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二十多年中,中国建筑企业的快速发展更多是依赖于国内市场突飞猛进的投资带动,近年来随着建筑市场环境的变化,整个行业急需寻找出路。“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建筑企业在60多个国家开拓市场提供了新的机遇。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伴随着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带动了大批重大项目建设,给建筑业企业带来了新的市场拓展空间。“一带一路”倡议是大格局、大思维、大战略,它进一步加快了建筑业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据商务部统计,2017年1-11月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61 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6201件,新签合同额1135.2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54.1%,同比增长13.1%;完成营业额653.9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48.7%,同比增长6.1%。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中国建筑业企业通过在交通、电力和房建等领域的优势将建筑产能外输。“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拓宽了建筑业的发展范围和投资领域,同时也引导建筑业和相关企业将业务范围扩展到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
“一带一路”倡议将拉动沿线国家区域整体开发建设,给中国阶段性、结构性供大于求的基础建设产能提供了发展出路,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一带一路”倡议也将加快建筑产业现代化进程,使我国建筑企业从生产经营向资本运营转变,从单一施工承包向工程总承包转变,从传统建造模式向装配式建筑转变。
国家信息中心“一带一路”大数据中心近期发布的《“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2017)》指出,通过对比企业近四年的影响力得分情况分析发现,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综合影响力不断提升;2014-2017年间,“一带一路”企业影响力平均得分从41分提高至63分,增长53.66%。
可以说企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主体和中坚力量,多年来,“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企业的热情持续高涨,从开展工程项目建设,到进行绿地投资、跨国并购,我国企业不断加快走向“一带一路”的步伐。
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我国建筑业企业也充分重视和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改变国内传统的建设模式,培育资本运营能力,工程承包与投资经营并举,以创新项目建造方式来赢得市场,从而加快和促进行业转型升级。建筑业企业通过积极采用EPC形式的工程总承包,进一步优化设计、缩短工期、节省投资,以更好、更省、更快为目的实施工程项目,为业主创造更多价值,提升市场竞争力。
目前,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还面临着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水平低、企业人才国际化水平不高、企业与国外非政府组织沟通能力弱、风险应对和处置能力不足等问题。《“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2017)》也针对性地提出四点建议帮助企业进一步提升影响力,方便更好“走出去”。一是重视企业海外形象建设,借助国内外媒体等渠道积极做好产品和服务的宣传工作。二是提高在地化意识,积极履行当地社会责任,打造具有包容多元文化的国际化企业。三是要建立国际化经营理念,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四是强化风险防范意识,提升风险应对处置能力。
如今,建筑企业在“走出去”的同时也尝试探索金融创新,解决资金流问题,从简单对外援助到EPC项目,再到具备投融资能力。建筑企业不断具备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通过抱团出海打造国际化航母;通过加强不同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技术标准体系的对接,确保项目高质量完成。
中国建筑企业还将优质的过剩产能输送出去,让“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共享我国的发展成果,同时也实现中国优势产业、优势技术、优秀组织和优秀技术人才等中国要素的流动转移。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落地过程中,中国建筑企业要时刻肩负树立中国企业形象,创建中国品牌的使命,推动多元文化融合,以全局性眼光、国际化战略思维,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携手并进,在互利共赢中获得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