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海洋与渔业》记者 方琼玟
大型钢船安全舒适,出海捕捞日趋智能化
炎炎夏日下的先锋渔港,密密麻麻停靠着各式各样的渔船,有钢质船、玻璃钢质船,还有零零星星几艘不再出海的木质船……当下正值休禁渔期,先锋村的渔船都在此停歇整修,等待8月15日开渔节的海洋进军。
先锋村位于广东东莞沙田镇,该村仅有 2000余人口,渔业人口就占了四分之一,是东莞市目前为数不多的仍在从事渔业生产的渔村。在中央、省、市的政策支持下和财政补贴下,这个曾经以木质渔船为主的传统渔村,在短短 3年的时间里,已经蜕变为拥有数十艘钢质渔船的现代渔村。经更新改造后的渔船不仅安全性能全面提高,而且船上生活环境明显改善,海上捕捞设备也日趋智能化。
近年来,环境污染、过度捕捞、交通航运等因素,导致我国海洋渔业资源日趋衰退甚至濒临枯竭。为了保护海洋渔业资源,实现节能减排,促进渔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2016年6月,《广东省国内渔业捕捞和养殖业油价补贴政策调整总体实施方案》出台,明确提出将每年柴油补贴资金的 20%部分以专项转移支付形式,由中央统筹用于渔民减船转产和渔船更新改造等重点工作。
为增强渔民造大船、造好船的信心,东莞市人民政府出台了《东莞市渔船更新改造贷款贴息资金管理办法》(下称《办法》),安排了 1个亿的渔船更新改造贷款贴息资金,大力推进渔船更新改造。《办法》提出,从 2015年开始,对东莞市 2015~2017年申请更新改造的渔船实行 5年贴息贷款,第 1~3年由财政全额贴息,第4~5年由财政贴息 50%、渔民自行承担 50%,财政贴息资金由市、镇各承担50%。整个贴息实施时间跨度为8年。
在各种政策利好的情况下,东莞渔民积极响应。“最高峰的时候,东莞市有1000余艘渔船,通过这几年的减船、改船,目前总数是287艘,”东莞市海洋与渔业局副调研员赖志淼表示,更新改造后的渔船都是大型钢船,安全性能高,作业能力强,尽管耗资巨大,但从长远考虑,它不仅提高了海上作业能力,也确保了渔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先锋村渔民是东莞市渔船更新改造的“先锋”,不少老渔民投入巨款,建造钢制渔船,以求在海上有更安全的保障以及更好的收获。《海洋与渔业》记者在东莞市海洋与渔业局的引领下,造访了先锋村新改造的粤东莞渔92018船,该船船长45米,宽8米,主机功率527千瓦,总吨位398吨,造价 800多万。船体分为 3层,第一层是驾驶舱,安置着许多智能设备,有导航系统、定位系统、监控器等;第二层是客厅、房间、厨房以及卫生间,客厅的地板墙壁均用木板装潢,十分干净整洁,船东梁东知道有客来访,已早早通知船工开了空调,身处其中,凉快舒适,堪比“小游艇”;第三层便是船工们的宿舍和作业区域,梁东正安排工人铺多一层木地板。
梁东从小在先锋村长大,是典型的渔二代,17岁就开始随父辈出海捕鱼,至今已有40余年。他告诉记者,“当时造这条新船下了很大决心,我一生只会捕鱼,也想再搏一搏,赚多点钱,加上政府补贴了 150万,所以我把100多万储蓄投了进去,剩下的500多万获得了银行贷款。”就这样,梁东成了东莞市第一个申请贷款并建造钢制捕捞渔船的渔民。
“钢制渔船抗风浪能力比木船大得多,安全系数更高。木船只有一个鱼舱,钢船有三个鱼舱,捕鱼能力也强。”梁东对新船很有信心。“在海上打鱼是非常辛苦的。”随行的一个渔民说,“海上风浪一大,太破旧的渔船根本不敢出去,渔获多还好,一个星期就可以返港;渔获少,就只能再‘捱一捱’。现在新渔船好用多了,一来不用提心吊胆害怕特殊天气,二来捕捞设备先进了,如果鱼汛好的话,收益还是非常可观的。”
从事了这么多年的海洋捕捞业,梁东也积攒了一定的资金,不仅开起了小轿车、盖起了小洋房,还做起了养石金钱龟的副业。每到开渔的时候,梁东都会聘请七八个船工,帮他出海捕鱼,也算是一个体体面面的“鱼老板”。
尽管梁东等渔民实现了旧船更新改造,但大部分先锋村渔民选择了放弃渔船,在国家“转产转业”政策的驱动下,寻找新的谋生方式。周庆祥告诉记者,“这几年,我们为渔民举办了各式各样的培训班,如烹饪班、电工学习班、龟鳖养殖班等,帮助渔民回到岸上工作;同时,我们奖励渔民子弟,考上大专奖励 1000元 /年,考上本科奖励2000元/年,让渔民后代通过读书,走上更多样的就业岗位。”
据了解,为了让先锋村渔民适应“转产转业”,周庆祥还带头组织渔民在先锋港口搭建临时“海鲜交易市场”,将新鲜的渔获运到这里销售,让渔民实现“自捕自销”。海鲜市场生意红火,每天早晚人群密集、车水马龙,“许多人慕名而来,经常会堵车”。
周庆祥透露,就算政府不引导“转产转业”,先锋村的下一代也很少会接班,“现在就业岗位多了,选择也多了,而打鱼这个职业实在太苦了”;随着这几年近海渔业资源枯竭,渔获量越来越少,渔工薪资越来越高,许多渔民卖了船,不出海了,渔民劳动力逐年锐减,有些人转向了龟鳖养殖,有些人开起了小店,日子也过得有声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