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育“美”的做法

2018-08-30 09:08叶春跃
新教师 2018年5期
关键词:体味哲理古诗

叶春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被选入教材的古诗,是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结晶,颇具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环境下,教师如能充分挖掘古诗中蕴含的美育因素,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声韵美和意境美,感悟其中的哲理美,进而体验诗人的心灵美,对陶冶学生性情,弘扬传统文化,大有裨益。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充分挖掘古诗的美育价值,发挥古诗的美育作用?笔者认为要著眼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诵读——感受声韵美

古诗对仗工整,韵律和谐,语言优美,平仄相对,合辙押韵,具有十分鲜明的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在教学古诗的过程中,应把诵读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通过反复的、有感情的诵读,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含义,体会诗中情感,继而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律,从有感情的诵读中体味声韵之美,真正做到“以声动情”,“以情动人”。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对古诗的朗读指导,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方法,并尽量让学生多诵读,让他们在诵读中充分地体味诗文的美,熟读成诵。指导学生诵读,首先要确定感情基调。如读白居易的《暮江吟》,就应当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作者通过写深秋傍晚到入夜江上的景色,抒发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首先,一、二句要以舒缓的语调,读出傍晚江上奇丽的景色;后两句写入夜江上的景色,着重描写形态,表达赞美喜爱之情,节奏要欢快,语调要高昂些。其次,找出应当重读的关键词,如“瑟瑟”“红”,显示出夕阳斜照下江水颜色的奇特;“可怜”则直接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读时都应当特别加重语气。再次还要注意停顿。音节之间和诗句之间的停顿是体现语言节奏的重要标志,朗读时要注意停顿的规律,把握好停顿的节奏。一般来说,五言诗音节间的停顿大体上是前两字一“顿”,中两字(或一字)一“略顿”,末一字(或两字)一“停”,每一句五言诗都至少要读够三个节拍。而七言诗的停顿,只要在五言诗的基础上再多读一个节拍。引导学生诵读,还必须为学生创设一种合适的情境,让学生更深刻地感悟到古诗的美。如诵读《宿建德江》时,配以委婉低沉的音乐,凄凉的曲调似乎在向学生述说诗人因仕途失意、理想幻灭而寂寞孤苦和在日暮黄昏时对故乡的深深的思念……使学生把画面上看得到和看不到的融为一体,体味到诗人的愁情相生,思与境和谐的艺术境界,从这境界中感受到美,认识到美,从而理解美。达到“言有尽而意不尽,意有尽而情不尽”的更高境界。

二、想象——体味意境美

苏联作家别林斯基说:“在文学中,尤其是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造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得到完成。”诗歌作为最具有想象性的文学作品,无疑是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力的极好材料,而解读诗歌,也只有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去神游冥索,突破时光限制,去迎合作者所暗示的境界情调,使情节更完整、形象更丰富,才能体会诗文的美。因为美育的内容,有别于政论的枚举、演绎与归纳,更不同于逻辑的推理、判断。美育,是运用具体鲜明的形象刻画和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意境来教育人,感染人的。“诗中有画”是古诗常有的特点。古诗中的形象美是通过对事物、景物或人物的描写来体现的。通过发挥想象,大脑会对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抽象情景和形象进行深度加工改造,然后形成生动的图像呈现在脑海里。这样便有效地完成了从文字材料到图像材料之间的转换。转换之后得到的图像材料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感受与领悟诗文中的内容、形象与意境。古诗中作者借景或借物以抒情言志,构筑诗意空间,形成了古诗的意境。在教学古诗的过程中,就要尤其注意这种寓情于景、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特点,引导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通过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古诗意境的美。如杜牧的《山行》中描写了山、云、树木、茅草屋、枫叶这五种景致。教学这首古诗时,首先应当引导学生将诗中所写景物的色彩视为着眼点,由此展开充分的想象。之后,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获得的结果是苍翠的山、洁白的云、青绿的树木、土黄的茅草屋、火红的枫叶。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在学生脑海里描绘出一幅参差错落、远近相衬、色彩缤纷的山林秋景图,从而能使之更加深入地体会诗人对秋天狂热的喜爱之情。古诗中,这些具体的形象是美的基础,如果脱离了具体的形象,就失去美的基础,就没有美的存在,教学中应多加引导学生细致体味。

三、感悟——领略哲理美

教材中选编的古诗,有的是诗中含情的名篇,有的是诗中含理的佳作。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些富含哲理的议论,饱含着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受。当形象描绘不能充分地表情达意时,诗人便采用直抒胸臆的方法来表达内心充沛的情感。这些诗句简洁凝练,富含哲理,大多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如珠妙语,领略诗中蕴含的哲理美。《题西林壁》就是教材中一首脍炙人口、富含哲理意味的名诗。诗人苏轼采用艺术的整体观察法写出了千古传诵的佳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多么富有哲理意味啊!这是诗人形象思维的延伸,是由诗人充沛的情感熔铸而成的。教学这首诗,要让学生明白观察点不同,角度不同,所看见的景象也不同。教学时,先采用现代教学技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直观地进行观察,体会从不同的角度所看到的庐山的局部景色也不尽相同,并让学生联系一、二句讨论“为什么身在山中反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引导他们认识到只有跳出庐山外,不在此山中,才能纵览庐山的全貌和真面目。然后让学生联系实际说一说“身在其中反而看得不全面、不准确,在生活中有哪些案例”。这样便连贯顺畅地完成了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接轨生活实际的教学步骤,层层递进,引导学生领悟真理,领略诗中蕴含的哲理美。再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句揭示了时间与空间、有限与无限的辩证关系。很多深刻的人生感悟都是诗人在登高望远时获得的,所以古人喜欢登高望远是有原因的。因为从有限的时空推向无限的时空,人生得到升华与提炼,可以获得更为深刻的人生感悟。教学时引导学生想象自己跟随作者登山的脚步慢慢上升高度,远眺,再上升,再远眺,领会只有在更高更广的天地间,视野才能更加开阔,心胸也会更豁达开阔,从而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新民中心小学?摇?摇?摇责任编辑:辛铭 黄晓夏)

猜你喜欢
体味哲理古诗
康体养生,体味别样的健康生活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行摄『太行八陉』体味岁月沧桑
漫画哲理
体味细节
漫画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