到课程之间的相互把握与衔接。

3.改革文件

关于课程名称,在前面已经提及,各校根据自身认知与师资“百花齐放”。本人理解,课程名称确定与内容设计首先应根据教学时间和生源基础进行。播音主持职业兼具文学性、新闻性、社会性、传播性、艺术性等特质,其体态语的培养也具有复杂性,怎样做到天然去雕饰,是其终极目标。因此,怎样从课程名称上界定课程内容,怎样设计合理实用的教学环节,制定规范合理的教学大纲,非常关键。例如《形体》课,大多以基本的形体训练为主,无论从内容、教法与效果来看,与播音主持时的体态表达还属于“两张皮”的“不粘合”状态,即大纲设置的教学内容还停留在“劈叉、下腰、芭蕾手位”等静态训练内容上。学生在专业核心课上依然不能随内容的变化进行体态语的运用。在教学研讨与学术交流中,经常听到专业课教师反应,学生上了形体课,感悟强的同学在表达过程中会过于“舞蹈范儿”,不自然;感悟弱的同学,到《节目主持》课中依然不会走,不会站。导致“静态”形体过于做作,“动态”形体仍无改变的结果。所以应考虑在调整《形体》课教学内容的同时,继续增加或开设有体态语方面的内容及课程,形成与《演播空间处理》或《现代礼仪》课承上启下,避免课程衔接与转换在训练上出现“断层”。

诚然,《形体语言》也好,《形体与体态语》也罢,其实质在于内容的设计,也在于教师教法的实施,更在于学生自身是否能对相关课程的理解、感悟与融汇贯通。就本人通过长期与专任教师的教学研究与实施,经历了由最初纯舞蹈基础训练阶段的“生搬硬套”,到添加仪表仪态方面的“静态”技巧的取舍调整,通过对开办本专业几个高校形体课的教学进行走访、调研、分析,与团队成员一起,怀揣终极目标,沿着“创新”思路进行了具体实施,实践、跟踪、调整、总结,初步探寻出一种适用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在节目中体态表达的教法,使教学内容的衔接与转换及课堂教法起到了一定的预期效果,尤其对相当一批悟性一般的学生,在“度”的把握上变“静态”的体态控制为“动态”的体态语表达进行了改革与创新。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研究形成一套目前来说还比较科学、系统、规范的《形体与体态语》课程教学体系,其主要特点为:根据电视传播特点,探索符合播音员主持人审美表达的体态语言;借鉴舞蹈基础教学,设计符合播音员主持人基本形体的训练内容;针对仪表仪态要求,调整符合播音员主持人演播空间的体态表达;结合专业核心课程,制定具体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共建培养播音员主持人“平行”课程的考评体系。

总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形体与体态语》课程内容的设计应融入与播音主持过程中所需要的体态语相结合的现代礼仪课程内容,化舞蹈“范儿”的艺术感觉为主持状态的“自然”表达,从以纯舞蹈训练为主体的《形体》课程模式,转变为以促进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有声语言的表达为主体的新模式。并结合电视传播特点,在形体和体态语元素训练与有声语言结合训练过程中,做到“度”的把握。力图将一直以来的静态形体教学转换为融“舞蹈基础、仪表仪态、主持人体态语表达及空间处理”于一体的动、静结合的、适用于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视觉语言审美追求与培养的教学大纲与训练模式。

三、教学实施

诚然,白岩松没有学播音主持也照样主持,体态语没有训练,镜头前也很自如。在此不想过多赘述,教学单位,培养学生是肩负“追求共性目标任务”的一个教学过程,不能以特殊性论长短。言归正传,做任何事情,情感是第一位,对于艺术类专业来说,学习过程没有情感,一切更无从谈起。所以,以下进行的各种训练都要在情感调动的基础上进行。

1.静态形体矫正

课程初期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怎样保持良好的站姿与坐姿,同时理解正确的走姿要领。

在基础阶段依然采用舞蹈形体基础训练的内容与方法,矫正与改变学生的基本形体。通过把干、擦地、直立延伸及开肩、松肩、立腰、正位等基本元素训练,纠正“驼背、抠肩、耸肩、塌腰”及“躬胸含背、端肩缩脖”问题,收到“直膝绷腿”、“挺胸收腹”、“立颈含颌”的良好效果,让身体“直立延伸”即是本阶段的主要任务,切忌进行下腰、踢腿、劈叉等高难度的技巧性训练,有一个自如、端庄、优雅的身体控制气质即可。当然,此阶段的身体肌肉要形成正确的控制记忆,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需要长期的意识控制与训练才可以潜意识的运用。如果说平行课程的《播音发声》是口腔肌肉与腰腹部肌肉的局部控制与训练,那么,《形体与体态语》课便是整个身体肌肉的控制与塑造。也就是听觉与视觉(38%与55%)的同步修炼过程。那么两门课程的相互促进与应用就显得非常关键。

2.动态表达掌控

会站、会坐已经远远不能适用于目前媒体的发展需要,怎样将上一阶段的“静态”表现与下一阶段“手眼身法步”的“动态”表达有机结合,是体态语教学环节最为关键的内容。

例如走姿出场,“走”得是否正确?边走边说,“走”和“说”是否配合?再加入手势语,整体又是否协调?具体来说,在走姿的过程中,步态要轻盈自如,女性迈步不宜过大;双臂自然放松,既不緊贴裤缝又不刻意甩臂,跟随身体的走动而自然摆动;整个上身要保持跟坐姿和站姿一样的要求。进而出场、退场与站姿过程中的转身、挪步,脚位、速度、重心、节奏怎样处理与把握;脚位由走到站的转换与体态控制及节奏处理怎样做到过渡自然;又如,表达中的肢体、眼神、表情等微相体态语怎样与内容结合与拿捏,双臂由静到动举起、收回,伸展幅度的大与小、高与低怎样做到收放自如,双手怎样做到手掌保持五指并拢自然伸展、不伸缩、不僵硬、不松懈并有方位感、指向性,眼睛的视觉空间与表达怎样杜绝“微缩景观”式的“目光短浅”:上看天、下看地、左右斜看肩等问题,达到过渡自如、运用准确,是本阶段课程训练任务的重中之重。可采用音乐调动学生想象力、理解力进行肢体上的情绪表达,步态或走或站,或紧或慢,或静或动。根据音乐设计情境,在动态变化中增强体态控制,达到放松身心、控制肢体、运用体态的训练效果。也是结合《播音创作基础》、《即兴口语表达》核心课程训练的重要内容。

3.礼仪知识运用

主持人在节目中,要与观众互动、嘉宾交流、搭档合作。那么教学中,除了学生自身结合稿件和即兴口语表达所产生的体态语,其中不乏有仪表仪态等方面常识的准确使用。教学环节要根据现场嘉宾做基本的礼节性表达设计,在互动中有礼有节,起到得体、自如、娴熟的互动效果。例如,有嘉宾无观众怎样交谈,有嘉宾有观众怎样交流,台上台下怎样互动,像嘉宾人数、位次的顺序介绍、介绍时的举手投足、目光语把握、照应等等基本礼节,对于学生来说,都需要在“静、动”态的体态语训练中适时传授与及时调整,并注意结合《演播言语组织》等课程及时运用。

4.演播自如互动

在课程后期教学中,让学生能根据节目自如驾驭演播空间与环境,能够根据交流对象、电视镜头进行自如的空间处理与交流。例如,演播空间的大小,交流对象人数的多少,室内户外的区别,节目形态与内容的差异,等等,怎样将以往只重视声音、思维的“静态”训练,转换为有声训练与言语组织的“动态”衔接与转换,强调学生在“动中说”的同时,使体态真正成为辅助有声表达副语言中很重要的表达信息。并做到横向课程及时应用,纵向课程贯穿始终。

5.课程纵横贯穿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通过“概论”课引导、“赏析”课示范,提高体态语的表达认识;通过“专业”课训练、“平行”课强调,训练体态语的表达技巧;通过“实训”课运用、“活动”中巩固及“比赛”中体现,让身体肌肉形成记忆,养成形体与体态语的表达习惯。提高镜头前的交流意识,体现与观众互动的交流感。对于生源层次有限、又强调应用型的专业院校,本课程内容的延续性,学生的体态语在各门课程上的应用性及“肌肉形成记忆”的连贯性、长期性,都需要师生在不同阶段、不同课程、不同表达状态下进行共同的学习和训练。所以,本专业全体教师在所有专业核心课上的运用意识与能力,是将本课程改革是否贯穿彻底的重要保证。既需要专业带头人的统筹规划与要求,还需要教研活动所有教师的认知与实践,更需要师生共同不懈的努力与追求。制定目标、设计大纲、研讨教法、提出要求,把体态语的训练提高到像重视传统的声音训练一样的高度,无论是“坐着播”、“站着讲”、“走着说”,让视觉语言真正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当然,常识需要记忆,知识需要积累,技巧需要训练,而有些内容在后期课程训练中还需要学生自身人文素养的习惯养成与人文情怀的个体体现。

一切艺术表现形式都是在一定的技术支持或技巧处理的基础上才建立起来的,没有技术(技巧)就不可能达到艺术!也可以说,不屑于技术(技巧),就无视了艺术!《大国工匠》可见一斑,播音员主持人在话筒前、镜头前的表现亦可窥一斑。

猜你喜欢
师资培养
五年一贯制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探析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中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的研究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研究
校园足球师资培养途径探究
关于特殊音乐教育师资培养的个人见解
欧美出版教育产学研一体化的三层面
国外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对我国“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启示
幼儿英语教学师资的培养
校企合作背景下应用技术大学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英语教学师资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