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型城镇化建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劳动力稀缺逐渐上升,建筑业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更加紧迫。近几年来,建筑业立足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规模继续实现稳中有进。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全国建筑业企业(指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不含劳务分包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85871.09亿元,同比增长10.86%;完成竣工产值39192.28亿元,同比增长4.84%;签订合同总额288660.95亿元,同比增长18.11%,其中新签合同额107079.04亿元,同比增长21.89%;完成房屋施工面积96.97亿平方米,同比增长3.46%;完成房屋竣工面积14.92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53%。截至2017年6月底,全国有施工活动的建筑业企业80611个,同比增长4.61%;从业人数4339.09万人,同比增长3.20%。
2017年上半年,新开工面积22.98亿平方米,比上年同期增长6.63%。从全国建筑业企业房屋竣工面积构成情况看,住宅房屋竣工面积占最大比重,为66.54%;厂房及建筑物竣工面积占12.20%;商业及服务用房屋竣工面积、办公用房屋竣工面积分别占7.21%和5.66%;其他种类房屋竣工面积占比均在5%以下。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到,经历了2015年的行业低谷,建筑业产值总体增速呈现出企稳回升的良好态势。当然,目前建筑业生产方式依旧粗放,资源消耗高,标准化程度低,装配式建筑仍处于起步阶段。转变粗放发展模式、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实现低耗环保及高效生产刻不容缓,也是整个行业的大势所趋。
新形势下,建筑业迈向能力竞争时代,在资本运营、投融资能力、技术应用、项目建设与管理、运营维护等方面综合实力强的建筑企业逐渐成长为市场主导,占据高端建筑市场,并具备较强的市场优势。
随着建筑企业继续深入推进改革和转型升级,一些企业结合形势和市场变化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经营策略,不断优化业务组合,培育新的盈利来源,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和先机。一些企业抢抓市场机遇,积极拓展业务范围,将建造能力与资本运作能力相结合,不断提高融资建设一体化能力,服务模式也由工程承包模式向投融资建设运营一体化模式转变。还有一些企业紧跟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大力拓展海外市场,海外业务快步发展。
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全球经济恢复缓慢、世界经济严重赤字等问题都表明全球经济治理已陷入困境。一方面,由于经济增长乏力,美国、欧洲等传统的国际公共物品供给国的意愿和能力在不断下降,导致国际公共物品供求失衡,从而引发经济赤字问题。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塑造了新兴经济体、发展中国家等新的利益相关者,它们对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产生了新的需求,要求改革现有国际金融体系与国际制度。在此背景下,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代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持续高增长的大国,在2013年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
“一带一路”倡议覆盖了全球近一半的国家和地区,在经贸、基建合作的基础上促进各国之间全面互联互通,这是中国在当前全球经济治理严重赤字、国际公共物品供给不力、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亟须改革的国际形势下开出的“中国药方”,体现了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积极提供国际公共物品,推动全球经济治理的意愿与能力。
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首次提出以来,已经为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创造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数据显示,仅2017年前11个月,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达9830亿美元,同比增长15.4%。2017年1-10月,我国企业共对“一带一路”沿线的58个国家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11.8亿美元,主要流向新加坡、马来西亚、老挝、印尼、巴基斯坦、俄罗斯、越南等国家地区。对外承包工程方面,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61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5946份,新签合同额1020.7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55.4%,同比增长21%;完成营业额575.2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48.5%,同比增长9.1%。
自2013年提出至今,“一带一路”倡议已得到为数众多的国家和地区的积极支持,多个国家与中国签署跨国或跨区域合作协议。“十三五”时期,我国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推动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战略为引领,构筑各地区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各类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地区间良性互动的区域发展格局。《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全球形势变化,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新形势下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使我国与沿线国家合作更加紧密,往来更加便利、利益更加融合,将给我国建筑企业“走出去”与我国经济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找到新的突破口与增长点。
随着建筑市场竞争的加剧,建筑企业出现明显分化。房屋建筑市场总体出现下滑态势,以房建施工为主的建筑施工企业业务进一步萎缩,面临生存困境。一些自身融资能力、资源整合能力较强的企业以PPP模式参与铁路、公路、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PPP业务迅速推进,新签合同额快速增长。同时,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的海外投资已经取得飞速发展,稳居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在此基础上,十九大又进一步提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可以预见,未来中国的海外投资和企业的国际化浪潮将更加势不可挡。
近年来,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我国建筑业产值的绝对值和增长情况有所放缓,“一带一路”战略的适时出台为国内建筑业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一带一路”为建筑企业打开了海外的建筑市场,不仅可以大批到国际市场承揽基础设施和房建工程业务,而且还可以带动材料和成套设备的出口。特别是“一带一路”不仅为在海外市场打拼几十年的央企带来了广阔市场,同时也为有实力的建筑民营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目前,“一带一路”战略促成的典型项目包括肯尼亚蒙内铁路、巴基斯坦卡拉奇-拉合尔高速公路、印尼雅加达-万隆高铁项目等。伴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我国建筑业国际化的战略布局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对于中国建筑企业而言,在原有海外市场布局基础上,“一带一路”为建筑企业拓展海外业务提供了新的市场机会。以印度的建筑市场为例,其房地产市场相当于我国90年代左右,发展刚刚起步,但印度的人口孕育了巨大的市场需求,这为我国诸多建筑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与此同时,随着全球基础设施需求呈爆发式增长,我国建筑企业也将借此机会不断扩大海外市场份额,不断加快全球化的步伐,并成为建筑业新的增长点。
可以说“一带一路”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升级版。业内人士认为,从建筑业的角度来看,中国企业“走出去”大概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输出劳务,这个阶段有将近二十年的历史。第二阶段是在九十年代中后期,不仅输出劳务,还输出设备材料。这一时期国内的制造业到了一定水准,能够用符合国外标准的原材料,按照国外的制造标准生产出符合国外标准的产品。第三个阶段也就是现在,输出的是资本,这是中国综合实力提高的表现。
目前,得益于中国现代化建设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国内建筑企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集团优势。而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建筑市场正在不断升温。国内建筑企业有着雄厚的资金支持与成熟的基础设施建设经验,可以帮助沿线国家发展经济、实现共赢。“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也使得相关工程承包市场的机遇将会越来越明显。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全球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进一步加速增强建筑企业利用国际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的能力,这是实现国家和社会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建筑行业也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把握风向,按照国家“供给侧改革”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思路,大力推进建筑工业化,从资金、品牌、管理等方面促进建筑企业的改革,最终实现行业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当然,在国际市场开拓过程中,不确定因素正在日益增多,企业面临的国际经济和安全局势带来的风险因素也不容忽视。国内建筑企业在“走出去”的新机遇面前,还应进一步进行体制机制上的新探索。随着“一带一路”建设进展,中国企业在研发、技术、品牌上也将进行新的投入,引导国内产业转型和再升级,为企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