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术语的攻防属性

2018-08-30 10:46梁爱林
中国科技术语 2018年3期
关键词:属性术语隐喻

摘 要:研究内容是术语的保护与攻击的双面属性。研究目的是通过语言作为武器的比喻了解术语的攻防属性,令人更深刻地认识术语的本质。研究方法是采用术语的例证分析。结果表明考察术语的使用能够验证术语的攻防属性及其特征。结论是研究术语的属性问题可以完善术语学的理论。

关键词: 术语,攻防,属性,隐喻

中图分类号:H0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8.03.005

On the Defense and Offense Nature of Term//LIANG Ailin

Abstract: 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double natures of defense and offense in terminology. The purpose is to know the defensive and offensive nature of the term and to gain a deep insight into the terminological properties by the metaphor of words as weapons. Based on analyzing term use, we found that the examination of term use can test the defense and offense natures as well as the features of the term. We think that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issues involving the natures of term can enrich the theory of terminology.

Keywords: term,defense and offense,nature,metaphor

收稿日期:2017-07-12 修回日期:2018-04-11

作者簡介:梁爱林(1962—),男,惠州学院外语系英语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术语学与翻译研究。通信方式:alliang@hzu.edu.cn。

引 言

首先声明,本文所说的术语是广义的术语概念,它包括行话,虽然行话主要是对内的,是同行业者的语言。关于术语属性问题的研究,从术语的交流工具属性、术语的认知属性、概念思维属性、社会属性,到语言系统属性,以及包括事物名称的标记属性和术语寓教寓学的属性,在术语学的文献中都能够找到相关的论述[1-8],然而,关于术语的攻防属性,即术语具有防护性与攻击性的研究,却难以在国内外的术语学文献中找到相关论述。术语的攻防属性指术语在具备防护特性的同时,还有着潜在的攻击性。这意味着与“武器”的属性类似,人们选用术语既可以防身也可以攻击他人,这种双面的特性既是术语的自然属性,也是术语学界应该深入研究的领域。术语为什么具有防护与攻击的双面属性?人们怎样应用术语的攻防属性?人们对术语的属性持有何种情感?本文试图对此类问题进行解答。为了更好地描述术语的这一属性特征,本文采用一些术语的例子进行验证,一些实例来自网上的语料。研究力求客观地描述术语的攻防属性特征,让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术语的本质属性,达到有效专业交流的目标。

一 术语的攻防属性问题

1.语言作为“武器”的隐喻

为什么术语具有防护与攻击的属性?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看语言作为武器的隐喻。

把语言或者词比喻为“武器”[9-10],是指语言及词具有武器那样的攻防属性。专业术语同样具有“武器”的属性特征。人们用“武器”来比喻术语,是指术语在具备防卫保护作用的同时,还蕴含着潜在的攻击性或者冒犯性。换言之,人们选用术语既可以防身也可以攻击别人,例如律师之间在为控辩方辩护时,都会善用专业的术语及其概念来展开攻防般的辩解,把术语作为攻防的技术手段或工具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达人秀之类的电视选秀节目对选手的专业点评中,我们也会看到评委导师之间通过“炫术语”来较劲,保护自我或凸显自己一方,用专业名词直接或间接地攻击对手的场景,观众透过评委对术语的运用,可以分辨他们专业水平的高低与评论是否得体。人们在娱乐的同时,可以领略到术语作为武器的属性特征或者力量。

术语被比喻为“武器”是因为武器既可以防卫也可以攻击,甚至毁灭对方。术语的防护性指术语具有保护、保存、防卫、守护、自卫或者说以阻挡对方攻击的方式自我防身。术语的攻击性则指人们用术语作为“武器”造成敌对的情况,用术语冒犯与激怒别人,让别人生气不悦,受到伤害,甚至生恨。术语的攻击性一般不以那种 “明火执仗”的方式进行,即用公开的言语指责辱骂与攻击对方,给对方的身体带来“伤害”,而是借助术语所隐含的专业知识性与权威性或者概念上的不确定性,对别人进行有意或无意的伤害。

2. 术语如何表现攻防的属性

术语的防护性首先体现在简洁性与准确性方面。术语是知识的结晶,所以术语具有简洁性与准确性,能够浓缩信息与知识。若是改用日常的非专业语言向外行讲述的话,仅解释清楚一个术语或者概念,往往就需要一个或者多个句子、一个或者多个段落,乃至更长的描述,才能使外行理解并明白。例如:“Genetic abnormalities often result in sterility, such as in Turner syndrome”(基因异常常导致不育的结果,例如特纳综合征①),这样说,人们便不知这种根据特纳命名的疾病具体是什么?但如果在Turner syndrome后加个定义解释:“a condition in which a female is missing an X chromosome”(指女性缺失一条X性染色体的状况),就明确了。同样,“Klinefelter syndrome”(克兰费尔特综合征②),这个术语以发现者的名字命名,如果不进一步释义的话,就不能揭示病情。通过释义,人们便知,它是一种性染色体异常引起的遗传疾病,有着克氏(Klinefelter)症状的人,有一条多余的性染色体,即细精管发育障碍症, 系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这两个例子说明,术语的命名,包括新术语的产生,要符合人类科学不断发现新事物的需要,但其中一些以发现者命名的术语,其专业意义时常难以被外行所理解。

术语的简洁性还通过句法来展现。比如“The phospholipid bilayer allows for bidirectional transport of cellular metabolites via membrane pores and transmembrane proteins”(磷脂双层容许细胞代谢产物通过膜孔与跨膜蛋白双向运输),这个英文句子使用了复合的生物术语来表示特定的生物过程与结构,专业人员能够明白它的简洁信息,但是面对普通读者,清晰明白就比简洁更重要,一个句子便要分成多个简单句并且会增加定义来填补信息的不对等情况:“The cell membrane allows for the entry of molecules needed by the cell as well as the exit of molecules produced by the cell. Depending on the molecule, it will either pass through small holes in the membrane called pores or through proteins embedded in the membrane”(細胞膜容许细胞所需的分子和细胞产生的分子进出。依照分子的情况,细胞膜或者会通过称之为膜孔的小洞或者膜上浸入的蛋白质让分子进出)。

人们在关注术语的简洁性与准确性之外,还要留意术语的另类特性,即术语也可用于误导、欺骗、曲解甚至冒犯别人。术语可以用来回避或者推脱责任,掩饰真实的意图,特别是所说的意思与真实的用意不一致并且留有解释、回旋的余地,以及信息的传递者使用了不同学科领域共知的“术语”的时候,那些跨学科的术语便具备了多种含义以及多种可能的不同解释。比如跨学科的术语“顶层设计”引发的讨论。按照许耀桐的解释,顶层设计译自“topdown design”,是一个工程技术的设计理念,意思是从最高层开始从上到下一层层设计好,并不单单指对最高层的设计,还包括对中层和基层的设计,具体化到细节③。尽管许耀桐强调不能将顶层设计完全解读为工程设计,还需要“哲学思维和人文思想”,以及设计好的各层有没有相应的“施工队伍”来执行,但是我们查阅维基百科的定义,“自上而下(topdown)和自下而上(bottomup)均是信息处理和知识组织的策略,两个策略均被用于多个领域中,包括软件,人文和科学理论(见‘系统论词条),管理与组织”④。维基百科在此条目中还罗列了一些跨学科领域的顶层设计,如产品设计与开发、计算机科学中的软件开发与编程、纳米技术、神经科学与心理学、管理与组织中的国家管理与公共健康、建筑学和生态学等④。顶层设计在英文中主要用于工程领域,是中性的所指;而在中文里则多用于工程学之外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并且赋予了其他的含义,还具有某种程度的褒义或贬义。

术语的这种遮掩式并集保护与攻击的特性,似乎难于在语言学中找到对等的说法或者准确的名词描述,它大致具有语言学中说的“双言巧语”(doublespeak)的部分特征。双言巧语是指装扮为交流而并非交流的语言名称,这种语言会“使得坏的东西看似良好,负面的显得正面,不赏心悦目的变得可看或者可以忍受”[11]。例如,有关部门说,飞机并没有坠毁而只是“与地面失去了联系”(uncontrolled contact with the ground),树脂制塑胶——乙烯基(vinyl)——是“真仿皮”(genuine imitation leather),即是使用了双言巧语。由此,我们发现术语与之类似并且适用于本文所要描述的属性特征。

3.人们对术语持有何种情感

没有术语就没有专业交流,在专业领域及日常生活中,人们需要术语交流,在这个交流过程中,人们自然会利用术语的防护与攻击属性。如果术语的武器隐喻说法能够成立的话,那么人们究竟对术语持有何种情感态度呢?

对内行人士来说,专业领域术语的得体应用起着准确得体表达思想的作用。但对于领域之外的人来说,人们对术语的情感可谓爱恨交加,其原因是术语只是特定领域或者行业使用者的专属。术语的专属性可以令“外行”望而却步。若从负面的情感看待,人们对术语会产生厌倦或者厌恶,因为术语是障碍,往往抽象难懂,让别人摸不着头绪;若从正面的情感看待,因为术语具有学术权威性,具有科学、严谨、保证的意味或者说是学究气,人们使用术语也就具有了权威性的保障,因而术语便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一些人会喜爱术语,把术语作为攻防的手段或者机制,频繁地用术语,包括术语的定义与概念,来攻击不懂的人,人们还会利用术语概念的不确定性来掩饰自己的无知或一知半解。

即使术语具有透明性的特性,医生和法律人士偶尔也会用术语保护自己或者攻击对手。例如我们时常碰到这样的情景:医生对病人说,“你患了医学上所说的‘百日咳杆菌黏附素病(medicine PRN pertactin)”“你是‘右上象限(in the upper right quadrant)或者说‘右上腹疼痛”,然后建议你由于心肌功能不全而要进行冠状动脉绕道,即“搭桥手术”(a coronary bypass surgery due to myocardial insufficiency), 听到此类医学术语,病人会不知所措,不知如何是好,也不知该怎样权衡手术的利弊,往往难于抉择。病人所能做的是:要么进一步要求医方解释说明,要么就附和说他们已经明白了医生的意思。病人一边会羡慕医生用专业抽象的术语告知病情,一边恨自己不具备所需的专业知识,不能明白相关术语中的关键信息。医生选用术语而非普通的语言来描述病情与后果,除了技术语言的非人为的因素之外,还因术语具有保护或者防护的作用,即医务人员可以利用术语所赋予的专业技术性(专业知识)、高深莫测的抽象性、精确性,甚至模糊不确定性等特征来保护自己,因为术语的不确定性可指概念与定义上的多样性甚至多变性。

4. 人们如何利用术语的攻防属性

个别人选用术语的目的是利用术语概念定义的不确定性来模糊所指物或者用深奥难懂的术语来掩藏真相,误导与欺骗消费者,或用术语使得自己与众不同。他们并非真正用术语交流思想与情感,而是试图控制别人的思想与行为。

医学术语的初衷无疑是帮助病人准确知晓疾病的性质、医治程序或者相关的医疗服务,以避免误解。但如果一个病人被告知患了“胃食道反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⑤,而不是用“慢性胃灼热”(chronic heartburn)或俗称的“心灼热”或“火烧心”,病人会自认为病情更严重。病人通过术语对自己病情的理解过程自然会影响其健康状况及治疗情况。

律师若涉及医疗纠纷的官司并且希望能够赢得案例的话,也必须透彻了解相关的医学术语,否则提出的诉讼都会不够专业。

术语集防护与攻击为一体的两面性特征,在医学、法律、财经及其他领域中都有体现,本文多以医学术语为例,一是因为医学术语与安全或者危险相联系,二是因为医学院校的学生需要掌握大量的专业术语才能够从业,三是要说明术语既可以促进交流,也可以成为沟通的障碍。术语的防护属性说明:专业团体、学会、行会成员之间用得体的术语可以共享信息与思想、共享创意与发明,达到高效、快捷、顺畅交流的目的。比如医学语言中的标准化术语具有通用性,能够在节约交流时间与成本的同时,使得无论何种类型的医务人员,包括内外科医生、护士、实验室的检验人员或者药剂师,都不必相互猜疑,就能够明白病历上的信息与指引,因为用相同的术语可以知晓处方上内容,包括明细的剂量要求,例如:q.d. = 每天,b.i.d. =一天两次, t.i.d. = 一天三次, q.i.d. = 一天四次; po = 口服,ASA = 阿司匹林(aspirin )⑥等。由此术语便成了人们共通的语汇,成了公共的语言平台,因为用通用的医学拉丁术语写处方可以让所有医务人员都明白,起到避免混淆不清的安全作用。

若是不用专业术语而用日常的英语表达,反而平常的英语会反常到无法像专业术语那样特定而具体,例如,如果用日常的“right”这个词,有多种含义:正确,右侧或者右边的位置等。同理,一些日常词也有其特殊的专业意义,如果护士对患者的父母说 “Your baby is alarming” (你的婴儿在危机中),病人家属定会惊慌失措,但是如果护士说她指的是其中一个监视器响起的警铃,即是机器的原因的话,那么就没有大的危险,就不会造成误解。具有专业意义的普通词在不同的语境对不同的人说,都会不同。医学术语除了用标准化的术语规范交流之外,还起着透过术语解码与解读其中蕴含的复杂的信息,了解病情、治疗方法与过程及形成治疗方案的意义。

术语作为知识的结晶,能够以一种简短显豁的表达方式表述一个抽象的概念,能够减少语言的冗赘,提升交流的效率。在这方面,缩略术语起着关键的作用。例如临床用语血压(BP)、呼吸(R)、 脉搏(P)、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淋巴细胞(L)、单核细胞(M)、嗜酸粒细胞(E) 等。在手术室或是急救的情况下,使用此类术语能够让医疗人员快速沟通,美剧《值班医生》(The Night Shift)就充分展示了医务人员之间使用缩略术语快速沟通的场景。

术语是把双刃剑。如在金融领域,一方面,如果金融理财专家过度频繁使用术语来表示复杂的概念,而自己出于职业习惯又没有意识到的话,会给客户带来疑问或者不信任的感觉;另一方面,金融专家可以通过用术语凸显自己专业的重要,为自己增加自信心,同时利用术语的定义让高收费显得更加合情合理。例如,如果把“委托人信托”(grantor trust)這个术语换成以下的解释:“它是为了你的孩子或者他人的利益,由某个个体或者机构管理你资产的协议,而你继续支付所得税的话,就会持有管理你的资产的足够的权利”(an arrangement where an individual or institution manages your assets for the benefit of your children or others. You retain enough power over the assets that you continue to be taxed on the income) ,这样说,听者未必会动心,但是如果换句话说,如“有人来管理你的资产,你只支付所得税,然后你的子孙后代获益”(someone else manages your assets, you pay taxes on the income, and your kids and grandkids receive the benefit),听者便很可能会为之所动。现今银行用“不良贷款”“不良资产”或者“信贷”(nonperforming loans, non performing assets or credits)来掩饰“坏账”(bad loans 或bad debts)。同样在医学领域里,拉丁文的词汇普遍被用来代替普通的医疗用词,它除了使得患者难理解之外,在与患者交流时还起到保护自己的作用,亦有可能造成别人的不信任。对于技术人员之间的交流而言,采用双方认可的行话,就能够加速表达和理解的过程。术语起着区别内外、划分“我们”和“他们”之间界限的作用。不懂得“术语”的人肯定就是“外行”。

有些人正是利用术语的攻防属性大做文章。一些产品制造商与广告商会利用一些引起正面情感的术语,比如天然、有机、农家、原生态等作为食品的标签,用以传递食品“安全”的信息,吸引消费者。同样,“反堕胎的活动家”用英文“a prolife activist”(维护生命的活动家)和“an antiabortion terrorist”(反堕胎的恐怖分子)两个术语,是有区分的,即是表达了不同的情感意义,一褒一贬,反响自然不同。术语的创立本来可能没有伤害用户的意图,但一些厂商在用术语包装公司与产品时,往往利用术语高深抽象的专业性来保护自己,掩饰其真实的意图,同时也在有意无意地误导、冒犯消费者。这时术语就成了他们眼前或明或暗的屏障,遮蔽了复杂而难以表述的实情,术语已成为他们操纵利益的理想工具。专家们善用学科领域中的术语,能够入乎其内而又出乎其外,能够用简洁精炼的话语就表达出复杂深邃的含义。术语成为他们在同行、外行面前用于炫耀或慑服的道具。

简言之,术语的价值与用途可以通过术语的属性与功能折射出来。术语在具备简洁准确性优点的同时,其另一面的学术性、学究气,包括带有抽象性质的故弄玄虚,也会把简单内容复杂化,即用复杂的似是而非的概念遮蔽、阻挡、防护,甚至冒犯、攻击他人。

二 结 语

本文论述了术语的攻防属性特征,用一些具体的实例回答了术语为什么具有防护与攻击的双面属性以及人们如何利用术语的攻防属性的问题。得出的结论是:术语的攻防属性是其基本属性及重要特性。人们对术语的情感需求是,爱恨交加,五味杂陈。术语的攻防属性与语言的武器隐喻一样,也是把双刃剑,正确得体地应用术语取决于术语使用者如何把握这把利剑,如何把控术语的利与弊。深入研究术语的攻防属性,促使术语的属性研究能够在理论上更加系统,还有诸多问题有待厘清。

注释

① 参见http://zh.wikipedia.org/wiki/特纳氏综合症。

② 参见http://zh.wikipedia.o

rg/wiki/克氏综合征。

③ 参见许耀桐.顶层设计内涵解读与首要任务分析[J].人民论坛,2012(17):8-9。

④ 参见https://en.wikipedia.org/wiki/Topdown_and_bottomup_design中关于Topdown and bottomup design。

⑤ 参见http://zh.wikipedia.org/wiki/胃食道反流。

⑥ 参见http://zh.wikipedia.org/wiki/处方缩写词列表。

参考文献

[1] Sager J C. A Practical Course in Terminology Processing [M]. Amsterdam/Philadelphia: Benjamins, 1990.

[2] Rey A. Essays on Terminology[M].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1995.

[3] Cabré M T.Terminology:Theory,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M].Amsterdam /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1999.

[4] Temmerman R.Towards New Ways of Terminology Description:The SociocognitiveApproach[M].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2000.

[5] [美]賴特,[奥地利]布丁.术语管理手册[M]. 于欣丽,周长青,译.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

[6] 郑述谱.术语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学科[J].北京:国外社会科学,2005(5):53-58.

[7] 梁爱林. 从术语的属性看中国的术语学教育[J]. 中国科技术语,2010(4):32-36.

[8] 冯志伟. 现代术语学引论[M].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9] Marquis A G. Words as Weapons: Propaganda in Britain and Germany during the First World War[J]. Journal of Contermparary History. 1978(3):467-498.

[10] Thomas M B B.Words as Weapons: The Metaphorical Attack of Michelle Obama in US Print Headlines[C]. Proceedings of the Seventeenth Annual Symposium about Language and SocietyAustin, April 10-11, 2009. Texas Linguistic Forum 53:39-49.

[11] Lutz W. Doublespeak [M].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89.

猜你喜欢
属性术语隐喻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对两种实体观的探析
用好文件“属性” 解决实际问题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