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博文
(北京语言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部,北京 100083)
在现代汉语中,如果要否定某个表示性状的形容词,一般前加否定副词“不”来表示真值相反的情况,例如“今天不冷”“这个孩子一点儿也不聪明”,主要否定形容词所表示的性状,这属于汉语否定表达的基础形式。然而在下列情况下,同样具有类似的否定功能。例句如下:
(1)今天穿了5件,冷是不冷,就手冻!*文章所用语料主要来自CCL、BCC语料库以及《人民网》全文检索和生活中的语言交际。
(2)这孩子笨是不笨,就是有时候有点儿懒,不肯学。
(3)累是不累,就是待在船上有些无聊。
从意思上看,这里也是要表示否定的意义,前面有否定副词“不”,否定形容词“冷”“笨”“累”。值得注意的是,“不+形容词”这一基础形式前还有一个相同的形容词,它并不表示否定,而且中间还隔了一个“是”。相比基础的否定形式,以上例句中看似冗余的成分实际上还包含着更为复杂的格式意义及语用意义。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将其抽象概括为“A是不A”格式,*本文只讨论如上这种“A是不A”格式,对于“你冷是不冷?”这种表询问的“A是不A”格式,与我们讨论的并不是同一个格式。并对其进行详细讨论。
关于此种格式的研究,不同学者也从不同方面有所涉及。符达维(1985)[1]、方绪军(2003)[2]、朱敏(2005)[3]、肖任飞(2009)[4]、齐沪扬和胡建锋(2006)[5]等,但主要是从语用、功能的角度对该格式的使用环境进行分类描写,较少解释该格式的派生过程及语义、语用表现的内在动因,我们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试图做一些这方面的努力。
通过对语料的基本考察,我们很容易发现在“A是不A”格式中,形容词A有明显的选择倾向,即偏向于表示消极意义的形容词。*在实际的语言当中,也有看起来表示非消极意义的形容词存在于此格式当中,例如,甲:你爸的病好了吧?乙:他好倒没好,但是能起床走动了。(方绪军例)但是这种“好”的状态并非是预料之中可实现的,可以看作是广义的消极义。方绪军(2003)[2]将其看作是“非期望义”,有一定道理,但我们这里仍认为是消极义,以便讨论。消极与否,主要是针对主体而言的。这些形容词表示的状态一般是对主体不利,或说话人不期望存在的状态,例如在寒冷的冬天,一般人都渴望温暖,例(1)中的“冷”是说话人不想具有的状态;例(2)中的“笨”与“聪明”相对,“笨”不是被描述的主体“这孩子”所期望拥有的状态,如果换成“这孩子聪明是不聪明”则不能说;同样例(3)中的“累”也不是说话人想要所处的状态。此外还有:困是不困、疼是不疼、难是不难、饿是不饿、丑是不丑、坏是不坏*在现实语言中,也有一定量的“V是不(没)V”格式,比如“老师说,打是不打了,可要罚他背书”“二妈哭是不哭,却叹气”,这与我们讨论的“A是不A”格式有相同之处,这里的“V”一般也是主体不想出现的动作,但为了便于操作,我们这里只探讨“A是不A”格式。、错是不错、小是不小、难看是不难看、难吃是不难吃,等等。诸如此类,在具体的语境中都表示要否定“A是不A”格式中的对于主体不利或说话人不期望具有的状态,所以这里的形容词严格意义上说都是[+不如意]的形容词,我们可以将其进一步概括为不如意形容词的否定。出现这种限制的原因主要是说话人想要表达某种不佳状态,但出于交际,先对高级量的不佳状态进行否定,以便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某些看法。也就是先言其他,再奔主题。这里先进行该格式的描写,下文会有更详细的讨论。
一般来说,形容词可以用否定副词“不”来加以否定,但是在“A是不A”格式里,原本结构完整的状中式“不+A”前面却又加了一个羡余成分“A是”。从理论上讲,一定的语言形式在意义上应当也有所体现,有的意义可能是隐含的,需要进一步推导。对比下面两组a、b例子:
(4)a.困是不困了,倒有些缺氧。
b.不困了,倒有些缺氧。
(5)a.他难看是不难看的,但一身小家子气,捧饭盒子,握筷子,嘴巴一开一合,处处贫贱。
b.他不难看的,但一身小家子气,捧饭盒子,握筷子,嘴巴一开一合,处处贫贱。
例句(4)(5)中的a、b句在语感上都可以接受,表达的基本意思也是一致的。但是例句a明显比例句b语气更委婉,否定的程度并没有例句b那么强。这说明羡余形式“A是”起着中和否定程度的作用,我们这里对整个格式称之为“弱否定”。另外,“A是不A”格式内部还存在着转折义,即对上文状态A承接之后,用“不A”再进行转折,而这种转折义也是羡余成分带来的。例如,“困是不困”先有“困”承接上文传递的信息,然后由“是”表示让步,进而再转折说“不困”。
(6)(这件事)难是不难,就怕你不敢。
(7)它紧紧贴着我的身子,一动也不动,冷是不冷了,身上却象火一样烫人。
(8)树高不过一丈,树干可容两人合抱,小是不小了,但若是置身于其他地点,恐怕亦无多大惹人注目之处。
总体来看,“A是不A”格式的句法功能相对比较单一,主要做谓语(或谓语小句)和插入语,陈述主体的状态,但是它更倾向于做插入性成分,比如例(8)插在转折小句前,对前面“树”的大进行补充。在更大的语段里,该格式还有明显的篇章衔接作用,限于篇幅,这里不做讨论。
在以往的研究当中,常常把“(不)A是(不)A”格式与“A是不A”放在一起对比讨论,找出两者在语用上的不同。这里我们不打算重复前人研究,而主要关注相关格式在某方面的不对称现象。请先看下面一组例句:
(9)a.累是不累,就是待在船上有些无聊。
b.累是累,但心里舒坦。
c.不累是不累,就是待在船上有些无聊。
d.*不累是累,……
通过以上例句,我们不难发现:基本相同的成分自由组合之后,有的能成立,有的不能成立,有的意义和用法相同,有的不同。基本呈现出“四缺一”这样的分布格局:
a.A是不A(肯定+否定=否定)
b.不A是不A(否定+否定=否定)
c.A是A(肯定+肯定=肯定)
d.*不A是A(否定+肯定则不成立)
由于我们主要考察的是与“A是不A”格式有关的问题,而且主要涉及否定问题,我们可以把b和c合并起来,看成一种格式的肯定和否定两种形式,合并后为:
①A是不A(肯定+否定=否定)
②不A是不A(否定+否定=否定)
③*不A是A(否定+肯定则不成立)
这里需要解决的是:为什么①②格式不同,却能表示相同的否定真值,并且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用法基本一致,可以相互替换,例如例(9)中的a和c。相对于格式①和②,格式③中各成分的真值组配后则不能成立,更没有类似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