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媛
【摘要】2017年以来,全国各大城市纷纷出台一系列人才优惠政策,试图为城市发展汇集充足的智力资源。但各地人才政策存在同质化倾向,折射出城市人才战略的诸多不足。城市人才战略应从四个方面进行优化,即基于本地实际,擘画人才战略;加强政策学习,及时趋利避害;统筹各方资源,助力政策落实;优化城市建设,加速“人才生根”。
【关键词】城市人才战略 同质化 政策学习 【中国分类号】C962 【文献标识码】A
“功由才成,业由才广。”自古以来,人才便是促进生产建设的重要助力,在如今这个互联网时代,人才的作用更为凸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引进一批人才,有时就能盘活一个企业,甚至撬动一个产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创新人才对于企业运营、产业革新、城市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而各大城市围绕人才的争夺也日渐白热化。2017年以来,各大城市纷纷端出“人才礼包”,比如,上海市颁布《“上海出入境聚英计划”相关政策实施办法》,武汉市提出“五年留下百万大学生”计划,长沙市发布“人才新政22条”。此外,西安、重庆、杭州、南京等城市均出台各自的人才政策,投身愈演愈烈的“人才争夺战”之中。客观而言,各大城市纷纷研拟、出台人才政策,体现了对于人才的高度重视,也有助于吸引人才、助力城市创新发展。但是,从低门槛落户到购房补贴再到创业补助,各城市人才政策的同质化倾向明显,折射出城市人才战略的诸多不足。从长远来看,若想真正留住人才,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提升城市人才战略的深度和广度。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曾不无深刻地指出,所謂战略实乃差异化的选择和定位。唯有找准自己的坐标,选择特色化、差异化的策略,方能将战略谋划付诸现实。落脚到人才战略,各个城市要先对当地实际进行调研与分析,找到自身特色与长处,并据此擘画独具特色的人才战略和相关政策措施,保持与其他城市的差异性,才能够真正实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目标。
反观当前现状,各大城市业已颁布的人才政策同质化倾向显著,并且地理位置越接近,同质化现象越明显。比如,武汉和长沙两个中部大城市,几乎同时喊出“五年留下百万大学生”的口号,且吸引人才在当地发展的政策措施也基本趋同,无外乎便利落户、购房优惠、创业补贴等方式。这种同质化的人才战略,难免导致两个城市在吸引人才方面产生较为激烈的竞争,进而影响人才政策的实际效果。
长三角地区的各大城市,不仅地理位置接近,而且产业结构高度类似,特别是第二产业的相似度达到90%以上。但事实上,即使城市地理位置接近且产业结构趋同,也可以挖掘自身特色,出台具有差异性的人才政策。举例而言,地处长三角地区的杭州,与上海、南京、宁波和苏州等大城市毗邻,并且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但作为阿里巴巴等大型互联网公司总部所在地,杭州在推进互联网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其他长三角城市难以比拟的优势,而杭州的人才战略也充分体现出自身的这一特色。另外,地处浙南的温州,充分利用毗邻长三角、海西区以及台湾地区的独特经济地理优势,以“海峡两岸(温州)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大力吸引台湾地区高端人才赴温州发展,取得了不俗成绩。上述经验对于其他城市而言,不啻提供了良好借鉴。
所谓政策学习,意指利用某时某地的相关政策及其实际效果来调整此时此地的政策措施,以期实现政策优化和治理创新的目标。从根本上说,政策学习是一种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提升的政策制定方式,有利于政府调整、优化、创新相关政策措施,也有助于避免无效或负面政策的重复实施。对于城市人才战略和相关配套措施的制定而言,政策学习具有先导性、引领性和借鉴性作用,发挥好政策学习效能,可以有效提升城市人才战略的科学性和人才政策的可实施性。
作为不承认双重国籍的国家,我国在国外人才签证、长期居住方面存在许多体制机制障碍。上海和北京两个特大城市在长期实践中,对于国外人才到中国工作的立法模糊或空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政策探索,在出入境管理、外籍人员居住等方面形成了许多有益经验。比如,上海市出台的《“上海出入境聚英计划”相关政策实施办法》就对外籍人才的出入境以及在沪长期居住、永久居住提供了便利。
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各大城市对于高端人才需求旺盛,吸引国外人才到当地工作已经不再为北京、上海等城市所特有,杭州、武汉、重庆和成都等城市近年来均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吸引海外高端人才。这些城市在探索外籍人才出入境及长期居住等配套政策措施时,可以通过政策学习的方式,参考上海和北京的成熟经验。如此一来,可以节约许多不必要的政策研究经费,也可以避免可能出现的各种棘手问题,特别对于资源有限、经验欠缺的中小型城市而言,有效的政策学习可以趋利避害,助推城市人才资源的提升。
任何战略谋划以及政策措施若想发挥实际效用,必须得到贯彻落实,否则再科学的政策也只能沦为一纸空文。对于城市人才战略及其配套措施而言,我们也需要统筹各方资源,即政府各部门、企业以及社会各方面相互配合,方能得到真正落实,为城市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存在“政出多门”的情况,导致区域内人才政策碎片化,亦即政府各部门政策目标相互重叠,政策制定流程不清晰,政策实施各环节衔接不畅通,甚至出现城市各下属行政区划为了争夺资源而相互“打架”“扯皮”的情况。凡此种种,不仅阻碍人才政策的落实,还会消耗城市资源,造成政策空转。为此,各市委市政府要做好人才战略的顶层设计,统筹市政府各部门以及下属各行政区划,避免出现“政出多门”现象,打通政策制定全环节,畅通政策实施全过程,优化人才政策的实际效果。除此之外,各城市还需要调动包括企业、团体组织等在内的社会各方资源,推动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共同参与的人才政策新格局。
当前,各大城市纷纷祭出包括落户便利、购房补贴等在内的优惠策略,吸引创新人才在当地创业就业。但相较于引才,如何留住人才,让人才落地生根,才是城市人才战略的最大考验。
一直以来,人们向往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大城市,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其一,这些城市的基础设施完善,能够为人们提供诸多便利。便捷的交通、发达的商业以及优质的教育和医疗服务,能够产生巨大的“虹吸效应”,让创新人才对大城市趋之若鹜。其二,上述城市能够提供较为广阔的事业前景。与其他城市相比,不论是工作岗位、创业环境,还是资金链条、技术创新,北上广深都更具优势。近来,杭州、重庆、南京、成都等新崛起城市,出台了一系列人才优惠政策,试图打造创新人才新的聚集地。但是,在延揽人才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一定的方向性错误,即部分城市仅靠砸钱来吸引人才,对于基础设施和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却关注不够,导致人才战略很可能难以为继。城市在制定人才战略时,需要充分认识城市综合实力的提升才是持续吸引人才的动力所在,必须从完善基础设施以及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着手,从整体上提升城市综合实力,才能够在吸引人才之余留住人才,让他们在此处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①王泽勤:《中国城市“抢人大战”到底抢什么?》,《欧洲时报》,2018年3月28日。
②胡威:《我国地方政府人才政策创新动因研究——基于北京、上海和浙江的分析》,《行政论坛》,2018年第1期。
责编/周素丽 张忠华(见习) 美编/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