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艺林》往事

2018-08-30 20:16马斗全
南方周末 2018-08-30
关键词:大公报副刊陈先生

马斗全

商务印书馆新近出版的《柴德赓来往书信集》,其中多有名家之信,史料价值颇高。读到香港大公报前副主编陈凡先生致柴先生信,第一封一开头即是请柴先生为大公报《艺林》周刊写稿。因我与该报《艺林》有着特殊的关系与感情,于是就格外留意陈先生的信。

陈凡先生第一封信写于1962年10月12日,请柴先生为《艺林》周刊写几篇“如何学史”的文章。有这样几句话,读来很是感人:教人如何读历史,我以为也是教人不忘祖国之一法,是很有严肃重要的意义的。因此我的请求,就不是一种寻常的请求。陈先生同时还寄来一叠近期《艺林》,其中有张舜徽先生的《漫谈读史》。已在大公报供职二十多年的陈先生,为了办好《艺林》,特意认真学习了张舜徽著《史籍校读法》,可见对报纸对读者的负责精神。其后几封信中也是多谈编辑《艺林》事,向柴先生请教一些问题,包括拿不准的字句。此外还有建议将当时内地正流行的“百家争鸣”换作别的词语、避免使用“解放”一词等细节。

大公报《艺林》创刊于1959年5月,稿件主要靠内地作者撰写,陈先生信中也说:“我们在这里,很难找到有学养的人来写”,“又非把这样的刊物办好不行,就只好寄望于硕学诸君的认真支持了”。据陈左高先生回忆文章《我与〈大公报〉三十年》可知,当年《艺林》周刊固定专栏作者便有90多人,“如章士钊、陈垣、启功、沈尹默、唐圭璋、温肇桐、俞剑华、夏承焘、冼玉清、潘伯鹰、宋云彬、郭绍虞等,皆国内第一流学者,环顾当时学刊,莫与伦比。”“文革”爆发后,《艺林》停刊了。

我之所以关注《艺林》,是因为我在复刊后的《艺林》多次发表文章。1998年初,我在单位第一次看到大公报,对其中颇见文化品位的《艺林》周刊很感兴趣,正好手边有一篇相宜的稿子,就投了去。第一次投稿,即被采用了。随即又相继投寄了读钱钟书先生《谈艺录》的几则札记,也都很快刊出。主持《艺林》的关礼光先生似乎对拙稿较感兴趣,希望多为写稿。真所谓一发而不可收,我几乎接连不断地寄稿去。到2003年5月,关礼光先生退休,五年间我在《艺林》发表了四十几篇文章,多数是关于诗词方面的。至为可惜的是,关先生退休的同时,《艺林》停刊了。不知是因为找不到如关先生这样的人手,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总之《艺林》再度停刊。关先生来信告我,此后有稿子可投《大公园》副刊。副刊栏目很多,各类文章都有,所以随后我给大公报的稿子就投副刊了。此后十几年间,又在《大公园》发表了二百五十多篇文章。

至今令人难忘的是,关礼光先生主持《艺林》时,每次刊发了我的稿子,寄样报时总又夹寄一块拙文剪报。知他又将《艺林》文章裁开,同时附寄给各位作者。寄我的四十几张样报,没有漏过一次剪报。想想真是让人感动,由此可见其敬业精神。关先生退休,我以一阕《思佳客·寄香港关礼光先生以申想念期有山右之游》寄他:“文字之交最是淳,一为道友便相亲。五年水远山长里,两地鸿来雁去频。难谋面,每驰神,今闻休退更思君。身闲应放闲游棹,秋水盈时好渡汾。”原以为他退休后就清闲了,有时间来内地游览,希望能在山右接待他。没想到随后收关先生信,说是又被一家文化艺术机构聘去编辑书画刊物,要我继续寄稿给他。惜我于书画素无研究,不能给他寄什么稿子了。

如今因陈凡先生的信,回忆起大公报《艺林》周刊,回忆起令人尊敬的关礼光先生,不胜怀想。时光真快,转眼十五年过去了,《艺林》的第二次停刊,怕是永远停刊了。

猜你喜欢
大公报副刊陈先生
“希望大家向张季直先生学习”
永远的怀念
先嗑为敬:陈先生的糖“蓄谋已久”
省志所载报纸文艺副刊勘误及其考订
Ice Hockey Requires Teamwork
比主编还牛的副刊编辑们
老板不知银行新规 被工人骗万元
逃逸
媒介生态视角下的新记《大公报》研究
大公报:从民办到“官媒”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