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欢欢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 475001
区域经济差异一直受到相关学者的广泛关注,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国内外学者对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较早,研究方法多样,研究尺度包括国家、经济区和省域层面[1-4]。河南省是农业大省,经济发展较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现象突出。鉴于此,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运用空间数据分析、泰尔指数、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河南省市域经济差异进行研究,试图解释河南省区域经济的空间分异特征[1]。
根据2001~2017年《河南省统计年鉴》中河南省18个市域单元的数据为基础数据,选取河南省2000~2016年各市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指标数据。
1.2.1 Theil指数
Theil指数是衡量地区间收入差距最常用的指标[1],计算公式为:
式中:T—Theil指数;N—单元总数;yi—i单元人均GDP占全省比重;Pi—i单元人口占全省比重。
1.2.2 Moran's I指数
Moran's I指数是度量空间相关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可以反映出变量的空间集聚特征[5]。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I—Moran's I指数;n—单元总数;Xi—i区域人均GDP;—与之相邻区域人均GDP的平均值;Wij—空间位置i与j的临近关系,若区域i和j相邻,则Wij=1,否则Wij=0。
Moran's I指数介于数值-1和1之间,当I>0时,存在空间正自相关,当I<0时,存在空间负自相关,I=0时,呈现独立随机分布。
采用四分位法根据各市人均GDP占全省平均水平的125%、100%、75%将河南省市域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4种类型(图1):经济发达区、较发达区、欠发达区、不发达区。
图1 2000、2005、2010、2016年河南省市域相对人均GDP空间分布
2000年全省达到发达水平的城市有郑州市、济源市和三门峡市,以此为中心向外围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以黄淮四市经济发展水平最低,呈现出显著的核心—边缘结构。2005年经济发达市和不发达市均有所增加,并且分布更加集中。洛阳市和焦作市经济发展迅速,从较发达市跃升为发达市。2010年各经济发展类型变化不大,但经济发达市近一步集聚,呈片状分布,与外围地区形成了更大范围的核心—边缘结构[6]。到2016年,发达市数量减少,其它类型变化不大,洛阳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于全省呈下降趋势,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加大。
为进一步刻画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特征,计算河南省2000~2016年各市人均GDP的Theil指数(图2)。
图2 河南省市域人均GDP Theil指数
从图2可以看出河南省市域人均GDP Theil指数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研究时间范围内2006年Theil指数达到最高值,2006年之前Theil指数上升速度较快,之后呈缓慢下降趋势。从以上可以看出,河南省市域经济发展差异在研究时间范围内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2006年之前区域经济差异逐渐增大,2006年区域经济差异达到最大,之后地区之间的差异缓慢下降。
为研究河南省市域经济发展的集聚特征,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计算市域人均GDP全局Moran's I指数和绘制LISA图(图3、4)。
图3 河南省市域人均GDP Moran's I指数
图3表明,河南省市域人均GDP的全局Moran's I指数在2007年之前呈波动上升趋势,在0.05显著水平下Moran's I指数从2000年的0.306上升到2007年的0.449,2007年之后全局Moran's I指数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在0.05显著水平下从2007年的0.449下降到2016年的0.388。整个研究时间范围内全局Moran's I指数均大于零,表明河南省市域经济存在正的自相关关系。
图4 2000、2005、2010、2016年河南省市域人均GDP的LISA图
由图4可以看出在0.05的显著水平下河南省市域人均GDP的集聚特征非常明显,主要以HH集聚和LL集聚为主。其中,HH集聚主要分布在以焦作市和洛阳市为主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中原城市群经济区内,LL集聚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黄淮地区。HH集聚和LL集聚分别集中在河南省的中西部地区和东南部地区,并且呈片状分布,表明河南省市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地域集聚特征。
本文通过空间数据分析、 Theil指数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综合分析了河南省市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GIS空间分析表明河南省市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呈现经济发展水平中部高,外围低的中心—外围结构;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河南省市域经济发展集聚特征非常显著,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区域对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