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银行研究可视化分析
——基于CNKI(2007—2017年) 的计量分析

2018-08-31 09:16
安康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学分论文银行

胡 芳

(西华师范大学 管理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一、研究方法与对象

(一)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各种相关文献,这一研究方法早期来源于自然科学,是一种对内容进行量化分析的方法,后被延伸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1]。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对CNKI数据库中2007年至2017年间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以“学分银行”为关键词的论文进行量化研究。研究要点主要包括学分银行相关论文的发文趋势、热点主题分析,学科分布情况,资助基金来源情况,作者所属机构情况,期刊论文分布情况分析等方面并得出相关结论。

(二)研究对象:学分银行核心期刊论文

本文主要以CNKI数据库中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学分银行相关研究论文(2007—2017年) 为研究对象,精确匹配主题为学分银行,检索条件为核心期刊,发表时间为2007年至2017年,专辑导航为全部,数据库为学术期刊,单独检索。综上数据来源,共检索出符合要求的论文448篇。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发文趋势分析

2007—2017年学分银行相关研究核心期刊发文趋势如图1所示。

图1 2007—2017年学分银行相关研究核心期刊发文趋势

从图1可以看出,十年间学分银行相关研究核心期刊发文量呈不断上升趋势,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7—2010年,发文量平稳上升,但总体数量偏低,年发文量在25篇以下;第二阶段是2011年至今,2011年发文量急剧上升,其后各年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这主要是因为2010年7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建立“学分银行”制度等。此后学分银行引起了学者们高度关注,成为研究热点[2],2011—2017年学分银行相关研究论文的发文量也稳步上升,2014年达到峰值,2015年稍有回落,2016—2017年又稳步回升。综上,近年来学分银行研究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尤其在当今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终身学习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这极大地推动了学分银行在我国的建设和普及。

(二)关键词分析与关键词共现网络

研究热点是指在某一时间段内,引起人们普遍关注和讨论的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从而引起众多的研究人员的深入研究和探讨[3]。而从文献计量学角度出发,各个领域的研究热点是引起研究人员较多探讨和发表文章的主题,尤其是发表在高质量刊物上有代表性的高质量文章,研究者积极引用的文献的相关主题即为当前的研究热点[4]。总的来说,在某一知识范围内,某一文献相关主题在某一时期被研究者引用的频次越高,该关键词就越是该研究领域的热点,高频出现在文献中的关键主题词可以高度概括文献的主题,从而可以确定其就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因此引起人们高度关注。

在448篇论文中,关键词学分银行出现的频次最高,为90次。其次,按频次大小依次排列的关键词为终身教育(43次)、继续教育(28次)、终身学习(27次)、成人教育(22次)、开放大学(20次)。以上关键词出现频次均在20次以上,说明学分银行与终身教育、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等联系密切,而学分银行正是在终身学习这一大背景下提出的,构建学习型社会,继续教育、成人教育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相对来说,学分制和学分转换等关键词在总体样本中出现的频次较低,说明当前学界对学分银行的研究还处于宏观层面,对微观建设方面的探索相对较少。

在图2中,一个关键词由一个圆形的节点表示,圆形节点越大,表示该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高;反之,该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低。两个圆形节点之间的联系代表两个关键词之间的相关性,两个圆形节点之间的连线越多越粗,表示相关性越高,反之,两个关键词的相关性较低。由图2可知,在2007—2017年核心期刊发表的学分银行相关研究论文中,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学分银行”“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继续教育”“成人教育”“开放大学”,研究内容主要是从宏观层面对学分银行制度进行描述性的研究,而对学分银行的发展路径及对策研究较少。在研究的学校层次方面,目前对继续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学分银行相关研究较多,研究者们多是研究开放大学的学分银行建设相关制度等,对其他教育类型研究较少涉及。

图2 学分银行关键词共现网络

(三)资助基金分析

在448篇论文中,有41篇是课题研究成果,约占总体样本的10%。其中,全国教育规划类基金资助论文有31篇,约占课题研究成果论文的7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论文数均为2篇,约占课题研究成果论文的10%;另外还有各省级课题基金资助论文6篇,约占课题研究成果论文的15%,分别来自河南,吉林,江苏,浙江和山西。综上可以看出,对于学分银行相关课题研究,基金资助力度仍较小,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四)研究层次分析

在448篇论文中,有313篇论文属于社会科学类的基础研究,约占总体样本的70%;有110篇论文属于高等教育研究,约占总体样本的25%;有14篇论文属于行业指导范畴,约占总体样本的3%;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有4篇,约占总体样本的1%;基础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类论文有3篇,约占总体样本的0.67%;职业指导类论文有1篇,约占总体样本的0.22%,另有其他类别文章各一篇,占比小,不具有统计意义。综上可知,学分银行研究层次多属于社会科学类的基础研究、基础理论研究,关于学分银行体制和学分银行体系建构等内容研究较多。另外,学分银行研究还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层面,主要是成人高等教育方面,多研究学分银行制度的运行主体和管理主体[5]。相对来说,对中等教育研究较少。

(五)作者分布情况分析

在对448篇论文作者发文频次的统计中发现,有4位作者发表的论文数为5篇及以上,其中发表篇数最多的为8篇,作者是南京理工大学的李红亮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的吴遵民教授发表7篇;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大数据应用研究院的吴南中教授发表6篇,教育部考试中心的王海东副研究员发表5篇。有6位作者各发表4篇,他们分别是陆汉栋、林晓凤、郑爱翔、赵华、黄欣、马宏建。有9位作者各发表3篇;有11位作者各发表2篇。统计数据表明,研究学分银行的作者较多,分布范围也较广。由于学分银行自身的教育属性,所以作者大都来自于教育系统,主要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但总的来说高产作者数量较少[6]。

(六)作者所属机构分析

在448篇论文中,作者所属机构共二十多个。其中,华东师范大学的作者数量最多,达18人;天津广播电视大学的作者数量为12人;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开放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的作者数量均为11人。研究学分银行的作者主要集中在普通高校和各广播电视大学,如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重庆广播电视大学等单位。这充分说明学分银行建设对于高等院校、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开放大学及远程教育类机构的重要性,作者以期通过对学分银行的相关研究,能为院校的改革转型开拓思路[7]。另外,上海各机构的作者较多,如上海开放大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远程教育集团、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等。这是由于上海市是我国率先引进和发展学分银行的城市之一。

(七)学科分布情况分析

学科分布是指总体样本中每一篇论文归属于哪一类学科[8],由于学分银行本身的属性和在我国的发展状况,本样本中有277篇论文属于成人教育与特殊教育研究范畴,约占总量的62%;68篇属于职业教育学科范畴,占总量的15%;有61篇论文属于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范畴,约占总量的13%;高等教育类有39篇,占比约9%。从学科分布情况可见,学分银行相关研究论文主要从属于教育类学科,这主要是由于学分银行本身自带的教育属性偏多。另外还有归属于其他不同学科的论文,如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人才学与劳动科学、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等学科。

(八)期刊论文分布情况分析

通过对448篇论文所载期刊分布情况汇总分析可知,这些论文分别来源于三十多种不同的核心期刊,刊登论文数量大于等于10篇的刊物有10种,刊登的论文总数为356篇,约占总体样本的80%。其中,教育与职业14篇、教育发展研究16篇、继续教育研究17篇、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篇、职业技术教育25篇、成人教育29篇、开放教育研究39篇、职教论坛55篇、中国远程教育70篇、中国成人教育71篇。因此可以认为这10种期刊属于学分银行研究期刊中的核心期刊,尤其以中国成人教育、中国远程教育和职教论坛三种刊物为最[9]。由各刊物刊登的论文数量可知,学分银行的相关研究成果大量发表在在成人教育、开放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类刊物上。其中,成人教育类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量最多,它们是当前研究人员发表学分银行相关研究论文的主要刊物。

三、结论

(一)由表及里,夯实基础研究

综上所述,2007—2017年,学分银行相关研究的论文发文量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7—2010年,论文发表总量较少,2010年后,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发布后,学分银行相关研究开始急剧增多,时至今日,该研究范畴依旧是热点。学分银行一词为舶来品,最早是由韩国提出的,2000年在我国引起关注,经过十几年的研究,我国在学分银行的建设方面已经初具成果,但仍存在许多不足[10]。通过对检索出的论文内容进一步分析发现,目前国内作者对该主题的研究大多是对外国如韩国,欧洲和美国等国家的学分银行进行一般性的介绍,以及将外国学分银行框架引入我国的理论构想、学分银行制度的建构等方面,相对来说,研究的深度不够,没有很好地结合实践发展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学分银行建设发展的进程,已有的研究对我国本土学分银行的学分认证,积累与转换,学分银行的实践效果评估等研究较少[11]。所以,学分银行的研究重点应该从国际视野转向国内视野,在着手进行本土的学分银行理论研究时应该加强学分银行的实质性研究。对实践性内容的研究,尤其是我国学分银行体系中学习成果的认证,转换和积累的整体框架和具体的实施标准等内容亟待有更深入的研究,要由表及里,夯实理论基础。

(二)缩小地域间学分银行研究差距

学分银行为舶来品,在我国的不同地区,关于学分银行的研究有明显的地域差距。从地理位置看,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等地关于学分银行的研究较为深入,具有明显的地域优势,多为东部发达地区。而其他各地区对学分银行制度和教育管理模式的探索相对较少,有些地区开始有所涉猎,还有部分地区对该主题的探究还处在萌芽状态。而学分银行作为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背景下的产物,其本质是一种学习成果的管理方式和一种教育管理的机制,会影响到每一个人,学分银行的教育属性对教育公平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所以,缩小地域间学分银行研究差距势在必行。在缩小差距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先试点先行,然后再稳步推进的方法。优势地区先借鉴国内外经验,在一定的范围类开展学分银行专项试点,逐步建设符合自身条件的学分银行制度,劣势地区再模仿、学习优势地区的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建设符合自身的学分银行制度。

(三)加强学分银行实践性研究

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加强学分银行的实践性研究,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不断结合,相互验证,彼此促进。在理论基础上加强实践探索,一方面有助于学分银行理论研究更加精准深入,可操作性更强;另一方面,在坚实的理论研究基础上,实践探索才能目标明确,方向笃定,正确的理论指导能加速实践探索的节奏,可以更快更好地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学分银行体系。

从研究主题来看,当前学分银行相关研究论文多是体制机制建设方面的研究,较少进行应用型探索。关于学分在不同的教育模式或教育层级中如何认定、如何转化等方面没有系统的研究成果或全面可行的理论体系。在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学分银行存在的价值最重要的是为实现多层次、多类别教育体系间学分的互认、累计和转换,为不同需求的人提供不同的学习模式和管理方法,使每一个人都能得到自由地选择,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对学分银行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要落到实处,只有理论落地,才能实现学分银行的最大价值。对现阶段学分银行的研究成果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整合,根据不同地域的特征对不同地域进行因地制宜的学分银行建设研究,打通不同教育层级、校际、区际之间的壁垒,建立统一标准的学分银行制度,对学分进行科学化的管理。在后续的学分银行探索研究中,要实现实践与理论并行,一方面要理论先行,用已有理论引导实践的进程;另一方面,实践反馈,并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或获得的经验进行理论研究,两者之间相互促进,从而保障学分银行建设在我国顺利进行。

猜你喜欢
学分论文银行
江西银行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记忆银行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学分
中关村银行、苏宁银行获批筹建 三湘银行将开业
把时间存入银行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广东 开办终身教育“学分银行”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