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恒超,朱 莺
(华东师范大学 计算科学与软件工程学院,上海 200062)
高校的学业指导与人才培养密切相关,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学业指导是指高校对学生在学习方面提供的指导和帮助,服务范围涉及与学生学习相关的所有方面,旨在充分利用高校资源,设计反映学生能力和兴趣的计划,确立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价值和目标。[1]5-6在发达国家,学业指导已发展为一种专职化和专业化的工作,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目前,我国高校学业指导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互联网时代如何以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为切入点,建立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需求的学业指导特色模式,成为了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
美国学者卡尔·罗杰斯于1952年首次提出“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教学理念,高等教育领域内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首届高等教育大会上提出“高等教育要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视角”。伴随国家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我国高等教育开始与国际高等教育最新发展理念、发展标准等同频共振,提出了高等教育要发展把握“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三大原则。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的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首个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其中“突出学生为中心”列为原则之首。
所谓“以学生为中心”,即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在教学、管理和服务理念上实现转变,在教学方法、评价手段上实现转变。要从“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即从“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转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创造知识”,从“传授模式”转向“学习模式”,把理解学生需要、关注学生发展,作为学校的头等大事。[2]
“以学生为中心”为高校学业指导提供了理论支撑。高校学业指导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就是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力,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建立专业化的学业发展指导,能够引导学生合理规划学业发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学生从专业素养到职业能力的顺利过渡,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养成。这正是“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深化和具体落实。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从后大众化阶段向普及化阶段迅速迈进,其发展整体上进入世界中上水平,预期两到三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将超过50%。[3]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优先发展教育,才能面向新时代、赢得新时代、领跑新时代。新时代高等教育肩负着国家人才培养的神圣期望和艰巨任务,社会发展对于高等教育的期待不仅仅是实现教育规模数量的提高,即“毛入学率的赶超”,更重要的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即“人才质量提升”。为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面向学习者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促进学习者充分释放潜能。
“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理解为技术、思维、资源的有机结合,其实质是无缝连接、跨界融合、协同创新、开放共享的思维方式。[4]“互联网+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新的阶段,不仅是教育信息化,更是通过互联网技术与教育的有机融合,对教育领域中各个要素进行有效的优化和集成。当代大学生对互联网技术的了解熟悉程度和对互联网环境下生活学习的依赖已经上升为一种行为方式,成为一种文化标识。[5]面对教育发展阶段和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的显著变化,基于“互联网+”思维构建学业指导新模式,有效连接学生、教师、校友、企业资源等多种元素,主动为大学生提供学业指导服务,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最终实现合力育人的目标,对于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是有重要现实意义的。
笔者综合运用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主要从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及发展现状、大学生学业生涯发展辅导现状、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的学业生涯发展的现实需求等三个方面对华东师范大学640余位本科生进行调研,了解学生学业生涯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二级院系学业指导现存问题。
调研中发现学生对于学业生涯状态自我满意度整体水平偏低,其中选择“满意”占比26.72%,“一般”占比40.31%,“不满意”占比32.97%。有超过40%的学生不能很好地融入和适应大学生活。能够合理地安排好专业学习和各项活动的时间,有计划地推进完成的学生比例小于50%。在“学生希望获得学业帮助指导的专业团队”题目中,“专业教师(81.41%)、优秀朋辈(67.5%)、校友前辈(65.00%)、学业发展咨询师(49.53%)”成为学生预期获得学业帮助的最主要来源。有超过50%的学生希望能提供学业生涯指导的个性化咨询服务。因此,构建专业化的学业指导新模式,师资是关键要素。面对学生的多样化发展要求,必须组建多元化的学业指导团队,充分利用不同类型师资的特点和优势,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学业发展引导和服务,实现合力育人的目标。
调研中发现学生学业发展需求多元,在“您希望院系开设学业发展相关的指导课程”题目中,不同年级大学生学业指导内容需求存在显著差异。低年级的大学生的学业生涯指导需求以学习自主能力,学习方法、课程规划类辅导为主,高年级大学生以专业实践能力、生涯发展选择为主。另外,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学业生涯发展方向选择有明显差别,如文科和理科接近45%的大学生选择希望在国内继续深造,而工科学生接近28%选择直接工作。因此,不同专业、不同阶段的大学生生涯的发展特点差异性决定了学业指导内容设计要因人而异、因时不同。学业指导新模式应以大学生的现实需求为基础,科学而有效的设计学业发展指导课程,帮助大学生合理规划学业发展。
调研中“你认为获得学业生涯帮助的有效途径”题目位列前三位的选择是:“同级同学(75.31%)、任课教师(71.41%)、网络资源(71.25%)”;并且“网络资源”是大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途径。但在“目前院系学业指导主要形式”题目调研中:指导讲座(52.34%)、课程辅导(55.94%)、经验分享(62.03%)、学导制度(67.50%);而线上平台指导(22.96%)。互联网时代,网络资源在大学生的学业指导服务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传统的学业发展指导通常以学业辅导课程、学业规划讲座、学业发展经验分享等线下指导为主。其形式较为单一,大学生的参与度相对有限。此外,个性化的学业生涯的咨询服务也是大学生迫切需求。调研中发现,超过半数以上大学生希望网络平台提供个人咨询服务。因此,以尊重大学生的个性需要为基础,融入“互联网+”思维设计二级学院大学生学业发展网络平台,将互联网零距离优势与大学生学业生涯发展需求结合,实现学业生涯指导的空间拓展,是一种适应时代发展,促进大学生学业生涯自主管理的新模式。
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师生座谈会上讲话指出:“‘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知识获取方式和教授方式、教与学的关系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学生在大学阶段学什么,怎么学,同人才培养方式密切相关。[6]互联网时代,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对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同时也要求高校二级院系要当好青年学生学习成才的指导者,引导学生做好学业生涯规划,根据学生需求及时进行指导,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笔者通过分析调研数据并结合学业发展指导的实际工作,在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进行“互联网+”学业指导新模式建设的实践,并从学业指导的指导团队、课程内容、服务平台、评估机制四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积极探索高校学业指导的新路径,为提升学生学业生涯发展能力,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益借鉴。
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重视大学生在自身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建立二级院系学业指导中心组织机构(如图1所示)。由该机构对学生学业发展的相关要素,即师资团队、课程资源、平台环境进行协同管理,整合优化学业指导资源,全面开展专业化的学业指导工作。
图1 二级院系学业指导中心基本结构
学院成立学业指导工作中心,由学业指导工作小组全面指导该中心工作。学业发展指导工作小组组长为学院院长,副组长为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其他成员由各系主任、教师骨干、学生辅导员、教务秘书、学生骨干团队构成。学业指导中心主要组织开展学业发展需求动态调研、学业指导内容设置、学业发展自主管理、学业指导评价反馈、学业指导个性化服务等各项工作:第一,明确工作小组责任分工,主要依托教师、学生骨干团队具体实施;第二,细化工作内容。工作小组全面负责统筹各类学业指导资源,保障线下辅导与网络平台的运线上服务全面运行,形成学业指导的系统化工作机制;第三,培养学生管理团队。在学业指导的实践中,培养学生骨干队伍,作为重要成员参与线下学业辅导和线上的网络平台运行管理,从而增强大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发掘大学生自我服务的潜能,实现学业发展过程化、任务化管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7]
学生发展的核心是学习能力,这是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基本事实,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战略主题。从上述国家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要求可以看出,这种学习能力是广义上的能力,即学生通过专业技能实现个人理想、适应社会工作和创造美好未来。因此,在立体化的学业指导模式中,需要同时培养专业学习能力和生涯发展能力,实现专业能力、生涯发展能力的渐进式培养(见图2)过程。
图2 多层次分阶段的渐进性式学业指导
学院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专业特色,在本科学习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设计阶段性学业指导课程。第一,从时间维度可根据大学生所处学习阶段,提供由低年级到高年级不同的学业指导内容。第二,从空间维度可根据大学生学业发展需要,将线下学业辅导和线上学业服务结合,拓展学业发展指导的广度。第三,从能力维度可以将大学生全面发展作为目标,从大学生专业综合素养及职业生涯发展特点等方面提供有效的帮助。如:在新生阶段主要进行学习方法、新生适应、时间管理、情绪和压力管理;在二年级主要进行编程实践训练、科创项目申报、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的指导;三年级主要进行企业实习实训、职业岗位认知、人际关系和发展方向规划的指导;四年级主要进行职业技能、行业入门、职场适应和终身学习的引导。在实施学业指导过程中,一方面加强线下指导:针对专业能力提升,在不同年级组织专业基础课程指导、编程实训能力朋辈辅导、企业专业实习指导、职业发展经验交流、系主任面对面、本研牵手等全方位指导活动;针对生涯能力发展,邀请专业咨询师开展新生适应、团队合作、时间管理、人际关系等系列指导。另一方面将经验分享、课程资源、行业资讯及岗位信息发布等资源同步到线上网络平台,通过建立线上线下协同共享的学业指导模式,引导大学生在学业生涯发展的不同阶段提升相应的专业学习及生涯适应能力,实现大学生学业生涯渐进发展,最终促进终身学习的习惯养成。
学院建立“学涯通”线上网络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业发展指导服务(见图3)。通过设置不同功能板块,整合学生学业生涯发展的各类资源,发掘不同专家团队的学业生涯指导的优势,将专业学习课程、学业生涯的拓展课程、学业生涯与职业生涯的衔接、个性化的学业生涯指导等不同方面的内容有机融合,有效提升大学生对于个人学业生涯自主管理的意识。
图3 “学涯通”学业指导网络平台运行模式
“学涯通”网络平台结合大学生学业发展特点,打造“点面结合、分类指导”的立体化指导模式。通过微信服务,提供学业生涯发展的全面信息,以满足大学生整体的学业发展需求;通过“学涯通”网站,实现学业生涯任务咨询及管理,满足大学生个性化的服务要求。如针对贫困大学生、学业困难大学生、发展性心理问题等不同群体,与教学及心理咨询等部门合作,共同推进学生个性化指导,确保特殊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依托网络平台极大地丰富了学业指导的内容,将与学生学业发展相关的要素有效聚合,提升大学生学业生涯发展管理的主动性。
学院在学业指导运行过程中,基本形成学生评价、社会评价、数据分析等多维度的评价机制。通过多维度的评价反馈,不断优化现行学业指导的模式。如定期组织师资团队开展分享交流、推荐评优;组织学生对相关指导课程进行线上、线下评价;通过座谈、个别访谈、问卷调研等形式,了解大学生对指导课程及平台内容等方面的满意度;通过网络服务平台的运行数据分析,了解各模块使用情况,分析大学生用户的基本体验;通过学生参与企业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获得企业对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目前推进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在以下几方面将继续探索:第一,重视朋辈、校友指导,加强线上互助服务。同辈辅导是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有效途径。通过建立同辈辅导项目,充分发掘网络平台功能,加强学生相互间的学习启发,提升大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第二,继续加强学业指导课程的专业化和系统化。根据大学生学业发展的需求和学业发展网络平台的数据分析,对学业指导课程进行优化。通过专家化的学业指导团队,提高学业指导的专业化水平。第三,加强学业指导个性化咨询指导工作。继续开发网络平台的个性化服务功能,通过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建立相互合作,对一些特殊大学生的案例进行分析指导,提升个性化服务的能力。能够根据不同大学生群体的需要,开展更有针对性、及时性和有效性的个别化学业指导,将学业指导工作从大学生群体细化到大学生个人,真正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